摘要:“乡村振兴,不仅是政策的落地,更是人心的凝聚。”怀揣着这样的信念,2023年夏天,我来到了广西百色靖西市南坡乡达腊村,担任村党总支书记助理。时节如流、风雨兼程,在达腊村这一年多的时光里,我深切体悟到乡村工作的千头万绪与责任重大。
“乡村振兴,不仅是政策的落地,更是人心的凝聚。”怀揣着这样的信念,2023年夏天,我来到了广西百色靖西市南坡乡达腊村,担任村党总支书记助理。时节如流、风雨兼程,在达腊村这一年多的时光里,我深切体悟到乡村工作的千头万绪与责任重大。
赖靓荣(右一)走访农户。(达腊村村委会供图)
初到达腊村时,青翠的山峦、蜿蜒的小路和错落有致的新楼房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然而,语言的障碍和文化的差异却像一堵无形的墙,让我和群众在交流中屡屡碰壁。村民用壮语向我热情打招呼,我却只能以微笑回应;群众来咨询时,连“低保”“医保”等方言的表达,我都需要和村“两委”干部反复确认。
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覃正勇看出了我的窘境,耐心地告诉我:“农村工作就像种地,得慢慢耕耘,精耕细作,要学会把自己融入到群众之间。”在他的指导下,我开始学习壮语,用笔记本记下日常使用的壮语词汇,向坐在家门口的村民一字一句地请教发音,尝试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与村民用壮语交流。从生硬的沟通到熟练的交流,从日常问候到聊家常聊发展……随着我的壮语越说越溜,我感觉和村民的距离也越来越近了。
农村工作对我们刚从“象牙塔”出来的大学生来说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政策宣传解读、矛盾纠纷调解、产业发展规划、防汛防洪防台,无论是日常小事还是民生事业,每项工作都充满了挑战。“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我决定先从国情调研入手,全面深入地了解村情民意,跟随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员走村串户,4个月遍访了全村5个屯483户村民。在走访中,我逐渐摸清了达腊村的“脉络”:赵阿爷家的两个孙子不爱上学、达栋屯的玉米因虫害减产、村头第三盏太阳能路灯不亮了……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却是村民心头的大事,每到一户,我都认真倾听,详细记录他们的需求和困难。渐渐地,我做起群众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村民见到我总会热情地招呼:“小赖,吃了吗?没吃来家里吃。”这份热乎劲,这份像家人一样的感情,成了我在陌生乡村的慰藉。
赖靓荣(左一)协助村民申请产业以奖代补政策。(达腊村村委会供图)
民生冷暖系心头,一言一行皆用心。达腊村坐落在山水之间,风景如画,却因基础设施的滞后而略显失色。最令人忧心的是环境卫生问题——由于缺乏统一的垃圾处理系统,加之环保意识薄弱,废弃的塑料袋、食品包装等生活垃圾随处可见,随风飘散,与周遭的自然美景形成刺眼的对比。面对此情此景,我们深知改变刻不容缓,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扭转现状。
我积极联系乡里有关部门,和村干部一起向上级争取资金,为村里投放了50个垃圾桶,我还结合驻村国情调研开展入户宣传,发放宣传手册,努力树立“美丽共建、人人有责”的环境保护意识。如今的达腊村,通过推动构建“户投放、村收集、乡转运”的生活垃圾处理机制,扎实在村屯开展环境整治和村容村貌改善行动,使得空气更清新了、环境也更整洁,村民都笑着说:“环境变好了,乡村的生活也越来越舒适了。”
基层工作,“鲜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更多的是日复一日的坚守。防汛防洪期间,我和村干部并肩冲锋,开展整村巡查和路面清障工作;春耕时节,我和工作队员们投身田间地头,帮助村民抢抓农时,开启春播;清晨穿梭于街头巷尾,动员大家一起改善村容村貌;黄昏,我在村部门口和大家聊着家长里短……这些片段拼凑成了我的“到村图谱”。直到此刻,我才真正领悟到:“要当好选调生,得先读懂农村。”乡村振兴从来不是浪漫的田园诗,而是无数人用汗水写就的叙事长卷。从最初的生涩到如今的从容,我收获了、也成长了。我愿继续做达腊村山水间的一粒种子,在扎根中生长,于坚守中绽放,与这片土地共赴一场“双向赋能”的青春之约。
作 者 | 赖靓荣
编 辑 | 刘琼
如需转载本微信公众号内容:
1.须保持图文完整,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2.完整标注版权及稿件来源、作者;
3.未按此规定转载的,本微信公众号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聚焦三农工作队伍
聚力乡村振兴战略
欢迎投稿
网站投稿:tougao@dxscg.com.cn
报纸投稿:xcgbbtg@163.com
来源:乡村干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