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沉思录》全书十二卷,成书于公元161年至180年之间,罗马“五贤帝”的最后一位马克.奥勒留执政期间,在繁忙的政务、军务之余“挤时间”完成的一部“哲学笔记”。
《沉思录》全书十二卷,成书于公元161年至180年之间,罗马“五贤帝”的最后一位马克.奥勒留执政期间,在繁忙的政务、军务之余“挤时间”完成的一部“哲学笔记”。
如果用一句话概况《沉思录》,大概率是“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皇帝”加“人生”这两个词,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吸睛”的标签,人人都会时不时的思考人生,那“皇帝”可不是一般人啊,那人生思考还不得是一针见血、力透纸背、降维打击.......
坦白说,现在让我闭上眼,说我都读了什么,记住了什么,只能说“欲辩已忘言”,但我整体的感觉则是我愿意读完它,而且愿意继续读它,五年后十年后还是愿意读它……
读不懂,还非得跟自己较劲,这不是浪费时间吗?让人舒服的书那么多,容易读的书更是数不胜数,真犯得着跟这一本近两千年前的书“杠”吗?
《沉思录》试图解答的是宇宙人生的问题,解构的是每个人都面临的死与生的终极归宿,兹事体大,不得不察!
1、《沉思录》的结构:写给自己的书
2、《沉思录》的作者:帝王哲学家
3、《沉思录》的主题:向死而生
《沉思录》全书十二卷,据可靠统计,前后488条,每一条长短不一,短的一句话,十个字左右,长的一两页,卷与卷之间没有联系,段与段之间也没有联系,如同湖面下的水草,似隐若现,游来荡去的,好像看清了,又好像看不清......
这么说吧,如果你要选在公交车看的口袋书,或者睡觉前看的枕边书,《沉思录》绝对堪当“大任”,没有故事、没有情节、没有前因后果,随便翻到那一页或者哪一段读,你绝对放心,你不会感觉错过了什么内容,随时可以在你正在读的某段文字中找到安住。
那就因为是“罗马皇帝”写的书,《沉思录》结构上的“松散”就可以被“忍受”?
这事还真不怨他,这个是马克.奥勒留写给自己的“手记”、“日记”、“札记”,简单理解就是有规律的每天或者定期记录,时间、事件、人物不祥,可能是白天处理了一件政务,看了一本书,也可能是接见某个大臣,或者行军途中看到一株无花果或者葡萄藤,还有可能是听到了某个人死亡的消息,给某个人写了一封信,签发了一张军令.......
总之在“皇帝”的日常之后,马克.奥勒留“跳”出了“我”,与自己开启了一次又一次“别样”的对话,书中随处可见的“你”似乎也不那么突兀了,比如“享受你认为是最好的东西的快乐”、“使你的智慧仅仅用于正直的行动”、“遵从你自己的和共同体的本性”、“使你的生活井然有序是你的义务”......
自己说服自己,自己规范自己,自己劝诫自己,自己要求自己,自己体谅自己,自己稳定自己、自己强化自己.....没有事件、没有人物、没有结构、没有铺排、没有修辞,有的只是自我的思考。
夜深人静时,侍从退下,马克.奥勒留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他用羽毛笔蘸着容易凝固的墨汁,墙上映着他凝思或者伏案而作的影子,心有所感,下笔有神:
一方面思考宇宙人生的奥秘,一方面思考生死、是非、美丑、善恶的标准,回归内心,回归自我,随手记下自己的所思所感,有反思、有期待、有复盘......
《沉思录》是个很“私人”甚至“私密”的东西,至于马克奥勒留是随性而为,还是刻意的自我“修炼”,每天甚或定期“记录反思复盘”,我们不得而知。
估计马克.奥勒留自己也没想到过他写的这些“只言片语”,会被后人集结成章成册,且有机会公开发表,竟引发了如此广泛的阅读和传播,难道就因为他是罗马的皇帝,这么东一句西一句拼凑在一起的东西,就有人愿意读?
还真不是,马克.奥勒留首先是哲学的信徒,然后才是罗马的皇帝!
马克.奥勒留是罗马鼎盛时期“五贤帝”的最后一位,被后世称为“帝王哲学家”。
如果你有时间兴趣,想探究下他的成长经历、时代背景、学术造诣、人生成就,可以去网上随便一查,就能找到好多资料,可能让你在读书的时候更多一层“光环”,在你读不下去的时候坚持的更久一些。
如果没时间,可以简单理解为就是一个很“牛”的人,出身王室、天资聪颖、学识渊博、治国有方,文治武功都是顶级水平,是人间“仰望”的存在。
那这种“牛”的人,古今中外,帝王将相也多的很,他又有什么特别的呢?就因为他写了《沉思录》吗?
也是也不是,《沉思录》是他不同于以往帝王和后世帝王的重要支点,但关键是他是哲学的信徒,他首先是哲学求知的人,写出了《沉思录》,然后是帝王,带兵征战四方,符合之前柏拉图设想的“哲人王”的理想设定。
用马克.奥勒留自己的话说,哲学是他的生母,王位是他的继母,虽然因为责任他要经常与继母呆在一起,但要经常回到生母的怀抱去感受抚慰、吸收力量!
那他的这位生母——哲学到底是什么呢?这个有点复杂了,不是简单的几句话能说清的,希腊语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那怎么爱,什么是智慧,如何回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三个经典的人生之问,这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古今中外、各宗各派都在苦苦探求。
马克奥勒留这一派被后世称为“斯多葛学派”,是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哲学派别,在西方文化思想史上产生了绵长且深远的影响,有一套底层逻辑和主张原则,简单来说就是从外在的不可控转为内在的可控,关注自己内心的修炼。
那句流传甚广的尼布尔“宁静祷文”:上帝啊,请赐予我勇气,让我改变能够改变的事情;请赐予宁静,让我接受那些我不能改变的事情;请赐予我智慧,让我分清二者的区别。”——这段话可以说是斯多葛学派最精简的表达。
马克.奥勒留的《沉思录》通过自我对话与反思,从不同角度和深度的陈述和剖析了斯多葛学派的主张,使得古代斯多葛学派的精神得以流传至今,且深深的植入近代西方文化精神之中,可以说他继承且发扬了斯多葛派,也使得《沉思录》成为西方历史上的伟大名著。
马克.奥勒留在《沉思录》里提及最多的就是要如何顺应自然,回归本性、训练理性去做有德性的事,导向的是一种自我觉察、自我反思、自我修行,那他是如何“沉思”的呢?我们是不是可以拿来“攻玉”呢?
如果说要找出《沉思录》最核心的内核,可能就是“如果我是必须死的,我要如何更好的活?”
每一个曾经在地球上生活的人,每一个现在仍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每一个以后会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生与死是所有人都要面对的问题。
时间是最公正的裁判,无论是谁,无论男女老少,无论王侯将相,无论平民百姓,不管你是富可敌国,还是温饱徘徊,人人都要面对如何更好的生活,如何面对未知的死亡?可生老病死,有谁因为怕就躲过去了?没有,所以马克奥勒留关于生与死的思考就穿越时空,有了普世的价值!
在《沉思录》看似零散随意的形式中,马克奥勒留主要的“沉思”集中在两个方向:
第一个是马克奥勒留对待死亡的态度。
马克.奥勒留在书中多次提到了死亡,几乎每卷都有,而且有时会反复提及几次,全书弥漫着一种“忧郁”而“阴沉”的氛围,都是“死亡”的气息在徘徊。
马克.奥勒留40岁登基,在位19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战火纷飞、舟车劳顿中渡过的,他的一生本就是一本“大男主”的书,他作为“皇帝”日常的一部分就是要面对死亡,亲人的死亡,朋友的死亡,战士的死亡,甚至敌人的死亡......
他每天都会与死亡擦肩而过,才有可能每天都会在自己的“日记”中不断提及这个主题,他的思考在不断的聚焦,他必须要看清楚死亡本身,才能更好的面对死亡、接受死亡:
“无论如何,死亡不仅是自然的一种运转,也是一件有利于自然之目的的事情。”
“关于死亡:它不是一种消散,就是一种化为原子的分解,或者虚无,它或者是毁灭,或者是改变。”
“虽然你打算活三千年,活数万年,但还是要记住: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所过的生活;任何人所过的也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失去的生活。最长的和最短的生命就如此成为同一。”
“属于身体的一切只是一道激流,属于灵魂的只是一个梦幻,生命是一场战争,一个过客的旅居,身后的名声也迅速落入忘川.....以一种欢乐的心情等待死亡,把死亡看做不是别的,只是组成一切生物的元素的分解。”
“每个人都生存在现在的这个时间里,现在是一个不可分的点,而他生命的其他部分不是已经过去就是尚未确定。因此每个人生存的时间都是短暂的,他在地上居住的那个角落是狭小的,最长久的死后名声也是短暂的,甚至这名声也只是被可怜的一代代后人所持续,这些人也将很快死去,他们甚至于不知道自己,更不必说早已死去的人了。”
“不要像仿佛你将活一千年那样行动。死亡窥伺着你。当你活着,当善在你力量范围之内,你行善吧!”
“那对身后的名声有一种强烈欲望的人没有想到,那些回忆他的人自己很快也都死去,然后他们的子孙也要死去,直到全部的记忆都通过那些愚蠢的崇拜和死去的人们而终归湮灭无闻。”
.......
不胜枚举,马克.奥勒留看见过太多的死亡,这种日复一日的“熟悉”让对死亡的思考的角度和深度也有所不同,正视死亡,不逃避、不恐惧,把死亡看作自然的一部分,他关注的是“向死而生”。
每次都读到马克.奥勒留关于死亡的描述时,我总会想到,他那天大概率又与死亡打了“照面”,他又失去了一个朋友或者下属,他的心情一定特别糟糕或者有着特别的难过,只是他训练有素的“理性”让他不至于失态、不至于大悲,他写出来的每一句关于死亡的认识都是在为自己随时可能到来的死亡做“准备”,既然是终归要死的,更应该珍惜在短暂的生存时光,在力量范围之内,过善的生活,那何为善的生活呢?
我们一起来看《沉思录》第二个重要的主题:马克奥勒留对待生命的态度。
斯多葛哲学认为宇宙是一个美好的、有秩序的、完善的整体,人作为宇宙的一部分,应该遵从自然而活,或者按照“本性”生活。
马克.奥勒留认为宇宙中有一种“神灵”的力量,这种力量使得世界、自然中的万事万物都是有序、合理、和谐和融洽的,他说“如果一个人对宇宙中产生的事物有一种感觉和较深的洞察力,那些作为结果的出现的事物在他看来都几乎是以某种引起快乐的方式安排的。”
马克奥勒留认可神灵创造一切,安排一切,我们可以理解为《易经》中的“阴阳”,儒家说的“天”,道家说的“道法自然”,或者佛家的“空”,也就是宇宙、世界、自然中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背后的“规律”。
对此,马克奥勒留心怀敬畏之心,他认为人需要做的事和接触的人,需要承担的责任和解决的的问题,甚至包括对死亡的应对,这都是神灵的安排,而且神灵还赐予了人去应对这一切的“力量”,人可以而且应该去承受,那如何承受呢?神灵一直在指引他做一个合乎理性和本性的人,作为个体如何面对生与死这必然要承受的人生旅程:
一是“本性”,马可奥勒留说“来自命运的东西并不脱离本性”,而“为发生的事情烦恼就是使我们脱离自己的本性”,“死是合乎本性的,而合乎本性的东西都不是恶”,“记住关心所有人是符合人的本性的”,“遵从你自己的本性和共同的本性,遵从两者合而为一的道路”,“没有人能阻止你按本性生活”,“幸福在于做人的本性所要求的事情”,“认识真正按照本性生活的人”......
马克奥勒留所说的人的“本性”集中在顺应现实、承担责任,严以律己、宽以待人,遵守道德等“道德”层面,也就是一种“善”的生活,遵从本性的去做人做事是值得被提倡和肯定的,有点像中国儒家提倡的仁义礼智信,谨言慎行、反求诸己,典型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形象,有一种“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超脱感,在各种环境和具体事务的应对处理中保持相对平和的心态。
马克奥勒留认为神灵在安排万事万物的过程中,也安排了人的“本性”,这种本性属于人天生具有的“潜质”和“能力”,需要被认识、触发、遵循,类似佛家里的“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的逻辑,靠近王阳明的“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二是“理性”,马克.奥勒留说“那种运用我们自己的能力、满足我们义务标准的能力,清晰的区分各种现象的能力,考虑一个人是否应当现在辞世的能力等诸如此类的能力,绝对需要一种训练有素的理性”,“你有理性吗?有。那你为什么不运用它呢?”,“在任何时候都要依赖理性,而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
马克.奥勒留认为“灵魂先于身体早衰是让人羞愧的事”,那如何避免灵魂早衰呢?“理性”属于“本性”的一部分,“本性”侧重先天“神灵”的赋予,理性则侧重后天的实践,需要“训练打磨”:
“我们不仅应到考虑道我们的生命每日每时都在耗费,剩下的部分越来越少,而且应当考虑另一件事情,即如果一个人竟然活得久些,也没有多大把握说理解力还能继续足以使他领悟事物,还能保持那种努力获得有关神和人得知识得思考能力......考虑一个人是否应当现在辞世的能力等诸如此类的能力,需要一种训练有素的理性,而这理性整个地已经衰退了。所以我们必须抓紧时间,这不仅是因为我们在一天天地接近死亡,而且因为对事物的观照和理解力将先行消失。”
这种“理性”使人更好的挖掘自己的潜能、履行自己的责任与义务,“理性”的训练有素能够较长时间的保持“理解力”的清醒。
综上所述,从宇宙、自然到本性、理性,一方面是自然与人的联系,另一方面是整体和部分的依存,马克.奥勒留在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对话中,不断的深入思考,捋顺自己与宇宙神灵的关系,明确了自己的生存法则,顺应本性,修炼理性,过一种善的生活。
在《沉思录》的最后一段,马克.奥勒留写道“人啊,你一直是这个伟大世界的一个公民,五年或者三年会对你有什么不同吗?因为与法结合的事情对一切都是公正的。.......那么满意的退场吧,因为那解除你职责的人也是满意的。”
马克.奥勒留一直秉持的是“向死而生”的生命态度,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与死亡正面交锋的那一刻,也是“视死如归”、“死而无憾”的,有着帝王的高贵和哲学家的超然,留给后人的是更多的关于“生与死”的思考与践行!
来源:小蔚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