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朝鲜人民眼中,中国不光是隔着鸭绿江的邻居,更是曾经一起扛过枪、流过血的铁杆战友。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的炮火刚在半岛燃起,志愿军第38军113师就接到命令,要在深秋那刺骨的寒风里,拼了命地往前冲。他们从清晨跑到深夜,脚底下没停过,一口气奔袭了145华
“中国老大哥”:从战场到友谊塔的传承
在朝鲜人民眼中,中国不光是隔着鸭绿江的邻居,更是曾经一起扛过枪、流过血的铁杆战友。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的炮火刚在半岛燃起,志愿军第38军113师就接到命令,要在深秋那刺骨的寒风里,拼了命地往前冲。他们从清晨跑到深夜,脚底下没停过,一口气奔袭了145华里。
那时候,美军的机械化部队正开着坦克和卡车,浩浩荡荡往南撤,可谁也没想到,这群靠双腿跑的中国兵居然硬生生超过了他们。最终,志愿军抢占了三所里这个关键位置,直接把美军的退路给掐断了。这场仗打得太漂亮,后来在平壤的朝鲜战争纪念馆里,专门有个立体沙盘,把这一仗的过程一遍遍重现。
那场战争里,彭德怀元帅站在硝烟弥漫的指挥部里,甩下了一句话:“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这话铿锵有力,后来被平壤人郑重其事地刻在了友谊塔的汉白玉基座上。
那塔就立在牡丹峰脚下,白色的基座在阳光下闪着光,上面的字一笔一画都刻得工整。每年有不少朝鲜人来这儿参观,塔周围还种着松树。友谊塔建成于1959年,专门纪念中国志愿军的牺牲,塔身上还有浮雕,刻着两国士兵并肩作战的场景。
时间一下子跳到2018年,朝鲜的《劳动新闻》出了一篇特稿,头条就是夸中国。那是北京奥运会十周年,文章里特意提到开幕式上那个“活字印刷”表演——几百个演员推着巨大的方块,整齐划一地拼出汉字,最后还升起一个“和”字。
报纸上说这是“五千年文明的现代觉醒”,字里行间透着对中国文化的敬佩。那篇特稿还细数了中国从古代印刷术到现代科技的传承,篇幅不短,足足占了两版,连带着配了几张奥运会的照片。
鸭绿江边上,惠山口岸每天都有货车来回跑,车上装的多是中国产的布料、电器,还有大米和面粉。朝鲜这边运过去的也有木材和海产品,江面上船来船往,喇叭声不时响起。到了平壤街头,仔细一看,能瞧见不少“Made in China”的影子——从商店货架上的暖水瓶,到建筑工地上的钢筋,东西虽不起眼,却实实在在融进了朝鲜人的日子。
“美国大魔头”:阴影下的对峙与现实
美国在朝鲜的认知中始终带着历史的沉重痕迹。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署,战争的炮火暂时停息,但这并未抹去朝鲜对美国的敌意。67年后的2020年,每到6月25日“朝鲜战争纪念日”,朝鲜中央电视台都会准时播放《普韦布洛号事件》的纪录片。
这件事发生在1968年1月23日,美国海军侦察船“普韦布洛号”在元山港外海执行任务时,突然被朝鲜人民军的快艇团团围住。朝鲜方面出动了4艘鱼雷艇和2架米格-21战斗机,强行登船后将83名美军船员扣押。
那天的战斗短暂却激烈,美方1人死亡,朝鲜则宣称这是对“帝国主义挑衅”的胜利。船上被缴获的KL-47密码机残件,后来被送到了平壤的祖国解放战争胜利纪念馆,至今仍摆在玻璃展柜里,旁边配着详细的说明牌,记录着当年的扣押经过。
平壤的地铁系统里,这种对美国的态度随处可见。1973年开通的荣光站和凯旋站,站台上挂着大幅的《抗击美帝宣传画》。这些画有些是1950年代的老作品,画风带着浓浓的苏联风格,内容多是朝鲜士兵击落美军飞机的场景,颜色虽有些褪去,却从未被替换。
2010年代地铁翻新时,政府特意保留了这些宣传画,旁边还加了新的标牌,写着“勿忘国耻”之类的话。每年6月和7月,地铁里还会播放抗美歌曲,喇叭里传出的旋律在站台回荡,提醒人们战争的记忆从未远去。
朝鲜对美国的看法并非只有对抗。2019年,朝鲜外务省发布了一份《国家力量发展报告》,其中提到美国半导体产业占据全球47%的市场份额。报告用数据说话,列出了美国在芯片设计和生产上的具体优势,比如英特尔和AMD的年产量,还提到硅谷的研发投入高达数百亿美元。这份报告在平壤的政府部门传阅时,页边还被标注了重点,显示出朝鲜对美国科技实力的关注。
“俄罗斯老朋友”:从清津港到克里米亚的回声
1953年7月朝鲜战争刚停火,硝烟还没散尽,苏联就派了几百号专家,扛着成箱的图纸和设备,直奔清津港。这地方在战争里被炸得稀巴烂,码头塌了一半,仓库只剩几堵破墙。苏联人一来就忙开了,从1954年到1958年,整整四年,他们在这儿盖了12座大厂房。
这些厂房专门用来生产水泥和钢材,里面装的老式柴油机一开动,轰隆隆的声音老远都能听见,震得地皮都跟着抖。1955年,第一批水泥从这儿运出去,堆成垛码在港口,朝鲜工人用铁锹铲着装车,旁边还有苏联技术员拿本子记数据。到1960年代,清津港的年吞吐量硬是回到了战前的水平,船来船往又热闹起来。
苏联专家走的时候,留下一摞厚厚的技术手册,俄语和朝鲜语对照着写,纸都泛黄了,后来被存在档案室里。如今,这些厂房还在罗先经济特区干活,2010年代中期,俄罗斯开始往这儿运液化天然气。大货轮靠在码头,船身上刷着“西伯利亚能源”的白字,挂着俄联邦的旗,卸货时朝鲜工人忙着接管子,气味有点刺鼻,机器声嗡嗡响个不停。
到了2014年,乌克兰那边闹得不可开交,朝鲜外务省冷不丁跳出来表了个态。3月17日,他们发了一份声明,明确支持俄罗斯对克里米亚的主权主张。这文件用俄语和朝鲜语一块儿印出来,措辞硬邦邦的,说什么“帝国主义干涉他国内政”是不能容忍的。第二天,《劳动新闻》头版登了全文,旁边还印了张克里米亚的地图,黑白印刷,边界线画得粗粗的。
回头看,苏联那会儿就没少帮朝鲜。1950年代,苏联通过西伯利亚铁路往朝鲜运了上千吨钢材,车皮一节节装满,哐当哐当开过边境。1956年,他们又送来一批DT-54拖拉机,铁家伙喷着黑烟,朝鲜农民开着它们在咸镜北道的荒地上翻土,一天能干几十亩。那几年,苏联还送了几百台机床,型号老旧但耐用,平壤的工厂靠这些机器造出了第一批钢板和零件,工业才算站稳脚跟。
如今,俄罗斯不比当年苏联那么风光,可跟朝鲜的联系还是没丢。2018年,俄罗斯从符拉迪沃斯托克港发了5万多吨小麦过来,货轮在海上漂了几天,到了罗津港靠岸。卸货那天,朝鲜工人排成两队,用传送带一袋袋往下接,小麦堆在码头边,麻袋上印着俄文标识。
这批小麦后来分到各地,朝鲜的粮库里多了点存货。那几年,俄罗斯还陆陆续续送了柴油和化肥,量不算大,但回回都送到。2019年,罗先特区的港口又接了俄罗斯的天然气船,管线接上后,气压表指针跳个不停,工人忙着检查阀门。
“德国黑马”:冷战机床与欢乐颂的意外缘分
德国能进入朝鲜的强国名单,多少有些出人意料,但背后有冷战时期留下的扎实基础。在开城工业园区,1980年代东德制造的精密机床至今还在运转。这些机床是东德在1970年代末通过技术援助项目运来的,型号多是WMW的铣床和车床,机械臂上刻着“Made in GDR”的铭牌,字体是那种老式的哥特体。
2003年开城园区启动时,这些机床被重新启用,朝鲜技术员学会了用它们加工零件,生产纺织设备和小型机械。2010年代中期,园区接待外国访客时,技术员会特意打开一台机床,展示它切削钢板的精准度,切口平滑得能照出人影。
2015年,朝鲜牡丹峰乐团在平壤演出时,改编了贝多芬的《欢乐颂》。这次演出保留了德文原版歌词,乐团的40多名成员穿着黑色礼服,伴着管弦乐齐声唱出“Freude, schöner Götterfunken”。这场演出通过朝鲜中央电视台播出,节目单上还印了德文歌词的翻译,足足两页纸。
到了2019年,平壤国际商品展览会上,朝鲜推出自主研发的“黎明”牌轿车,展台上的样车漆成深蓝色,发动机盖打开时,技术人员指着里面的零件说,这技术来自两德统一前奔驰公司与平壤汽车厂的合作。
1980年代末,奔驰曾向朝鲜提供过部分发动机设计图纸,平壤汽车厂用这些技术生产了第一批卡车,后来才改进了轿车生产线。这种联系让德国在朝鲜的地位独树一帜,既有东德的历史渊源,也有统一后技术实力的延续。
参考资料:[1]韩琛.“兄弟之邦”:现代中国的朝鲜想象[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24(1):106-118
来源:混沌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