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第二轮复习——声、光(含透镜)基础考点训练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10 18:27 2

摘要:上面这道题比较基础一些。四个选项中,D选项的“隔音设备”的设计目的在于“切断噪声的传播途径”,而不是“从源头上防止噪声产生”,因此D选项的表述不正确,此题选D。其他三个选项均正确,均能够生动形象地说明“声”相关的知识点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上面这道题比较基础一些。四个选项中,D选项的“隔音设备”的设计目的在于“切断噪声的传播途径”,而不是“从源头上防止噪声产生”,因此D选项的表述不正确,此题选D。其他三个选项均正确,均能够生动形象地说明“声”相关的知识点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A选项显然不对,超声波是大家不能直接用耳朵听到的声波,而唢呐声大家人人都能听到,显然唢呐声不是超声波;B选项也过于绝对,是不是噪声,要看“扰民不扰民”,所以B选项过于绝对;只有C选项是正确的;按压不同的孔,唢呐的音调会改变,音色不会改变,所以D选项也是不对的。

光学与透镜

对这道基础题来说,大家可如上图这样,把反射面、法线、入射光线、反射光的几何关系体现在草稿纸上。由于光的反射遵循“反射角=入射角”的规律,既然两者的夹角为130度,因此大家可根据上面的图来进一步判断出,此时入射角、反射角均为130/2=65度。“刺眼的光”以及“在其他方向看不到反射的光”这两个条件均符合“镜面反射”的规律。而在“漫反射”情况下,观察者可以“在其他方向看到反射的光”。

下面这个例子,图中的凸透镜属于远视眼镜,用于矫正远视眼,所以A选项不对。

既然已经知道焦距值为10厘米,那么B选项蜡烛的位置位于“1倍焦距以内”的位置,此时的原理为“放大镜原理”,在光屏上无法成像,所以B错误。

C选项之所以是对的,因为在移动前,物距=15厘米,像距=30厘米,若移动后则相当于把现有物距、像距值对调,此时仍能成清晰的像,说明光路具有可逆性,所以C选项正确,此题选C。

对于D来说,凸透镜的焦距变了,因此此时若其余距离值不变,此时成的像也绝对不再是“清晰的像”了,所以D也不正确。

下面这个例子,若找凸透镜的焦距,大家要把握好“成等大实像”时的物距、像距,这个值为“焦距的2倍”。当蜡烛在30厘米刻度处时成等大像,此时蜡烛的物距为50-30=20厘米,要计算出“蜡烛与凸透镜之间的相对距离”才算正确。由此数值可说明,下图中凸透镜的焦距为20/2=10厘米,A选项错误。

既然已经知道凸透镜的焦距,大家不难进一步想到,“2倍焦距”的位置为“30厘米”处,因此,图上蜡烛位置显然在“2倍焦距以外”,而此时的“成像位置”则在“2倍焦距以内”,该原理与“照相机”原理一致,B选项正确。

判断C选项时,很多学生容易在此处做错,这里还需要用到上面已经计算出来的“焦距值”10厘米,C选项中所说的“42厘米刻度处”,与凸透镜的相对距离为8厘米,在1倍焦距以内,此时透过凸透镜成的像并不能在光屏上呈现出来,此时的原理为“放大镜”而不是“投影仪”,所以C选项错误。若想以“投影仪”原理成放大的像,物距则要在“1倍焦距到2倍焦距之间”才能成像,这是很多学生在考试时容易犯的错。

对于D选项来说,大家要弄清楚——近视眼镜相当于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因此,凹透镜能够“把清晰的像发散到了原清晰像的右侧”,所以此时若想要再次“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需要“把光屏向右移动”才可以呈现出清晰的像,所以D选项错误。

来源:晋城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