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蕉的张堰岁月:从“济庐”到南社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10 19:36 1

摘要:上海金山张堰古镇曾被冠以“浦南首镇”,一直有着一份文化厚重感。20世纪初,张堰更是孕育了以南社为首的一批文化团体,涌现出许多于政治、文学、艺术颇有建树的人物。其中,书画家白蕉是这一时期最为亮眼的“江南才子”之一。

上海金山区博物馆馆长余思彦谈白蕉与张堰

上海金山张堰古镇曾被冠以“浦南首镇”,一直有着一份文化厚重感。20世纪初,张堰更是孕育了以南社为首的一批文化团体,涌现出许多于政治、文学、艺术颇有建树的人物。其中,书画家白蕉是这一时期最为亮眼的“江南才子”之一。

白蕉(1907—1969),本姓何,名旭如,是现当代中国书法帖学方面的杰出代表,其写兰尤享盛誉,并著有《云间谈艺录》《济庐诗词稿》《客去录》《书法十讲》等。

《文化中国行》栏目近日走访白蕉成长之地,探访南社之于白蕉,以及白蕉其人、其友、其艺。

1944年,白蕉重阳节登高

玉兰花开的季节,街衢静谧,流水悠悠,古镇张堰更予人一份微茫之感。道路转角便随处可见明朝的牌坊柱、清末旧时的老房子;小商铺规制齐整,街巷仍保持着灰白的色调。张堰似乎未从旧时记忆里脱身。

张堰所在的金山区虽处上海远郊,却承载着绵延千年的文脉。元代张堰人杨竹西筑“不碍云山楼”,与倪瓒、杨维桢等名家唱和。元代王绎的《杨竹西高士小像》更于题跋汇聚元代文坛书画大家,风雅尽萃。

王绎、倪瓒,《杨竹西高士小像》,故宫博物院藏。杨竹西即杨谦,华亭人,不屑于入世,隐居江南,与倪瓒、王绎交往密切。

当地现存最古老的弄巷之一政安弄南口有一截饱经风霜的石柱,是明代隆庆年间“三命坊”的遗迹,记载了海瑞的挚友吴梁(字伯材,号贞石,张堰人,生卒年无考,为元代当地望族吴良用的六世孙)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时一段为民请愿的义举,而现在的张堰公园,即为原吴良用的私宅。

明代隆庆年间“三命坊”的遗迹

千年更迭,张堰的文脉犹如云水流转,承载着江南士人的精神才情,也孕育了后来的白蕉。

成长于云间文脉的白蕉

白蕉出生于中医世家,祖父何朗甫、父亲何锡琛都是负有时誉的名医。据白蕉学生蒋炳昌撰文回忆,张堰镇保留有两处白蕉故居,一处在新尚路16号,是一排老式平房,坐北朝南,砖木结构,曾是白蕉童年生活的地方,也是他和父母姐弟世居的祖屋。另一处在东大街134弄2、3、4号,是白蕉最常寓居的书斋。金山张堰的两处白蕉故居于2012年2月被公布为金山区级文物保护点。

张堰东大街白蕉故居现状

白蕉曾刻有两方印——“居王尚书旧居”和“济庐生”,它们分别延伸出白蕉书斋的两段历史渊源。“王尚书旧居”要追溯到康熙年间工部尚书王鸿绪,其父王广心及其兄王顼龄、王九龄均入仕为官,兄弟三人皆入词林。区博物馆馆长余思彦介绍,张堰人王顼龄、王鸿绪兄弟不仅是天子重臣,更是著名的收藏家。唐代颜真卿《祭侄文稿》后,王顼龄在雍正二年的题跋显示,该书曾“归叔弟俨斋(王鸿绪)”“余暮年得此,如获瑰宝。”

颜真卿《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后王顼龄题跋(部分)

白蕉年少时就钟情这处幽隐于东大街尚书浜的园子,父母遂高价购得,供其读书写字。园内环境清幽,有池塘、竹园、假山,被白蕉命名为“留云圃”;有书房三间,白蕉称作“留云小舍”。白蕉在此读书创作,与友人肆意畅谈,乐在其中。其书风疏朗清逸,看来是与旧主遗韵相合。

白蕉父亲何锡琛所著《未济庐医存》

而另一印“济庐”则需从高旭之“未济”说起。高旭,字天梅,张堰人,是“南社”的创始人之一。1909年高旭发表《南社启》,与柳亚子、陈去病、张堰人姚光等一道,汇聚了大批以文为刃的志士,常在张堰一带举办雅集。白蕉与南社的渊源,可追溯至家族世交。张堰高家、姚家皆为望族,何家与之素有往来,少年白蕉曾在此两家私塾受教,并受传统文化与南社一代风流之熏陶——甚至,“高天梅因家中修葺,曾暂居白蕉家,并将自己所住的房间取名‘未济庐’。此名源自《周易》最后一卦——‘未济卦’,象征世事未竟,志向未酬。高天梅著有《未济庐诗集》,后来‘未济庐’被白蕉父亲所用,著有《未济庐医存》。而作为后辈的白蕉,去‘未’留‘济’,希冀自己成功,并以此名出版《济庐艺言》。”余思彦说。

张堰新尚路上的白蕉故居

只是往昔文采风流已难觅踪迹,如今的东大街134弄2、3、4号已是民居,住着寻常人家。然而,门口编织出的一方小小花圃,似乎延续着此地昔日的风华。

欲追忆往昔张堰的文采浩荡,位于镇上新华路139号的南社纪念馆(姚光故居)或是一个切入口。南社纪念馆基于姚光故居所建,傍张泾河河道而筑,为典型江南民居建筑,始建于清代。

南社纪念馆航拍图

走入其中,“复庐”二字书于墙上。“复庐”为姚光藏书楼,他酷爱藏书,为江南著名藏书家之一。姚光(1891—1945),本名后超,字凤石,号石子,又号复庐,1909年11月13日南社成立,首批入社。1918年,柳亚子因故辞去主任职务,推荐姚光继任,得到全体社员拥护,故论南社主政者有“前有柳亚子,后有姚石子”之称。

南社纪念馆(姚光故居)中展示的“南社入社书”

金山姚氏属江南著名文化世家,历代有文献著述传世,由于其著作多以松名集,所以姚石子早年将其继承家学并与各方友人论学雅集之所命名为“松韵草堂”。故居中“敦仁堂”为姚石子曾祖父姚景庵所定堂名,至今已达200余年。“敦仁树德”为姚氏世代家训。故居内复原的“古欢堂”“怀旧楼”“复庐”“自在室”等,还展示了部分姚氏藏书及字画。姚光藏书在1949年解放后,由其子昆群、昆田整理后,全部捐献给国家。

姚光故居内的“敦仁堂”

姚光故居陈列

在南社纪念馆(姚光故居)陈列中,姚光个人与南社历史交织,呈现出一个时代的风貌。这也正是白蕉成长的环境。白蕉不曾留洋,而是扎根本土,自觉接续云间文脉;又得南社长辈提携,自幼浸润于诗书风骨的文化环境。

1909年11月13日,南社第一次雅集于苏州虎丘张公祠 柳亚子(前排右二)、黄宾虹(后排右二)、陈陶遗(后排左二)

从南社纪念馆循着石板路,掠过一座座白墙飞檐的旧屋,步行至花贤路29号白蕉艺术馆大约五分钟。艺术馆由张堰古镇中的一所老宅改建而成,虽与白蕉在张堰的生活并无可考的交集,但两处隔街相望,恍然让人念及当年南社的雅集酬唱。

何锡琛(白蕉之父)绘张堰镇全图,红色标注为当下地点

“白蕉的朋友圈是第一流的艺术圈”

三月烟雨,乍暖还寒,白蕉艺术馆外的大树尚未生新叶,以孤直的身躯垂落了枝头,引领每一位来者注视白蕉艺术馆的门楣匾额。据余思彦介绍,进门“清芬自远”和内里“明德惟馨”的砖雕字样是从白蕉作品里集字而来,正是白蕉一生的写照。

白蕉艺术馆入口

入门向右,艺术馆将白蕉自用印展区布局在先。小小金石,方寸之间,有一个立体鲜活的白蕉。他刻“天下第一懒人”,然实则“仇纸恩墨废寝忘食人”。白蕉自号“天下第一懒人”,其中固然有“懒”与“兰”谐音的妙趣,亦是他自负于画兰的一种风雅。

白蕉刻印

“宁作我”“管领清芬数百年”“有何不可”,这些白蕉私印,无一不是他人生态度的缩影。“宁作我”之印。源于东晋名士殷浩“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这方印常钤于作品起首,以此宣示自我坚持。而他的落款“管领清芬数百年”尽显清高与淡泊,也透着一份魏晋名士般的孤傲。另一方印“有何不可”亦耐人寻味,既有废本姓“何”不用的谐音游戏,也带着一丝挑衅意味,隐隐透出他的狂放不羁。凡此种种,皆是他对世俗眼光的淡然置之,也是他对自身才情的自在肯定。

白蕉的才情与为人,使之与同辈的徐悲鸿、邓散木、唐云等互为莫逆。其中与徐悲鸿的相识始于蒋梅笙。上世纪20年代,白蕉受业于国学根底颇深的蒋梅笙,并与公子蒋丹麟十分要好,常去蒋家吃饭。久之,白蕉与蒋家女婿徐悲鸿相识,两人把酒畅谈,一见如故。也正因此,经徐悲鸿介绍,白蕉与年长其42岁的黄宾虹相识,成为忘年之交。

此在白蕉自述中有所描述:

我友而师者艺苑有二贤,一忘年歙县黄宾虹,一宜兴徐悲鸿。余识悲鸿以亡友丹林。丹林为宜兴老诗人蒋师梅笙之公子,悲鸿则其爱婿也。识宾老则以悲鸿,皆有年矣。”——白蕉《艺苑二贤》

在余思彦的进一步研究中,发现两人书信往来居多,并在书信中谈艺论画。白蕉自是自称“晚辈”,黄宾虹却不受辈分所限,称他为“白蕉先生”,言语中常常夸赞白蕉,曾称其篆刻“深厚不落纤巧家数”“迥非时贤所能企及”。

黄宾虹70大寿时白蕉寄给黄宾虹的诗

信中,黄宾虹全无居高临下的教诲,甚至常常流露出与白蕉探讨技法之意。有一回,在给白蕉的信中,黄宾虹写道“仆意简笔当求法密,细笔宜求气足,简笔难于细笔,质之大雅,以为何如?”经思索后,白蕉在其《云间画题乙集》中记录下这一用笔心得,还用“宾老先生尝与余论画云”领起。虽无法时时见面,但这何曾不算是一种见字如晤呢?1934年黄宾虹七十寿诞,白蕉作诗《寿黄宾公先生七十》以贺。“四王八怪皆沉寂,五绝三多自古今”,诗句中表达出浓浓的敬仰之情。这首诗也发表在白蕉自己编的《人文》杂志上。

黄宾虹致白蕉信,1952年

白蕉致黄宾虹信

白蕉与黄宾虹、徐悲鸿的交往延续了30余年,直至他们离世。白蕉在上海市区的住所位于静安寺附近,原是徐悲鸿夫人蒋碧薇的父母家,白蕉早年参加蒋氏诗社,常来此地。1942年蒋氏夫妇移居重庆和南京,把此居住之地让给了新婚的白蕉金学仪,直至1975年10月迁离该地。白蕉学生蒋炳昌曾撰文回忆,白蕉先生的沪居在百乐门舞厅的斜对面,正式地址是愚园路259弄18支弄连生里3号。目前,早已被新的建筑替代。

齐白石《芭蕉图》

1953年秋,白蕉赴京开会,和徐悲鸿相聚,邂逅南社重擘姚鹓雏。并在徐的陪同下看望了齐白石。白蕉在徐府逗留一周,临行,徐悲鸿送白蕉近作一卷,翌日,徐悲鸿突然去世。一年多后的1955年,白蕉为黄宾虹送殡,居杭州三日,与赖少其、江寒汀、贺天健、林风眠、赵延年诸人相往还。

《白蕉自书诗词书法》,作于1955年春天,白蕉送殡黄宾虹留杭州三天,在六和塔、三潭印月、玉泉、虎跑游览后写下四首诗。同行还有赖少其、江寒汀、贺天健、唐云、林风眠、赵延年等人。

白蕉还与南社中的高燮、陈陶遗、柳亚子、孙雪泥、姚光等皆有交游。1956年,吴湖帆在筹备上海中国画院时,根据国画优良传统的成就为标准,提名了25位甲字画家,白蕉就位列其中,当时白蕉担任筹备委员会委员并兼任秘书室副主任。可见“白蕉的朋友圈是第一流的艺术圈”。

1956年,上海中国画院筹备委员会时期吴湖帆所提名25人甲字画师,白蕉位列其中。

白蕉写兰,亦是君子之求

书画即人,风骨相连。白蕉其人性情旷达、率真纯粹,不仅体现在他的生活方式里,也渗透进他的书画之中。

白蕉不以鬻画为生,他由徐悲鸿代笔的润例别具一格,不收金钱,只以笔墨纸砚交换,回归艺术本真。唯有生活实在窘迫时,才不得不举办画展,以换取足以支撑数年的生计。他有“线上人”一印,其上篆刻着一条线与一个“人”字,寓意在饥饿线上挣扎——事实上,白蕉一生清贫。他的夫人金学仪曾感慨,他一辈子都在“白米黑墨之间”苦苦徘徊。

白蕉的笔墨之道,是魏晋书法的遒逸之势,更有他个人的清远之思。他自欧虞上溯钟王,而后直追魏晋,由楷正而及行草,之后专攻二王。当时的书坛也几成碑派的天下,但就是这位无有师承,在阁楼上慢慢将自己的临帖练成对着阳光可与拓本重合的白蕉,成为了近代帖学复兴的重要推手。

在白蕉书法作品中,最能代表白蕉书法整体气韵的,数《兰题杂存》。此卷为白蕉写兰论艺的札记,长五米,逸笔草草,文约理赡,兼具文人书卷气与书法功力。

白蕉 行草 《兰题杂存》(局部)

目前所知《兰题杂存》当有两卷:一卷为翁史焵所书,后辗转为朵云轩所藏,曾先后数次出版;另一卷据沈培方先生云,是白蕉为其学生孙正和所书,今不知所踪,无缘睹见。2024年,朵云轩藏《兰题杂存》曾在上海程十发美术馆《百年谁断——近现代帖学的振兴暨沈尹默 潘伯鹰 白蕉书法学术特展》中展出,当时面对这一作品,能感受到行书起承转合、顿挫变化的节奏感,其中带着“二王”一脉的俊秀、米芾的洒脱,但更加含蓄内敛,少了一些狂放之气,多了分清瘦雅逸,如兰草般自然生动。

白蕉 行草 《兰题杂存》(局部)

白蕉以写兰闻名,有“一代兰王”之称。《兰题杂存》也是论画名作。白蕉的写兰之法,是魏晋画学的风神之韵,更蕴他一生的君子之求。白蕉和兰花的故事可追溯至他幼时帮出诊的父亲照顾花草的经历——“待家尊艺兰,搬泥运甓,警霪察暍;扫虱防蚁,揭簾封罅。更燥湿经心,四季与兰蕙习处,见抽蕊萌蕾,实生命相共也……”至于白蕉何时开始画兰,已无从可考,只在其1960年左右所绘的《写兰集册》中,对初学写兰的场景有过描述,写道:“故庐微有老名种兰蕙,花时远近有观赏者来。我侍我父,朝自庭院掇盆入室,及暮自室还庭,不为劳也。一夜模大王帖后,举目瞥见素壁花影大动于中,顿尽研池墨瀋,它日遂为常课。此我儿时初学写兰也……”。由此可知,与常人设想的“对花描兰”不同,白蕉的绘画起点是“对影描兰”。微风拂过,光影错动,隐没了具象,天然是一幅水墨。不怪白蕉称兰花作“吾师”,有胆气说自己“师法造化”,不从前人技巧,亦不同于史上任何一家。试问,有何种启蒙比亲眼所见更触动人心?

白蕉,《兰石图》,1947年,金山博物馆藏

在张堰的白蕉艺术馆,展出了不少原作藏于金山博物馆的白蕉写兰作品,白蕉笔下之兰笔墨简练,意境悠远。他的用笔受行草书影响,兰叶线条往往使用中锋用笔,富有提按变化,如风中摇曳,兰花姿态潇洒。他自述画兰心得称:“花易叶难,笔易墨难,形易韵难,势易时难。势在不疾而速,则得笔;时在不湿而润,则得墨;形在无意矜持,而姿态横生,则韵全。”在浓淡相间的笔墨,透露出其超然物外的气息,展现了文人气质和内在修养。

白蕉,《空谷幽兰四连屏》,1947年,金山博物馆藏

作为文人,白蕉面对国家动荡、文化凋敝,他从未置身事外,而是以笔为旗,投身时代洪流。

1926年,20岁的白蕉便与褚士超、李效文等创办《青年之声》半月刊,于张堰出版,宣传进步思想。1929年,他在黄炎培的引荐下,担任《人文月刊》的编辑主任。

白蕉更将目光投向教育,致力于文化事业的振兴。抗战爆发后,其任职的鸿英图书馆因资金短缺而濒临关闭,此时白蕉挺身而出,奔走筹款,甚至日夜作书作画,四处向名家征集书画,展览收入悉数充作馆中经费,最终使图书馆得以维持。

1949年5月上海解放,白蕉夫妇积极参与居民委员会工作,支援人民军队。这年,白蕉与邓散木合写《钢笔字范》,对于促进钢笔在中国的推广传播起了巨大作用。白蕉在上海市文化局工作期间,也为上海文化事业做了大量工作。在张堰镇,东河沿路15号钱家祠堂(这里曾经作为张埝粮店使用),经过重新修缮后打造为邓散木艺术馆,并于2024年底开馆。邓散木、白蕉这对艺术上的挚友在张堰上演跨时空的“再相聚”。

2024年底开馆的邓散木艺术馆

编辑:程佳域

责编:程佳域、陆辰丽

审核:陈建军、林堃

来源:i金山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