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说:“自由二字本就条条框框,但总有一笔冲出牢笼。”我们如何看待“自由”呢?
有人说:“自由二字本就条条框框,但总有一笔冲出牢笼。”我们如何看待“自由”呢?
2015年,一封“最具浪漫情怀的辞职信”在全网疯传,一直到很多年后的今天,仍被我们挂在嘴边。
这封辞职信仅有10个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1980年,顾少强出生于河南郑州,她像当时的父母对所有女儿的期望一样;
考取了心理学专业,去到河南省实验中学做起了一名心理健康安全的老师。
身处这样一个安稳的岗位,顾少强心中燃烧的火焰却从没有停息过。
她在假期四处游玩,去看了西安的兵马俑,去大理做义工,也因此在旅游的途中结识了爱人于夫。
为了追求幸福,也为了追求自由,35岁那年,顾少强写下了那封简短却充满力量的辞职信。
这封信戳中了无数和她一样却又不如她勇敢的人们,让这句话在短短数天内火爆全网。
而如今,顾少强终于看完了这个世界,她回来了。
这些年,她四处旅游过,也曾经营起一家小而干净的民宿,迎来送往,见过许多形形色色的人。
但是近几年旅游行业的生意并不好做,顾少强的民宿也很快开不下去了。
2021年,由于母亲的身体原因,顾少强和丈夫分开,在女儿的陪同下一起回到了郑州,她的出走难道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失败?
顾少强开始重操旧业,从事心理教育工作,她利用新媒体开直播、拍视频、办讲座,吸引了不少粉丝。
有人说:兜兜转转又回到原地,还不如当年就待在学校,现在的生活也会轻松许多。
可顾少强却说:“新的生活永远会让人期待,我看过了世界的精彩,现在正在自己喜欢的路上行走。”
自由还是现实?
作为一个普通人,长久被压在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大山之下;
面对互联网铺天盖地的“裸辞”、“反内卷”、“躺平”和“gap(工作和学习之间暂时的休息时间)”,你是否也曾心动?
马斯洛动机理论指出,个体产生某种行为最大的内在力量就是动机,动机的产生主要来自于两方面:
(1)需要:
即个体内心缺乏某种东西的状态,可能是维持生理需要的物质,也可以是维持心理平衡的情绪价值。
(2)刺激:
来自于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激发了我们对某种事物的需求。
当你产生了强烈的出走欲望,你追求的到底是从压力中解脱,还是向外自由探索,还是仅仅想做自己喜欢的事呢?
我们大可不必因为纷乱的媒体信息骤然落入消费的陷阱,将自己的存款全部拿出来挥霍无度。
你需要的只是少一些前瞻性、多一些对当下的享受。问问你自己:我到底需要什么?
如果太累了,就暂时gap,休息调整好了自己,就能站起来继续奋斗;
如果是想到处去看看,那就努力赚钱,加强锻炼,为自己的自由提供最坚实的保障。
改变生活,你真下定决心了吗?
近些年来,关于“自由”“出走”这样的话题热度高居不下。
2023年10月,一个博主在骑行路上遇见了这样一位老人。
他已经83岁了,一辆简单的自行车,自行车上捆扎着的几个包袱,还有一个白色的小桶,这就是他全部的家当。
他走过了中国最西边的喀什,最北边的漠河,最南边的海南。
除了国内,越南、柬埔寨、老挝,他都去过,每天待在自行车上的时间有12-14小时,一日骑行一百多公里。
看过了那么多的大好风光,老人脸上每一条皱纹都像是时间和岁月留下来的深深的沟壑。
我们敬佩这样的魄力,再回看自己,自己能够产生这样的勇气、愿意面对来自家人朋友的不解、外界的流言蜚语吗?
大多数人对于“出走”的愿望停留在浅显处,但就像网友们常说的:“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真正出走的人早已踏上了旅途。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人们常常因为在意他人的评价而失去自我,同时也失去做某事的勇气;
而真正的自由来自于“被讨厌的勇气”,即不畏惧因为追求自己的梦想而被人讨厌。
不仅仅是追求自由,当你追求孤独、追求财富、追求声明、追求情操……哪一种不会招致他人异样的眼光呢?
就像勇敢辞职步入新生活的顾少强,她热爱着自己的每一个决定,并愿意为此矢志不渝,这正是我们普通人所缺少的:
对自我的真正审视、对想要的生活坚定不移的追求。
-The End -
作者-专序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来源:第一心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