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译派:有人按America发音直译成「亚墨利加」(带墨汁味? ),还有人写成「咪唎坚」(仿佛在学猫叫)。
一、译名混乱时期:五花八门的“美国前身”
在清朝人最初听说大洋彼岸有个新国家时,翻译界直接上演了大型取名翻车现场:
- 音译派:有人按America发音直译成「亚墨利加」(带墨汁味? ),还有人写成「咪唎坚」(仿佛在学猫叫)。
- 意译派:因为美国国旗布满星星,民间直接叫「花旗国」(现在中国香港仍有「花旗参茶」)。
- 混搭风:林则徐在《四洲志》里音译United States为「育奈士迭国」,读起来像绕口令。
当时的翻译混乱到连外交文件都闹笑话——英国传教士麦都思曾吐槽:“中文里美国的名称比它的州还多! ”
二、翻译大战:音译VS意译
就像今天我们争论“Coca-Cola”该叫「可口可乐」还是「蝌蝌啃蜡」,19世纪翻译圈也为美国译名吵翻了天:
1. 音译派代表
传教士们坚持用「美利坚」,取「美丽、坚毅」的好寓意(其实America原意是人名,跟美丽毫无关系)。
趣事:日语至今称美国为「米国」,因为当时日本人把「美」错看成「米」。
2. 意译派脑洞
- 按政体翻译:叫「合众国」(United States直译)
- 按地理位置:叫「北亚美利加国」
- 甚至有官员提议用「平国」,因为美国国旗横条纹多…
三、官方出手定标准
眼看译名乱象影响外交,清政府终于放大招了:
1. 1862年 成立中国第一所外语学校「京师同文馆」,学生们边学英语边吐槽:“老师,美国到底有几个中文名啊? ”
2. 1909年 设立「编订名词馆」,专家们拍板定下官方名称:
美利坚合众国*
(America音译选「美」字,政体译作「合众国」)
3. 民国时期嫌六个字太长,全民投票式地简化为「美国」,从此成为统一称呼。
四、冷知识彩蛋
- 上海话彩蛋:老一辈上海人仍把美国叫「花旗国」,纽约称为「花旗城」。
- 文化小心机:当时故意用「美」「英」「法」「德」等褒义字翻译列强,被戏称为「求生欲翻译法」。
- 穿越者困惑:如果按最初「亚墨利加」的译法,现在我们会说「我去墨国留学」
结语:一个译名背后的全球化缩影
「美国」这个看似简单的名字,其实是200年来翻译拉锯战的产物——它既有传教士的误打误撞,也有外交官的谨慎推敲,更藏着中国人认知世界方式的转变。
**互动话题**:如果让你给美国起中文名,你会选择「美丽国」「米国」还是「星条国」呢? 评论区聊聊你的创意吧!
来源:爱上黄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