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 聊聊阿根廷是怎么独立的阿根廷的独立历程,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这个国家之前曾是西班牙的殖民地,但阿根廷人民可不想一直这么被管着。于是,他们就开始想办法争取自由。早期,一些本地的领袖和知识分子就琢磨着怎么摆脱西班牙的统治。他们传播自由思想,唤醒大家的民族意识,
一 聊聊阿根廷是怎么独立的阿根廷的独立历程,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这个国家之前曾是西班牙的殖民地,但阿根廷人民可不想一直这么被管着。于是,他们就开始想办法争取自由。早期,一些本地的领袖和知识分子就琢磨着怎么摆脱西班牙的统治。他们传播自由思想,唤醒大家的民族意识,让越来越多的人觉得,独立是必须的。到了后来,反抗的行动就越来越多了。阿根廷人民跟西班牙军队干了好几仗,都挺英勇的。虽然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和挫折,但他们一直没放弃。慢慢地,反抗的力量越来越强,西班牙也压不住了。最终,阿根廷赢得了胜利,正式宣布独立。这可是个大好事,阿根廷人民终于能自己做主了,也开始了新的国家建设。总的来说,阿根廷的独立史就是一部人民追求自由、反抗压迫的历史。他们靠着自己的努力和坚持,终于赢得了属于自己的权利和未来。
1808年3月份,法国在拿破仑的带领下,找了个保护西班牙领土的借口,打进了西班牙,接着就把西班牙的首都马德里给占了。这样一来,西班牙的王室没办法,只好认拿破仑他哥约瑟夫做国王。这么一来,西班牙就暂时没了自主权。
当西班牙被法国攻占后,西班牙原先管着的拉丁美洲那些地方就乱了套,各个殖民地也开始琢磨着怎么独立。就在这时,阿根廷也慢慢摆脱了西班牙的控制,踏上了独立的道路。
那时候的阿根廷,原来的印第安人早被殖民者杀光了,搞独立运动的主要是土生土长的欧洲白人。这些人跟以前真正住在这片土地上的印第安人没啥大关系,主要就是些移民过来的欧洲白人后代,还有一些少量的印欧混血儿。因为他们在这儿出生,在这儿长大,跟西班牙老家关系不太亲近,再加上他们祖上是殖民者,所以日子通常过得还不错。后来西班牙突然被法国占了,本地的西班牙统治力量没了靠山,他们就觉得,还不如自己单干来得自在。
结果,历史上就出现了这么一件离奇的事儿,那些殖民者的后代们突然间不想跟着他们的“老祖宗”混了,吵着闹着要自立门户,各过各的。
1810年5月份,阿根廷人动手搞起了独立,这就是有名的“五月革命”。因为有了总督卫队站在革命者这边,所以经过几场游行、抗议和开会商量,阿根廷人就把西班牙派来的总督塞斯奈罗斯给撤了。他们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这个首都,建了个临时政府来管事,阿根廷的独立就这么开始有了个样子。
西班牙人那时候搞了个拉普拉塔总督区,管辖着阿根廷、巴拉圭、乌拉圭,还有那个玻璃瓦尔的地方。
不过,整个西属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这才刚刚开始。过了三年,法国大革命落败之后,西班牙殖民者又杀了回来。这时候,圣马丁带领的拉丁美洲独立军站出来,挑头领着各国打独立战争。
圣马丁原本是地道的西班牙白人,他出生在阿根廷亚佩尤这个小镇。他老爸胡安·德·圣马丁也是地道的阿根廷西班牙人,还当过这个镇的副都督呢。圣马丁8岁那年,跟着老爸回了西班牙,在马德里的一所贵族学校上学,就是在那里,他接触到了欧洲的启蒙思想。贵族学校毕业后,他又进了西班牙皇家学院深造,学成之后就加入了西班牙陆军,成了一名轻骑兵。
圣马丁在西班牙军队摸爬滚打了22载,一开始只是个小轻骑兵,后来一步步爬到了西班牙萨贡托龙骑兵中校司令的位置。在法国攻打西班牙那会儿,他打了不少抗法的仗。要是他没跑到阿根廷去带头搞拉丁美洲的独立,那在西班牙陆军里,他肯定是个响当当的人物。
历史总是充满曲折。阿根廷的“五月革命”一闹起来,圣马丁就悄悄地回到了阿根廷,加入了南美洲的独立团体“劳塔罗”在阿根廷的队伍。这个团体的目标很简单,就是要“有组织、有步骤地为美洲的独立和大家的幸福生活打拼,做事得讲荣誉和正义”。到了1813年,有了圣马丁的帮忙,阿根廷开了好几次制宪大会,把西班牙国王费迪南七世的影响给清除了,还弄出了自己的国徽、国歌、国旗这些,并把五月革命的那天,5月25日,定为了国家的庆祝日子。他们还成立了个“拉普拉塔联合省”,一开始这个名字是把乌拉圭、巴拉圭、玻利维亚和阿根廷都包括在内的。但后来,其他的地方都一个个独立建国了,所以“拉普拉塔联合省”在1826年就改成了阿根廷联邦。
拉普拉塔联合省后来因为另外三个国家宣布独立,慢慢就变成了阿根廷的起始样子。
这一年,西班牙军队在扑灭墨西哥和委内瑞拉独立运动后,又来到了拉普拉塔河口,动手镇压阿根廷的独立运动。圣马丁带着军队,在圣罗伦索那一仗里狠狠打了西班牙殖民军一个措手不及,这算是南美洲反抗西班牙殖民军的第一场大胜仗。这一仗打完,圣马丁的名声可就响亮多了,算是站稳了革命领头的位置。之后几年,圣马丁领着军队到处打仗,智利、秘鲁、阿根廷都去过,一次次地把西班牙殖民军打败,最终让这三个国家都得了自由。到了1878年,阿根廷、智利、秘鲁三个国家一起,尊圣马丁为“祖国之父”。
这次运动过后,阿根廷算是真正站起来了,获得了独立。圣马丁在往玻璃瓦尔那边去的时候,跟北方的另一个独立运动头儿玻利瓦尔碰了头。可两人想法不一样,最后圣马丁就把军队交给了玻利瓦尔来带,自己则退居二线,后来跑到法国去住了,还在那里度过了余生。
葡属拉丁美洲的独立过程,比起西属那边,那真是顺畅多了。到了1822年,巴西那里的葡萄牙王储佩德罗,他当时是摄政王,一拍板就说巴西要独立,然后自己就当上了巴西的皇帝,就这么简单,巴西就独立了。
阿根廷独立以后,发展并不顺畅。国内好多派别在争权夺利,搞得一团糟。罗沙斯这家伙独裁了23年,这期间,阿根廷老跟外头打仗,跟巴西、乌拉圭老是闹矛盾。在国内呢,他还继续杀印第安人,搞恐怖统治。所以说,那时候的阿根廷,一直处于内乱和分裂,乱得很。
1852年2月3号那天,阿根廷恩特雷里奥斯省的省长乌尔基萨,跟当地几个头头联手,在卡塞罗斯这个地方跟布宜诺斯艾利斯省的胡安·曼努埃尔·德·罗萨斯干了一仗,结果把罗萨斯给打败了。这么一来,联邦派就在阿根廷的政坛上站住了脚。乌尔基萨将军呢,就召集大家开了个制宪大会,到了1853年,他们整出了一部新宪法,阿根廷就这么变成了联邦共和国。这样一来,阿根廷之前的乱摊子总算是消停了一阵子。
兴起时,印第安人遭受损失;衰败时,印第安人同样遭遇不幸。
说说阿根廷的发展历程吧。阿根廷这个国家,它的历史挺有意思的。从一开始,阿根廷就经历了不少变迁。早期的时候,这里主要是原住民印第安人的家园,后来欧洲探险家们陆续到来,带来了新的文化和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阿根廷逐渐发展成了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大量的欧洲移民涌入,带来了新的劳动力、技术和思想,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阿根廷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在农业和畜牧业方面,阿根廷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成为了全球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国。当然,阿根廷的历史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它也经历过政治动荡和经济危机,但每次都能从困境中崛起,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生命力。如今,阿根廷已经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强大的经济实力,人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总的来说,阿根廷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挑战和机遇,但它始终能够保持前进的动力,不断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在阿根廷成长壮大的道路上,阿根廷人民得感激两个国家。首先得提法国,他们以前把阿根廷的老大哥西班牙给狠狠教训了一顿。再说说英国,他们后来对阿根廷的大规模建设可是出了不少力。
说英国之前,咱们得先聊聊另一个对阿根廷挺重要的国家,那就是意大利。
1860年代初,意大利的统一之战打响,那时候,好多意大利人因为战乱逃了出去,形成了一股很大的移民潮。有的人漂洋过海去了美国,这样一来,美国的意大利黑手党就开始兴起了。还有一批人逃到了南美洲,特别是阿根廷,那里成了他们的新家。大概算了一下,逃到阿根廷的意大利人,数量超过了两百万,比西班牙人还要多。后来,一战、二战又让好多欧洲人往南美跑。一直到了1955年,这场大移民才算结束。那时候,阿根廷的意大利裔人口占了全国的36.7%,西班牙裔是25.7%,德裔也有20.2%。
现在阿根廷总共有4400万人,其中差不多3000万人有意大利的血统,这占了全国人口的六成还多。像咱们都知道的梅西、巴蒂斯图塔、马斯切拉诺这些球星,他们身上都流着意大利人的血。
阿根廷这个国家,它的地界是怎么一点点变大的呢?一开始,阿根廷的地盘并没有现在这么大。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通过各种方式逐渐扩大了自己的国土面积。具体怎么扩大的,这里头故事可不少。简单来说,阿根廷通过一系列的领土争夺、外交谈判,还有对一些地区的实际控制,让自己的地盘一点点变大了。这其中包括了对周边一些争议地区的占领,以及与邻国之间的边界划定等等。就这样,阿根廷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地拓展着自己的领土,最终形成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个国土面积。这个过程充满了复杂性和多样性,但总的来说,就是阿根廷在不断地争取和扩大着自己的地盘。
因此,阿根廷的足球运动员爱去意大利赛场上踢球,而且这两个国家还互相认可双重国籍,阿根廷人跑到意大利去,感觉就像是去外公外婆那儿串串门一样自然。
意大利人的血脉深深融入了阿根廷,让后来的阿根廷人在很多方面都能与意大利人相提并论。这种融合带来的最显著效果,就是让阿根廷在人才和财富上实现了快速的发展。
现在咱们接着聊聊英国这事儿。
阿根廷政治稳定下来后,很多欧洲人都移民到了那里,这使得阿根廷的农业有了很大进步。到了1881年,阿根廷把南边的潘帕斯草原从印第安人手里夺了过来,这片大草原就成了阿根廷发展农牧业的好地方。也因此,阿根廷的奶牛数量到现在都是世界顶尖的。十九世纪快结束的时候,阿根廷靠着出口高品质的牛羊肉和粮食,把国家经济撑了起来。那时候,全球老大还是大不列颠王国,它是个老牌的殖民帝国,全球都有它的市场和工厂。阿根廷需要稳定的买家,而英国正好在全球找原材料市场。所以,阿根廷就把修铁路的权利和铁路边上的土地一起给了英国,这样英国就会大量进口阿根廷的粮食和牛羊肉。英国对阿根廷的投资也因此越来越多,1913年,英国就给阿根廷投了6.8亿英镑。他们在阿根廷建的铁路、农场、港口,对阿根廷的经济帮助特别大。
阿根廷的铁路系统,多亏了英国的鼎力相助,很快就搞起来了。到了1916年前后,阿根廷的铁路已经铺了3.3万多公里,到1960年更是增长到了4.8万公里。咱们国家呢,得等到1975年才差不多有这么长的铁路。那时候,阿根廷的铁路密集程度,甚至比美国还要高。跟美国的西进运动似的,阿根廷全国各地都建起了密密麻麻的铁路,铁路修到哪,发展就跟到哪,沿线出现了好多城镇,一个个都繁荣起来。有了这么方便的交通,阿根廷的好农产品都集中到了布宜诺斯艾利斯,然后再从这里装上船,卖到全世界。这样一来,阿根廷的人力物力就都活了起来。
阿根廷遍布着错综复杂的铁路线。
所以在二十世纪初那会儿,阿根廷经济猛地往上涨,一跃成为全球第七大经济体,出口商品也挤进了世界前五,人均GDP比当时的美国还要牛气。所以那时候说一个人有钱,常说他富得跟阿根廷人一样。到了1914年,阿根廷的人均收入跟荷兰不相上下,比西班牙还多点,它还是全球第二大的羊毛出口国,畜牧生产也排第三。布宜诺斯艾利斯,那可是被称为“南美小巴黎”,在美洲,它的繁华程度也就纽约能压它一头。
但千万别心里不平衡,说什么阿根廷被英国人殖民过,结果还混成了世界第七,咱们要是早点让西方列强进来,说不定能提前五十年变强呢。其实吧,阿根廷和英国的合作,总的来说还算公平,说到底,还是因为阿根廷的农业成本低,有竞争力。
阿根廷绝对有资格讲:“咱老祖宗那会儿,也是风光无限好啊。”
阿根廷之所以富裕,主要就靠三样东西:英国带头的外国投资、出口高品质的农产品,还有就是很多来自意大利的欧洲移民。英国等国际资本的大量流入,给阿根廷带来了资金支持;农产品出口做得好,让阿根廷赚了不少外汇;而那些欧洲移民,特别是意大利人,他们的努力和贡献也功不可没。
这是阿根廷历史上超闪耀的一刻。但好景不长,很快就走上了下坡路。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轰轰烈烈地打响了,接着在三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又遭遇了经济大萧条。紧接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更是残暴无比,影响了全球三十亿人。阿根廷虽然侥幸没卷入这两次大战,但也没躲过战争带来的麻烦。战争让好多外国资本都从阿根廷撤走了,而且阿根廷的出口也大受影响。以前的大客户英国,自家都忙得团团转,哪还有心思继续稳定地从阿根廷进口呢。
很多人可能会纳闷,为啥美国在二战后越来越强,阿根廷却在两次世界大战后逐渐衰落了呢?说白了,就是因为美国工业实力杠杠的,阿根廷呢,主要靠的是便宜又好卖的农业和矿业。对阿根廷来说,农产品和矿产就像是现成的赚钱法宝,出手快,回报高。反观工业,那得花时间花钱去搞建设,不像农业那么来钱快。
要是阿根廷工业体系完善的话,那打起仗来,肯定会有很多外资企业为了避难跑到那儿去。就像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那会儿,接纳了好多欧洲的产业和人才,然后就变得越来越强大了,挡都挡不住。
阿根廷经济后来一直不振,说白了就是工业底子太差。
二战结束后,各国都更加看重保护自家的农业,国际贸易规矩也慢慢定了下来。各国开始想办法限制农业进口,好让自家的农业站得更稳。像阿根廷这样农业很厉害的国家,突然就成了大家的焦点。但与此同时,阿根廷的现代工业发展有点跟不上全球的节奏,总是拖后腿。再加上,大量移民涌进来,让阿根廷管理社会的成本直线上升。
阿根廷的牛羊肉味道还是那么赞,但光靠农业已经填不满阿根廷人追求更好生活的愿望了。没有哪个国家能光靠农业一直过上好日子,阿根廷最让人遗憾的就是,农业红火的时候,没能趁机发展工业,把国内的工业体系建起来。
潘塔纳尔那片大平地啊,主要就是养奶牛的。
这个情况跟后来的委内瑞拉挺像的。国际油价一涨,委内瑞拉人就在全球疯狂购物,跟以前阿根廷人的豪气有得一比。但要是油价一跌,没了工业做后盾,委内瑞拉的经济很快就垮了。
经济下滑时,最先受影响的往往是那些生活在底层的老百姓。他们抵御生活风浪的能力相对比较弱,所以国家经济一旦出现不景气,这部分群体往往会第一时间陷入贫困的困境。
他们因为无法接受现在的处境,只好走上街头游行,说国家没给他们足够的保护,喊着要变一变这现状。很快,他们就不约而同地把火发到那几家外资企业身上,觉得就是这些外资抢了他们的饭碗,占了他们的好处。
这条规则对所有陷入经济低谷的国家都管用。
当民族情绪高涨到一定程度时,相关的政治观点很快就会冒出来。
1946年,胡安·贝隆,一个在军队里摸爬滚打出来的硬汉,以工党头目的身份当上了总统。这家伙早些年在军队里既能舞枪弄棒,又能舞文弄墨,还参与组建了个民族主义色彩浓厚的“统一军官团”。你猜怎么着?那时候阿根廷3600多名军官里,有2700多号人都站他那边。到了1943年,贝隆跟着“统一军官团”一起动手,把拉蒙·卡斯蒂略的政权给掀翻了。之后,他就当上了国防部副部长,靠着“统一军官团”,在军队里安插了不少自己的人,算是把整个军队都攥手里了。可到了1944年,贝隆以前的战友,政变后当上总统的拉米雷斯,顶不住美国的压力,宣布“统一军官团”是非法的。贝隆一看这哪儿行,立马组织起来,“统一军官团”又搞了一次政变,把拉米雷斯给踢下台了。政变之后,贝隆就成了新政府的副总统,还接手了整个陆军,算是军队里真正说了算的人了。
考虑到国内那时候局势挺紧张的,贝隆觉得战争迟早得来,所以得赶紧加强阿根廷的军力。要想军力强,工业就得跟上,因此国内工业得大力发展。美国那边把这种想法叫做新纳粹主义,但在阿根廷,很多人却都支持贝隆这观点。
1946年,贝隆有了国内工人阶级的撑腰,在总统大选中拿到了56%的票数,成功坐上了总统宝座,并且在1951年再次当选。在他1946年到1955年这十年的总统任期内,贝隆琢磨出了一套理念,就是“要政治主权、经济得独立、社会得公正”。这就是有名的“贝隆主义”,说是跟资本主义、社会主义都不一样的第三条路。
庇隆讲道:“咱们不赞成共产主义,因为共产党人太爱搞小圈子;同样,咱们也不站边资本主义,因为那些拥护资本主义的家伙也是爱搞小团体。咱们这个第三种选择,可不是啥中立立场,而是一种思想上的态度,得根据实际情况,有时候偏中间,有时候偏左,有时候偏右。”
说到底,“贝隆主义”到底是个啥?其实按照贝隆的做法,就是把欧美公司的投资给收了,把英法铁路也给要回来,把这些外国人的家产都变成国家的;在冷战那会儿,他不跟美苏任何一方混;一门心思地发展自己国家的工业;提升国内老百姓的生活质量,给穷人盖房子住,建学校、医院、养老院,给穷人发好多福利啥的。
“贝隆主义”能留下深刻的印记,原因在于现在拉美左翼政党还在沿用那套理念。这套理念虽然心地好,但做法有点生硬,对穷人特别好,可对国家来说却没啥好处。看着挺诱人,真尝起来却苦得要命。
经过这一系列的事件,原本就不多的外资企业纷纷撤离,金融企业也大量倒闭,农牧业生产遭受打击。同时,高工资和高福利给国内私营企业带来了沉重负担,而食品、石油、天然气等生活必需品价格飙升,导致国内经济陷入混乱。到了1952年,虽然国内工资水平上涨了35%,但物价却暴涨了73%,年通货膨胀率更是高达35%。
这种做法简直是挖肉补疮,让阿根廷从上到下都头疼不已。说实话,贝隆的想法并不肤浅,他主要就是想靠阿根廷的农业来扶持工业,靠着保护国内工业来打造阿根廷自己的国有工业体系。但这做法实在是太心急了。
那时候,战后的全球粮食产量慢慢回升,国际粮食价格继续走低。又因为长时间用农业来支持工业发展,农业生产被限制了。再加上国内连续两年干旱,阿根廷的牛肉供应都变得紧张起来,最后甚至得靠进口小麦来解决。同时,大量外资的撤走也让阿根廷的黄金储备大大减少。这种形势逼得贝隆不得不改变想法,琢磨着要引进外国资本了。
1953年的时候,贝隆跟美孚石油做了个交易,把南方那些油田的开采权利都交给了他们。接着,他还搞了个外国投资法,把国内好多工业都卖给了外国老板。这么一来,贝隆算是把自己的老本给丢了。那些原本被他带着一起闹的工人阶级,看他这么一转向,也开始不答应了,纷纷站出来反对他。
经济状况的一塌糊涂导致他失去了军队的拥戴。
1955年9月16日那天,阿根廷国内突然发生了军事叛乱,他们夺过了政府的控制权。仅仅隔了三天,贝隆就从总统府里走了出来,开始了他漂泊在外的流亡生活。
但军队对经济更是一窍不通,军人掌权的政府不光经济手段不行,还总和文官集团斗得不可开交。这样长期的内斗,搞得阿根廷经济一直原地踏步,失业率年年攀升,通货膨胀也越来越严重。这种情况一直拖到了七十年代。因为这么多年政治一直不稳定,经济也乱七八糟,阿根廷人又开始想念起“贝隆主义”来了。到了1973年3月,贝隆的铁杆粉丝坎波拉当上了阿根廷总统。可没多久,坎波拉就不干了。阿根廷接着举行大选,结果贝隆又重新坐上了总统的位置。
贝隆第二次掌权后,学聪明了,不再像之前那样光顾着帮工人阶级,而是在国内搞了些不那么激烈的改革。他还弄了个三年计划来提振经济,这招还真挺管用。到了1974年,阿根廷的负债率就从1971年的317.47%降到了156.09%。可惜啊,他身体不争气,这年的七月初,贝隆就因为心脏问题走了。那时候,他的第二个三年计划才刚起步呢。
军政府没办法,只好又把大权揽了过来,但他们除了窝里斗,别的真是一窍不通。他们掌权那会儿,阿根廷的通货膨胀跟坐火箭似的,一下子就飙到了600%以上。国内的工业产量掉了11.4%,制造业更是惨,产量少了22.9%。老百姓们怨声载道,游行罢工就没停过。为了压住这股反抗的风气,军政府使出了狠招,进行残酷的镇压。从1976年到1982年,差不多有两万人死在了他们手里。
1982年,因为国内抗议声不断,经济也乱成一锅粥,那时候的军政府头头加尔铁里,想了个招儿,打算通过打一场外战,好让老百姓把家里的事儿先放一放,不去闹腾了。
对,这次咱们聊的是英阿马岛之战。其实吧,一开始英国人对那个远在天边的小岛并不太感冒。但到了七十年代,有人在马岛附近找到了石油,英国人这就不乐意把岛还回去了。到了1982年4月,阿根廷突然发难,派了3000兵力去攻打马尔维纳斯群岛,也就是咱们说的马岛,他们很快就占领了那里。阿根廷人可能觉得,英国这个老牌帝国已经不行了,肯定会吃下这个哑巴亏。可没想到的是,当时英国掌权的是个特别强硬的女人,撒切尔夫人。英国人一看这架势,立马出动了3.5万海军,开着118艘军舰、350架飞机,穿越了半个地球去找阿根廷算账。不仅如此,他们还拉了一大帮盟友一起制裁阿根廷。
英国军队攻下马岛的斯坦利港后,阿根廷那边,有个少将立刻带着9800名士兵向英军举了白旗。这举动,跟他们老祖宗意大利人在战场上的表现,那真是有得一拼。
仅仅过了不到俩月,阿根廷那边就扛不住了,直接举手投降,英国人又把马岛给抢了回来。
这场仗算是阿根廷的黑历史了,不过它倒让阿根廷的军政府垮了台。跟打仗受的苦比起来,军政府给阿根廷挖的坑似乎更深。但话说回来,这场仗还是狠狠伤了阿根廷人的心。过了四年,马拉多纳带着阿根廷球队,一脚把英国队踢出了世界杯冠军的宝座,阿根廷人这些年受的憋屈,一下子全释放出来了,个个乐开了花。
阿根廷军政府多年的掌控终于落下帷幕。为了防止历史重演,阿根廷政府下大力气削弱军方势力。到了1999年,军队人数大幅减少,从马岛战争时期的17.5万缩减到了7.2万。军费在政府开销中的占比也大幅下降,从原来的18%降到了9.6%。过去由军队掌控的化工、钢铁、电器等企业都进行了私有化改革。同时,航母和驱逐舰等军事装备也陆续退出了服役。
说实话,从最后的情况来讲,阿根廷可能其实并不需要养这么多军队。但也是因为这样,阿根廷完全没了把马岛再夺回来的机会。
不过阿根廷之后的经济状况还是没啥起色。从马岛海战开始算起,阿根廷的通货膨胀就一直很高,政府换了一茬又一茬,想尽办法也没能摆脱这个困境。说到底,工业发展不起来是病根儿,而且阿根廷政府的那些短视做法,更是让情况变得更糟了。
新领导班子掌权后,为了扶持国内那些弱小的工业,决定上调关税,这样进口工业品的价格就涨上去了。阿根廷呢,好多工业品自己造不出来,得靠进口,能源也是。关税一提,老百姓买这些东西就得花更多钱,结果通胀就越来越厉害了。物价一个劲儿地往上涨,钱越来越不值钱。为了按住通胀这个猛兽,阿根廷政府只能把存款利息往上调。就说今年八月吧,阿根廷央行一下子加了九百五十个基点,利息高到69.5%,存一年的收益,咱们大A股的股民都得眼红。但先别急着羡慕,阿根廷十一月的通胀率都到92.4%了。这意味着,你把钱存银行一年,实际上货币贬值了22.9%。
阿根廷选择提高利率来硬抗通货膨胀。
因为钱币贬了值,阿根廷政府为了补上那块大公共支出的窟窿,又开始大量印钞票。结果钞票印多了,通货膨胀就更厉害了。为啥他们不缩减一下开支呢?其实他们也缩减不了,领导人们为了得到民心,站稳脚跟,只能一个劲儿地提升社会福利。要是敢反着来,那立马就得被抗议浪潮给淹没了。
#百家说史品书季#
举报/反馈
来源:随性自由的鲸鱼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