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特应性皮炎(AD)作为一种复杂多通路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与治疗策略始终是皮肤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在2025年美国皮肤病学会(AAD)年会上,厦门长庚医院钟文宏教授团队研究发现Th22/IL-22 通路的异常激活直接破坏皮肤屏障功能,并可能主导 AD 的
引言
特应性皮炎(AD)作为一种复杂多通路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与治疗策略始终是皮肤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在2025年美国皮肤病学会(AAD)年会上,厦门长庚医院钟文宏教授团队研究发现Th22/IL-22 通路的异常激活直接破坏皮肤屏障功能,并可能主导 AD 的早期发病,挑战了传统以Th2 为中心的 AD 炎症模型,提示多通路协同作用的病理机制。
为此,本报特邀钟文宏教授参与专访,基于其团队的研究成果,深度解析AD多通路机制的临床启示、JAK抑制剂的转化医学价值以及复杂免疫表型的个体化干预策略,以期为临床医生和研究者提供应对AD异质性的新视角,推动从“单一靶点”到“多通路协同”治疗范式的转变。
『
钟文宏教授专访
』
钟文宏 教授
厦门长庚医院
台北长庚医院
台湾长庚大学医学系教授
台湾台北长庚医院皮肤科主任
厦门长庚医院副院长
北京清华大学医学院特聘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特聘教授
台北长庚医院基因体医学中心主任
第47届台湾十大杰出青年
世界皮肤科医学会(ILDS)年轻医师成就奖
台湾科技部杰出研究奖
法国皮肤科医学会荣誉会员
Q1
您的研究发现Th22/IL-22通路激活是AD早期皮肤屏障破坏的关键机制。您能否详细解释这一通路如何与传统Th2炎症模型相互作用?这一发现对AD的精准分型和治疗策略有何颠覆性意义?
钟文宏教授:AD的炎症机制具有高度异质性,早期以Th2型炎症为主导,表现为急性湿疹样病变;而慢性期则呈现多通路激活的复杂炎症状态,其中Th22/IL-22通路的异常激活是皮肤屏障破坏的关键驱动因素。IL-22通过抑制角质形成细胞分化、减少脂质合成,直接削弱皮肤屏障功能,同时促进表皮增厚和瘙痒相关分子(如TSLP)的表达,形成“炎症-屏障破坏-瘙痒”的恶性循环。这一通路与传统Th2炎症(如IL-4、IL-13)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协同作用加剧疾病进展,Th2细胞因子可诱导角质细胞释放趋化因子,募集Th22细胞至皮肤,而Th22分泌的IL-22进一步放大炎症反应,形成正反馈环路。
这一发现对AD的精准分型与治疗策略具有颠覆性意义。传统治疗如糖皮质激素、Th2靶向生物制剂等在慢性或难治性AD患者中疗效有限,原因在于未能覆盖Th22/IL-22等非Th2通路。未来AD治疗需基于免疫分型进行分层:对于Th22高表达的慢性AD患者,需联合靶向IL-22的药物如JAK抑制剂等;而对于Th2主导的急性期患者,则优先使用Th2特异性生物制剂。这种分型治疗模式不仅能提高应答率,还可减少单一通路抑制导致的耐药或复发风险,标志着AD治疗从“广谱抗炎”向“精准调控”的转型。
Q2
在AD患者中,如何早期识别适合一线使用JAK抑制剂(如乌帕替尼)的人群?这类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核心免疫特征是什么?JAK抑制剂的多通路调控机制是否应成为特定亚型患者的首选治疗策略?
钟文宏教授:针对JAK抑制剂的临床应用,其核心适用人群为传统治疗无效的慢性、苔藓化或全身性红皮病型AD患者。这类患者的免疫特征表现为Th2、Th22、Th17、TSLP等多通路激活,且常伴随角质细胞功能紊乱和顽固性瘙痒。JAK抑制剂通过阻断JAK-STAT信号通路,可同时抑制IL-4、IL-13、IL-22、IL-31等多种细胞因子的下游效应,实现“一药多靶”的抗炎作用。相较于单靶点生物制剂,其优势在于覆盖更广泛的炎症网络,尤其是对Th22介导的屏障破坏和IL-31介导的瘙痒具有显著改善作用。
临床识别这类患者需关注以下特征:病程迁延(>2年)、广泛苔藓化或表皮增厚、反复红皮病发作、既往生物制剂疗效不佳或快速耐药等。这类患者可一线使用JAK抑制剂,因其快速起效和强效抗炎特性可迅速控制症状,并为后续屏障修复争取时间,同时需严格筛选患者并监测不良反应。JAK抑制剂的多通路调控机制为复杂AD亚型提供了靶向、广谱的治疗选择,但其应用需平衡疗效与安全性。
Q3
对于已通过免疫分型识别出的Th22/Th17高表达AD患者,如何基于其免疫微环境特征设计个体化治疗策略?未来应如何平衡多通路联合治疗的收益与风险?
钟文宏教授:对于Th22/Th17高表达的AD患者,需基于免疫微环境特征设计修复和抗炎并重的个体化方案。此类患者的病理核心为Th22介导的屏障损伤与Th17驱动的中性粒细胞浸润,临床表现为慢性肥厚性皮损、顽固性脱屑和易继发感染。治疗策略需分阶段实施:急性期以快速抑制多通路炎症为主,慢性期则聚焦屏障修复和免疫稳态重建。
未来多通路联合治疗的关键在于精准匹配药物组合与患者免疫表型。例如,Th22/Th17共激活患者可能受益于JAK抑制剂与IL-23/IL-17轴靶向药的联合,而Th22/TSLP高表达者则需JAK抑制剂联用TSLP单抗。然而,联合治疗需警惕叠加毒性(如感染、肝酶升高),建议采用“阶梯式”策略:先以单药控制核心通路,再逐步叠加辅助药物。此外,利用生物标志物如血清IL-22水平等动态监测治疗反应,可优化方案调整时机。最终目标是实现从“疾病控制”到“免疫耐受”的转变,推动AD治疗进入个体化、多维度的新时代。
结语
Th22/IL-22通路的发现不仅填补了传统Th2模型的理论空白,更催生了基于免疫分型的精准治疗框架。JAK抑制剂的应用标志着从“单靶点”到“多通路”调控的跨越,而个体化联合策略则为难治性患者提供了新希望。未来,随着免疫微环境研究的进步,AD的分子分型将更加精细,药物研发亦可从“广覆盖”转向“精准狙击”。这一转型不仅有望提升疗效与安全性,也将为患者带来更优的生活质量,最终实现AD从“不可控”到“可治愈”的终极目标。
聪颖整理,钟文宏教授审校
审批编码:CN-RNQD-250188
有效期至:2026年4月10日,逾期视为作废
本材料仅供中国大陆境内的医疗卫生专业人员作为学术参考,而非针对一般公众
来源: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