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熄火,对公发力? | 银行与保险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10 20:12 6

摘要:近日,多数A股上市的国有、股份行年报出炉。年报显示,国有、股份行盈利增速较上年普遍放缓,部分机构甚至出现净利润下滑。究其原因,主要是零售端遇冷导致的。而相比之下,对公业务则发展较好,例如主营对公业务的浦发银行年内净利润大涨23.31%。

文/《清华金融评论》白浩辰

近日,多数A股上市的国有、股份行年报出炉。年报显示,国有、股份行盈利增速较上年普遍放缓,部分机构甚至出现净利润下滑。究其原因,主要是零售端遇冷导致的。而相比之下,对公业务则发展较好,例如主营对公业务的浦发银行年内净利润大涨23.31%。

2024年,商业银行仍未摆脱零售失速的泥潭。

近日,国内上市银行中多数国有、股份银行年报已经出炉。年报显示,国有大行与股份行净利润增速普遍放缓,部分机构甚至出现明显下滑,例如,民生银行净利润较上年缩9.85%,平安银行下滑4.19%。

表1:2023、2024年部分国有、股份行净利润情况(亿元)

营收方面,按业务口径拆分,被统计的商业银行中分类营收情况迥异。国有行中,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对公业务营收占比较大,而农、建、中、邮四家零售业务量超过对公业务。股份行中,中信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浙商银行对公业务占比较大,而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光大银行零售业务超过对公业务。

图1:2024年部分国有、股份行营收情况(按零售对公口径拆分,亿元)

从营收变化情况来看,商业银行对公业务营收表现普遍优于零售业务。零售业务方面,多数商业银行的零售业务收入相较于前一年度有所下降,仅有少数银行实现了增长。特别是平安银行、光大银行和浦发银行的零售业务下滑尤为明显,平安银行的零售业务收入大幅下降了25.90%,降至712.55亿元,而浦发银行和光大银行的下滑幅度也超过了10%。

对公业务方面,半数以上在列银行2024年实现了增长,而未实现增长的银行也并未出现大幅下滑情况。对公业务增幅最大的亦是平安银行,尽管零售业务大幅缩水,但其对公业务2024年内实现了19.15%的大幅增长,年内对公营收638.41亿元。邮储银行、浙商银行、浦发银行也均在对公端增长明显。

图2:2024年部分国有、股份行营收较上年变化情况(按零售对公口径拆分)

再看利润,按业务口径拆分,2024年,对公业务利润表现也明显优于零售业务。零售业务方面,除工农中建及招商银行,其余银行零售利润寥寥,浙商银行甚至出现零售亏损现象,年内亏损26.63亿元。对公利润表现令人满意。除了部分国有大型银行或那些以零售业务为特色的银行外,对公业务均成为了银行盈利的主要支柱。

图3:2024年部分国有、股份行利润/亏损情况(按零售对公口径拆分,亿元)

利润变动方面,2024年内,多数银行的盈利点发生了明显转移——对公业务的利润增长迅速,与此同时,零售业务的利润却急剧下降。零售业务方面,在列银行零售利润较上年出现普遍性下滑,其中光大银行和平安银行下滑显著,光大银行大幅减少95.83%,降至2.81亿元;平安银行大幅下降94.81%,降至3.56亿元。对公方面,多数银行利润有所提升,大幅提升的亦不在少数。2024年,农业银行对公利润增幅最大,年内增利68.92%至2448.92亿元,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招商银行也有超20%的增幅。

图4:2024年部分国有、股份行利润变化情况(按零售对公口径拆分)

从特征上看,无论是营收还是利润方面,均呈现对公扩张、零售萎缩的态势,或可解释为银行经营的战略转向。究其原因,主要是银行零售、对公业务的周期性轮动——过去零售业务表现强劲而对公业务承压,如今形式则截然相反。

早年,我国银行业以对公为主。2010年以后,利率市场化背景叠加居民财富积累和消费升级,催发商业银行战略重心从对公转向零售。而随着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扩大、信用卡分期业务监管放松、个人征信体系逐步完善等零售业务顶层设计的优化,2016年,以招商银行、平安银行为首的股份制银行率先投身于零售业务特色发展的浪潮中,颠覆了传统以对公业务为核心的经营逻辑,将零售业务抬升为商业银行继对公业务外的另一增长极。

零售业务基于庞大的客户群体,能够提供可观的业务量,而由于零售贷款的基础利率较高,也能对银行息差压力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是商业银行增强盈利能力,提升经营水平的最佳赛道之一。在“扩内需、促消费”的背景下,零售业务的价值量不断升高,其重要性也愈发凸显,商业银行也纷纷开展零售业务转型,旨在顺应宏观发展,缓解当下经营困境,占据有利地位,在行业竞争中争得先机。

然而近年来银行零售业务逐渐步入瓶颈期。自2023年起,商业银行已连续两年呈现零售端集体失速的状态。据不完全统计,多数已发布业绩的大中型银行零售端营收遭受打击,零售业务营收普遍呈现负增长态势。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产生巨大滑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方面,房地产下行周期持续抑制居民消费意愿。我国房地产市场在经历数十年繁荣期后遭遇周期性阵痛,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连续三年下跌,房市下行对居民资产价值以及收入预期形成直接冲击。一是资产价值的缩水直接影响了居民的消费意愿,更多的居民为应对潜在经济风险,将财务重心自消费向储蓄倾斜,对信用卡、消费贷等主流个人信贷业务产生抑制作用。二是房价持续下跌会持续打击按揭购房者信心,抬升断供风险,从而导致不良率的激增。

另一方面,信用卡、消费贷等产品面临高同质化存量竞争。经历多年市场发展实践,我国城镇信用卡、消费贷市场逐渐趋于饱和。而目前各银行零售产品矩阵同质性强,主要依赖商业银行的优惠力度以及区位优势进行存量竞争。此外,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崛起,线上消费信贷产品凭借其便捷性和灵活性,进一步加剧信用卡、消费贷业务的经营压力。《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蓝皮书2024》中显示,2023年信用卡交易总额为39.8万亿元,同比减少5.6%,并且连续两年交易额下降,国有/股份制银行信用卡交易金额平均下降已经达到23.44%。随着信用卡、消费贷等零售主力业务的失速,银行零售的增长动能陷入瓶颈。

多重因素的长期影响下,银行零售端不良率攀升,增量空间持续压缩。在疲软难以短期内解决的现实背景下,商业银行亟须诉诸其他业务以保障高质量稳健经营。

对公业务表现亮眼,银行破局曙光乍现

在2024年商业银行零售业务集体失速的背景下,对公业务展现的韧性或许能成为银行经营的破局之道。长期以来,对公都是银行信贷业务中不可忽视的主体组成部分,尽管近年来部分银行将经营重心转向零售业务。但对公业务的根基犹在。在当前零售业务增长动能匮乏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将经营侧重点转向对公业务是相对明智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对公业务具有较强抗周期能力。相较于零售业务受到经济周期波动高度影响,对公业务依托政策支持以及产业链协同,具备更强的抗周期能力。而企业客户现金流稳定性相较于零售客户稳定性更高,在银行整体运营层面扮演了平滑资产质量波动的角色。

第二,对公业务具有更丰富的业务场景。对公业务天然具备“信贷+”属性,对公业务本质上具备“信贷+”的特性,能够推动中间业务的协同发展,从而产生综合收益的倍增效应。通过为企业客户提供服务,银行能够同步开拓代发工资、员工理财等零售业务机会,实现从企业到个人再到企业的价值传递链。

第三,发展对公业务与当前政策导向相契合。在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环境下,国家强调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对公业务作为银行业服务实体的核心渠道之一,与服务实体经济、支持国家战略产业等政策引导高度适配,不仅有助于银行优化信贷结构,还能有效对接国家政策,助力国家战略产业的快速发展。通过发展对公业务,银行能够深入了解企业需求,提供定制化的金融服务方案,从而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对公业务的发展还能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

对公零售双轮驱动,银行经营不偏科

平安银行行长冀光恒在业绩会上表示,没有一家强的银行,在最后是“偏科”的。没有开发贷,不会有按揭的。没有新开户,不会有待发的。我们还有一个均衡发展的过程。事实上,对公和零售业务并非二元对立,而更像是银行业务的一体两面,对公业务通过服务产业链核心企业,能自然渗透上下游中小微客群及员工个人金融服务需求;零售业务积累的消费行为数据,又可反哺银行对企业客户经营状况的精准研判。

展望未来,商业银行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既要深耕零售业务的基础优势,也要把握对公业务的战略机遇。这种双轮驱动的经营模式,不仅是应对当下挑战的务实之选,更是面向未来的长远之计。

编辑丨白浩辰

审核丨秦婷

责编丨兰银帆

Review of Past Articles -

01 02

来源:清华金融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