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益农|我与一位老同志的交往——我的金融新闻生涯(之九)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10 21:09 2

摘要:2020年初,武汉的新冠疫情震惊寰宇。在那段封城的艰难日子里,我一直在打听武汉工行系统朋友们的安危。因为此前我曾连续多年去武汉三镇采访,结识了当地工行许多朋友。听到我所熟悉的人基本无虞的消息后,我备感欣慰。不料有一天突然传来一个噩耗,说是我的忘年之交、年长我1

我与一位老同志的交往

——我的金融新闻生涯(之九)

作者 管益农

2020年初,武汉的新冠疫情震惊寰宇。在那段封城的艰难日子里,我一直在打听武汉工行系统朋友们的安危。因为此前我曾连续多年去武汉三镇采访,结识了当地工行许多朋友。听到我所熟悉的人基本无虞的消息后,我备感欣慰。不料有一天突然传来一个噩耗,说是我的忘年之交、年长我17岁的王铁生老人,因感染新冠而不幸辞世了。这个消息对我打击太大了,与老人交往的情景,像过电影般地一幕幕在我脑海里闪回……

在全国工行系统,王铁生是一位知名度很高的人物。他原系工行湖北省分行副行长兼武汉分行行长,1930年生人,享年90岁。1992年,刚刚离休的王铁生,打算通过走长征路的实际行动,亲身体验革命先烈的奋斗历程,学习和宣传长征精神。这年9月,他不顾家人劝阻,从江西瑞金出发,沿着当年中央红军北上抗日的路线,穿越11个省区96个县市,历时整整一年,完成了以花甲之年走完长征路的壮举。1993年9月,我在城市金融报一版编发了王铁生抵达陕北吴旗并受到陕西省副省长徐山林接见的消息。此后,又报道过他捐款给湖北省教育基金会设立“王铁生奖学金”扶助贫困学子的事迹。可是,此时我与王铁生本人却未能谋面。

王铁生在书房

直到2009年,我来武汉帮工行进行宣传报道,慕名对王铁生进行专访才第一次见到这位老行长。那是在他家的书房,我们相对而坐,侃侃而谈。时年已经79岁的老人,精神矍铄,腰板直挺,谈吐流畅,记忆力更是惊人。他谈得最多的是他16年前在长征路沿途的见闻和感想。我至今清楚记得他讲道:走到江西信丰新田镇一个叫茶背坑的地方,了解到陈毅、项英曾在这里开展游击斗争,有200多名红军伤病员被国民党残酷杀害,殉难于此。可是,他当时看到那里除了杂草丛生外,竟没有任何标志和纪念物可供后人悼念。面对这种凄凉景象,王铁生忍不住泪流满面,深深三鞠躬后,他主动与当地政府联系,建议修建纪念碑,并当场捐款500元。当地政府采纳了他的建议,于1993年12月修建了无名红军烈士纪念碑,使之成为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四川若尔盖“巴西会议”遗址,王铁生看到那里仅仅只有一块木质告示牌,他又捐款1000元用于修建纪念场所。在广西资源,他冒着绵绵细雨,徒步20公里前去看望失散红军兰宗亭老人。见到老人家境贫寒,他将当时身上仅有的30元钱全部掏给了老人,返回驻地后又委托当地党史部门的同志将自己的冬衣给老人送去……为了真正体验“长征精神”,他对沿途的红军纪念馆、博物馆、纪念碑必访,对健在的老红军、老战士必访,为红军长征流血、出力且健在的老船工、老民工必访。一路上共拍摄照片1万多张,录制音像资料400多盒。1995年,他将重走长征路拍摄的照片和收集的影像资料,编辑成大型图文画册《长征路上》,请老红军萧克将军题写了书名,出版后引起了很大社会反响,有力地宣传了长征精神。

更令我感动的是,从南至北一路走来,王铁生目睹贫困山区的孩子求学的艰辛情景:背着板凳、抬着桌子去上学,饿了就吃从家里带来的烤土豆,渴了就从学校旁边的堰塘里舀凉水喝……“穷孩子读书太不容易了!”王铁生感慨万千:国家要强大,教育必须先行。他决心晚年致力于慈善事业,尽己所能多为贫困学子办点实事,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他将《长征路上》所获全部稿酬20万元和家庭多年积蓄的10万元共30万元,捐献给了湖北省教育基金会,成立了“王铁生奖学金”,用于奖励、资助革命老区贫困学生上学,每人每学期资助金额1000元,共资助家庭贫困大学生126人。2004年开始,他在老家湖北谷城一中对贫困学生持续资助,每学期每年级资助10名学生,共资助150人。除此之外,他还给希望工程捐款1.4万多元,给希望小学捐款3000多元,给武汉市江汉区教育基金会捐款8000多元,给地方救灾捐款2万多元……2012年他82岁,他又决定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前缴纳特殊党费并得到全家人的一致支持,于是向党组织缴纳特殊党费5万元。2017年他87岁,在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前他再次将积攒的10万元钱作为特殊党费缴给了党组织。

后来我得知,截至王老去世前,“王铁生奖学金”已先后资助学生400余人。2021年,他的儿子王军遵从父亲遗愿与湖北省教育基金会商定,在谷城一中设立“励志班”,从高一新生中遴选35名家庭经济困难、品学兼优的学生予以资助,连续三年,每人每年四千元。“从高中到大学,一直是王爷爷资助我,”在大连医科大学攻读博士的29岁谷城女孩刘双回忆说,2009年,她上高中时就得到了“王铁生奖学金”资助,一年1200元,解决了她吃饭的问题。考上哈尔滨医科大学后,“王铁生奖学金”一年有2000元,让她能安心上学不愁吃喝。这笔奖学金她一直领到了大四,直到她家庭经济条件改善。更让刘双刻骨铭心的,是王铁生多年对她的耳提面命的鼓励。“在老家‘女孩子读书无用’的旧思想很顽固,是王爷爷一直鼓励我考研深造,一路求学。”在刘双印象里,王爷爷十分和善,还叮嘱她找男朋友要找 “人品好、三观合”的。2020年6月,刘双从家里赶到武汉探望王铁生,却得知他当年2月已经去世,她伤心得当场失声痛哭:“将来我会从事医学研究工作,也要像王爷爷一样,去播撒温暖。”刘双含着热泪表示。

2009年那次采访,让我对这位可敬的老人有了近距离的认识,回来后写成通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发表在城市金融报上。当年9月,王铁生被中组部评为全国离休干部先进个人。

次年,我和王老都应邀参加了工总行召开的离退休人员服务管理工作会议,在北京又相会了一次。会议间隙,我们俩在房间里促膝攀谈了很长时间。他谈得最多的是自己的学习计划。我知道他一直在学习英语和阅读古籍,于是约定抽时间专门对他“老有所学”的事迹进行一次采访。2011年4月,他又荣获中国工商银行第二届“感动工行”人物称号。这期间,我们始终保持着电话联系。

2011年6月,我再一次在武汉登门对王铁生作了采访,主题是他常用于自勉的那句话——“活到老,学到老,奋斗到老”。

在他的书桌旁,我俩对坐,无拘无束地神聊。谈起读书学习,王铁生有说不完的话题。他有一个观点:读书只要能使人快乐,就是最好最有效的方法。他说:“近二十年来,我读书如在书林漫步,不慌不忙,随心所欲,如赏花观景,无拘无束,乐不思返。正如孔子所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任何事情了解的人不如对此有兴趣的人,有这种兴趣爱好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如果读书达到‘乐之’的境界,就能持之以恒。”

快乐读书,是王铁生的养生妙方。他体会到,养生重在养心,养心贵在读书。读书入境,杂念俱消,本身就是一种“静养”;读书动脑,可以有效地预防老年痴呆;读书让人感到心灵充实、精神愉悦,这不都是“养生学”所提倡的嘛!

晚年的王铁生,十分喜读国学典籍,涉猎甚广,尤对《论语》情有独钟,将其视为修身养性的《圣经》。譬如,《论语》中讲“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王铁生解读说,孔子认为,有道德修养的人长寿。今人欲长寿,同样首先要加强道德修养。万事诸般,以德为本,而智德同修,才是养生的关键所在。一部《论语》,他不知反复研读过多少遍,并且连原文带注释抄写过两遍,一遍就有40多万字。他还搜集了报刊上关于介绍《论语》及孔子的许多文章,装订成册,对照原著进行学习,以弥补自己理解的不足。

正是在这种“蚂蚁啃骨头”般的攻读中,王铁生体味到了晚年的最大乐趣。除了每天下午四五点钟出去散步或者爬一爬附近一座小山包,活动一番腿脚外,大部分时间他是在自己的书房内度过的——那里有他最为恋栈的精神家园。

好了,我采访的文章题目有了,就叫《一名老共产党员的精神家园》。这篇通讯发表后,在广大离退休人员中激起热烈反响。不久,王铁生被评为全国工行系统“老有所学”先进个人,并在总行在郑州召开的经验交流会上作了典型发言。

王铁生老行长就是这样一个毕生奋斗不息、奉献不息、学习不息的长者。能够结交他这样的良师益友是我的幸运。他虽已作古,但他的精神堪为楷模,尤其值得像我这样的“老同志”学习。

感慨系之,吟得一首《破阵子》词,寄托对王老的怀思之情——

霜鬓未销剑气,长征笑指云峰。解甲犹传号令响,掷地金声裂碧空。拏云意未穷。

耄耋愈坚劲骨,惟期后辈成功。助学浑如赴阵急,一片丹忱贯日虹。赤帜耀苍穹。

作者简介:管益农,从军23载,转业后办报28年,在某报社任职多年,资深编辑、记者,曾获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作品金奖。专著有《兵法谋略辞典》等,散文、小小说多篇见诸国内报刊。退休至今仍活跃在采访写作第一线。

来源:丰融春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