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前,区政府外办组织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三所高校的外语专业志愿者,前往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魏公村总院医疗楼、综合楼以及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国合门诊部(国际门诊),开展了一场外语标识专项检查行动。
日前,区政府外办组织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三所高校的外语专业志愿者,前往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魏公村总院医疗楼、综合楼以及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国合门诊部(国际门诊),开展了一场外语标识专项检查行动。
本次活动是海淀区积极贯彻落实《北京市国际交往语言环境建设条例》的重要举措。活动现场,8名志愿者依据语言专长分成四组,对各点位的导诊系统、科室牌、警示标识等200余处外语标识展开“地毯式”核查,重点排查专业术语翻译准确性及文化适配性问题。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国合门诊部(国际门诊)是海淀区国际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成员。这里提供“预约——诊疗——结算”全流程英文服务,还支持周末就诊及高端商业保险直付。准确、规范的外语标识作为视觉识别系统的一部分,是国际化医疗服务中的关键要素,能够为外籍患者提供清晰的就医指引,减少沟通障碍,提升就医体验与医院的国际化形象。
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魏公村总院医疗楼二层走廊的引导牌上,中央民族大学志愿者黄可敏锐地发现,“复苏室”标识译为“Re-suscitationRoom”的表述存在偏差。她对照《公共场所英文译写规范》向同伴解释道:“这个翻译容易让外国患者误解为急救室,而它的实际功能更接近麻醉苏醒室,建议调整为‘AnesthesiaRecoveryRoom’。”此类专业术语的精准翻译,直接影响着国际患者对医疗场景的准确认知。经过四个小时的细致排查,志愿者团队共提交了70余条外语标识优化建议,内容涉及医院科室名称、功能设施名称、就医流程指引等关键信息。
北大口腔医院党院办常务副主任王冕表示:“在医院,正确的标识翻译能为外籍患者做好指引服务。此次不仅揪出了‘复苏室’这类专业术语的翻译盲区,更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国际化服务的每个细节。下一步,医院将针对存在问题的外语标识及时整改、举一反三,建立标识动态更新机制,同步升级外语导诊系统,让视觉识别体系真正成为跨文化沟通的桥梁。”
据悉,海淀区政府外办已将此类专项检查纳入“国际交往语言环境建设工作提升计划”,年内计划对辖区内重点公共场所的外语标识开展深度巡查,助力海淀区打造有效支撑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充分展现良好国际形象的国际交往语言环境。
记者 隗慧子
来源:海淀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