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健康大讲堂》专栏——清明节追思稳定情绪和心里调节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10 21:36 1

摘要:本期邀请吉林省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吉林省神经精神病医院,精神三,精神四疗区主治医师:王君,为您带来“清明节追思稳定情绪和心里调节”专题讲座。

吉林省神经精神病医院,精神三,精神四疗区主治医师:王君

本期邀请吉林省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吉林省神经精神病医院,精神三,精神四疗区主治医师:王君,为您带来“清明节追思稳定情绪和心里调节”专题讲座。

1:清明节追思,容易出现哪些常见的情绪困扰?

清明节作为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的传统节日,人们在追思过程中容易因回忆、场景触发或文化仪式的影响。

一、 悲伤情绪集中爆发(抑郁)

压抑情感的释放:日常忙碌可能使人暂时压抑对逝者的思念,而清明仪式感(如扫墓、摆放祭品)会触发记忆闸门,导致悲伤集中涌现,甚至出现哭泣、胸闷等躯体反应。 周年效应影响:若逝者忌日临近清明,周年效应叠加节日氛围可能加剧情绪波动,产生"时间重叠"的悲伤冲击。

二、复杂心理冲突--自责

未完成事件的遗憾:对生前未尽孝道、未化解矛盾的悔恨,易在祭奠时被放大,产生"如果我当时…"的反复反刍思维,甚至引发自我谴责。

文化仪式与现实压力的矛盾:异地工作、身体不便等因素导致无法亲自扫墓的人,可能因"缺席仪式"产生愧疚感,同时被家人询问时加剧心理负担。

三、死亡焦虑的隐性触发--焦虑

对生命无常的具象化恐惧:接触墓地环境、目睹他人哀悼时,可能引发对自身或亲人死亡的联想,尤其近期经历疾病、衰老的人易产生存在主义焦虑。

代际传承的压力:中年人群在祭祖时可能因角色转变(如成为主祭人)而感到责任沉重,同时面对自身衰老与家族延续的思考,产生"生命链条"中的孤独感。

四、特殊群体的情绪风险--创伤性应激障碍

创伤性丧失者:经历非正常死亡(自杀、意外等)的家属,祭扫时可能重现创伤记忆,出现闪回、噩梦等PTSD症状。

独生子女的孤独感:在祭奠多位逝去长辈时,独生子女可能强烈感受到家族联结断裂,产生"只剩我记住他们"的孤独压力。

五、 文化认知冲突

移居者的身份困惑:海外游子或远离家乡者,可能因无法遵循传统祭扫习俗而产生文化脱节感,同时面临中西哀悼文化的认知冲突。

宗教信仰转变者:改变信仰的人可能在遵循传统祭祖仪式时产生认知失调,如佛教徒面对焚纸钱习俗时的矛盾心理。

2:如何稳定因清明追思出现的情绪?(怎样调整心情?)处理清明节期间因追思引发的情绪问题,需结合心理调适、行为干预与社会支持,逐步恢复稳定的心理状态。

以下为具体方法:

一、接纳哀伤情绪,避免过度压抑

1. 允许哀伤的存在

理解哀伤的阶段性:承认悲伤、愧疚、孤独等情绪是正常反应,遵循“哀伤五阶段”(否认、愤怒、协商、抑郁、接受)的自然规律,不强迫自己快速“走出来”。

设置“哀悼时间”:每天留出1530分钟专注回忆逝者,结束后通过深呼吸或转移注意力(如听音乐、运动)结束沉浸状态,避免全天陷入情绪漩涡。

2. 寻找表达情绪的替代方式

书写疗愈:通过写信给逝者、记录回忆录或创作诗歌,将抽象情绪转化为具体文字,释放压抑情感。

象征性仪式:若无法扫墓,可在阳台点蜡烛、摆放照片,或通过“云祭扫”平台献花留言,用替代行为缓解愧疚感。

3:面对逝去的亲人,总有一种遗憾,自责,如何缓解这种愧疚的情绪?

面对这种自责情绪,可以用行动去治愈心理冲突。重构“未完成事件”的遗憾

1.自我对话练习:写下对逝者的遗憾,尝试以逝者的视角回信(如“如果Ta看到现在的你,会说什么?”),打破自我谴责的循环。

2.行动转化:将遗憾转化为现实行动,如替逝者完成未竟心愿(旅行、捐助公益),建立情感延续感。

4:对于死亡焦虑,如何去快速去转移?

通过“54321感官着陆法”(首先深呼吸,观察你能看见的5种颜色、用手周围能触摸的4种物体,感受一下物品的质地,再听一下能听到的3种声音,再用嗅觉闻周围2种味道,然后用嘴喝一口水或者饮料),能轻松的缓解焦虑,将注意力从死亡联想拉回现实。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参与志愿活动、培养新爱好,或整理家族历史档案,把自己从“死亡的恐惧”转向“生命的传承”的这一个积极视角。

5:对于长期的焦虑情绪如何去持续的调整?

我们可以通过行为干预,恢复生活节奏。

具体方法:

1.建立一项可以让大脑暂时休息,只能关注身体的运动习惯,或者每天通过调整身体感官去让大脑放松。有两种方法:

呼吸放松法:尝试“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快速降低焦虑水平。

运动释放内啡肽:每日进行30分钟有氧运动(快走、跳舞等),通过生理唤醒改善抑郁情绪。

2.重建日常秩序

微习惯启动:从简单任务(整理桌面、做一顿饭)开始恢复生活掌控感,逐步增加社交和工作强度。

3.环境隔离

暂时移除可能触发强烈情绪的物品(如逝者遗物),待情绪稳定后再妥善整理。

6:如果自己不能调整这种情绪,该怎么办呢?

答:寻求社会支持,打破孤独感

1. 选择性倾诉

寻找“安全倾听者”:选择能共情而非评判的亲友,明确表达需求(如“我只需要你听我说,不用安慰”)。

加入哀伤支持小组:通过公益组织或线上社群,与经历相似丧失的人分享感受,减少“只有我痛苦”的孤立感。

2. 寻求家人的支持

协商祭扫形式:与家人坦诚沟通无法到场的原因,共同制定替代方案(如远程视频参与、委托亲友代祭)。

分享温暖回忆:组织家庭聚会时,轮流讲述与逝者的有趣故事,用温情回忆替代沉重哀伤。

7:何时需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若出现以下情况超过2周,建议联系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医生:

1.持续失眠、食欲骤变或体重明显波动

2.无法集中注意力工作/学习,社交回避加剧

3.出现自伤念头或过度依赖酒精/药物麻痹情绪

4.出现情绪低落,整日以泪洗面,自责。

5.出现心烦,闹心,坐立不安,胸闷,气短,窒息感。

6.兴趣丧失,对什么都不敢兴趣。

7.言少懒动。

8.有自伤自杀想法。

8:关于抑郁和焦虑情绪,有哪些治疗方法?

1.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CBT):

暴露疗法:在安全环境中渐进式面对创伤相关刺激(如先看墓地照片,再尝试短时间扫墓)。

认知重构:挑战“都是我的错”等错误信念,建立适应性认知(“我尽力了,这不是我能控制的”)。

叙事疗法:

通过书写或口述将碎片化创伤记忆整合成完整故事,恢复对自我人生的掌控感。

2. 药物治疗

SSRI类药物:舍曲林、帕罗西汀等可缓解抑郁、焦虑症状。

辅助用药:普萘洛尔用于减轻生理唤醒,哌唑嗪改善噩梦。

用药原则:需结合心理治疗,避免长期单一依赖药物。

总结:哀伤是爱的延续

情绪波动是追思的自然结果,稳定状态的关键在于:

1. 不抗拒情绪,但控制其影响范围;

2. 将哀伤转化为有意义的行动;

3. 在自我关怀与他人联结中找到平衡。

时间不会消除思念,但能帮助我们学会与哀伤共处,让记忆成为支撑生活的力量。

播出频率:吉林新闻综合广播FM91.6 \AM738

栏目:《健康大讲堂》

播出时间:周六、周日 17:00-17:30

节目热线:0431-85815111、85815999、85815199

文章来源:原创·吉林新闻综合广播

图片来源:转载·吉林省神经精神病医院

编辑:俞童、子欣

初审:郝滋丽

复审:钟晓

终审:赵敏

戳右下角小花分享给更多人

来源:吉林之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