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昆仑策有很多作者,有的有教授博导背景,有的在网络上很知名。不过,如果真正关注昆仑策文章的人肯定会发现,以昆仑策的名义发表的文章,似乎已经形成了“昆仑策八股”——对于不同意他们意见的作者,总少不了以下这样的反击套路:
昆仑策有很多作者,有的有教授博导背景,有的在网络上很知名。不过,如果真正关注昆仑策文章的人肯定会发现,以昆仑策的名义发表的文章,似乎已经形成了“昆仑策八股”——对于不同意他们意见的作者,总少不了以下这样的反击套路:
第一,是给不同意自己意见的人扣帽子。
当今中国的网络舆论场,扣帽子已经成了昆仑策的特色,给大多数网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昆仑策一般会给不同意他们意见的人扣以下这些帽子:
1.公知,反动公知,殖人(大殖子),跪舔美西方,投降派。
2.资本家的代言人,买办资本家的代言人,私有化分子走资派,反对社会主义公有制,地富反坏右。
3.网特,汉奸卖国贼,反贼,1450,270,16亿,行走的五十万......
以上这林林总总的帽子甩出去,却不妨碍他们心里很委屈:我们明明不反对改革开放,不反对民营经济,为什么总有人冤枉我们,给我们扣上反对改革开放的帽子?
其实,哪怕昆仑策里边有一些教授博导,他们所发表的文章,照样充斥着很多类似一棍子把对方打死的政治或法律帽子。似乎昆仑策不但是和网络言论机构,“国家战略智库”,还兼有国家安全部们和执法部门的只能。那么,昆仑策研究院,到底是什么性质的研究机构,他们的“高级研究员”是哪一级国家机关授予的?我们不得而知。
第二,以马恩列斯毛和当今中国的《宪法》等为依据,大段引用原文,实际上什么问题都说明不了。
我们在昆仑策发表的文章中经常可以看到,他们大段引用《资本论》等马恩列斯毛著作的原文,以证明他们的理论功底深厚。但实际上大多数时候,他们引用的这些经典著作原文,跟他们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没有任何关系。所以很多时候,这些引用的原文只起到了“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作用,更让人感觉他们自己的观点淡薄,缺乏事实和理论依据。
因为大多数时候,他们所引用的这些经典著作,所要解决的问题与今天中国面临的问题是一点关联都没有的。尤其是,昆仑策的作者们大段引用政治经济学的原文,却从来不提政治经济学要解决的是无产阶级革命问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基本上没什么联系。
第三,用莫须有的罪名,和莫名其妙的根据,对不同意见者攻击谩骂。
昆仑策原本并没有现在这么大的名气,之所以出名与司马南的爆火不无关系,而司马南和其他几个昆仑策作者,共同的特点是毫无根据的攻击谩骂。比如司马南是骂联想杨柳,骂莫言出名;郭松民更是以不说人话,神经错乱的胡骂乱骂被很多人所知;更有为了出名想骂谁就骂谁的张志坤张志敏。当然,以上所有人的骂,都不如现在他们的头号作者董小华名气更大。
在以上这些典型人员的影响下,昆仑策的其他作者多多少少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形成了他们特有的不骂人不会写文章的风格。以至于,他们昆仑策的很多学者,一边骂人给别人扣帽子,一边却说别人给他们扣帽子,“恶毒攻击污蔑昆仑策”。难道说,曾经在昆仑策红极一时的司马南等,因为违法犯罪被处罚,他们就不承认这些人是昆仑策的签约作者和“研究员”了吗?
第四,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整篇文章又臭又长,却什么问题都说明不了。
如果我们对昆仑策的文章给予足够的关注,就可以发现几乎他们的每一篇文章,都是长篇大论又臭又长。但通篇读下来,却发现他们除了扣帽子骂人,引用经典著作原文之外,几乎没有任何自己的言论和观点。也就是说,他们都跟司马南学会了一样的套路,几乎形成了“昆仑策八股”。
不管是当今政府提倡的,还是昆仑策作者喜欢引用的著作作者,都有一个写文章的前提——实事求是以事实为根据,通过逻辑推理和事实结论,最后得到自己的观点。但是显然,昆仑策有相当一部分作者,根本没办法做到这一点。因此尽管他们不断删除自己发表的不合规的文章,却仍然给很多读者留下了“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印象。
大多数时候,昆仑策的作者自己认为的“有理有据”,往往会成为大家的笑柄。如果昆仑策自己认识不到“昆仑策八股”的危害性,最终必然会像司马南一样的下场。
来源:过去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