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黑帮大佬张安乐:一人搅动整个台湾,为和平统一立下汗马功劳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10 21:55 5

摘要:他16岁考入台湾顶尖的建国中学,后进入淡江大学历史系深造,之后又远赴美国,先后取得内华达大学会计学士、资讯管理学士,以及圣马利学院心理学与社会学学士学位。

1948年,张安乐出生于南京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翌年,国民党退守台湾,他的父亲与母亲带着襁褓中的他迁往台北。

他16岁考入台湾顶尖的建国中学,后进入淡江大学历史系深造,之后又远赴美国,先后取得内华达大学会计学士、资讯管理学士,以及圣马利学院心理学与社会学学士学位。

他的学术之路本应平坦而光明,却因一次偶然的冲突,彻底偏离了常轨。

1964年,16岁的张安乐在高中时,因与一名宪兵发生争执,失手刺伤对方,被送入少管所服刑一年,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战后台湾社会尚未稳定,外省人与本省人之间的裂痕逐渐加深。

校园成为矛盾的缩影,外省子弟为自保,纷纷结成帮派,竹联帮便是其中之一。

这支起源于1950年代的“竹林联盟”,以“义气”文化吸引了无数热血青年。

张安乐出狱后,重返学堂,却在1967年淡江大学求学期间,因一次校园冲突,与竹联帮核心人物陈启礼结下深厚情谊,从此踏入江湖。

1968年,台北中山北路的一家西餐厅内,竹联帮与本省派“牛埔帮”爆发激烈冲突。

8名竹联成员击退近百名对手,陈启礼一战成名。

张安乐在这场风波后崭露头角,他在阳明山的一次帮众大会上,力主改组,将竹联帮从松散联盟转变为虎、龙、狮、熊、凤、狼、鸟八旗制,组织更加严密。

1970年,陈启礼因“陈仁事件”入狱——一名帮众盗领公款叛逃,陈启礼当众刺杀叛徒,震慑全场,却也锒铛入狱。

张安乐临危受命,被推举为“总护法”,成为竹联帮的实际掌舵者。

那时的张安乐不过24岁,戴着眼镜,面容白净,看似儒雅书生,却已深陷江湖,他的选择,既是个体的叛逆——如他自述“少年好勇,青春不留白”——也是台湾战后社会撕裂的产物。

外省子弟在异乡的边缘化处境,让他们寻求归属与力量,而竹联帮正是这种需求的具象化。

1984年10月15日,美国旧金山大理市的一处住宅外,枪声划破寂静。

美籍华裔作家刘宜良笔名“江南”倒在血泊中,这起震惊海内外的暗杀案,将张安乐推向了历史的暴风眼。

表面上,这是一场黑帮行动,实则背后隐藏着台湾当局与冷战政治的阴影。

刘宜良因撰写蒋经国传记,触及台湾当局的敏感神经,引发杀机。

陈启礼受“情报局”局长汪希苓指使,率竹联帮成员吴敦与董桂森执行暗杀。

张安乐当时远在美国,未参与行动,却在事后成为关键人物。

陈启礼完成任务后,将一卷录音带交给张安乐,录下行动详情与幕后指使的证据。

张安乐听后心头一震,叮嘱陈启礼:“小心被灭口。”

果不其然,陈启礼回台后不久,便在“一清专案”扫黑行动中被捕。

张安乐深知录音带的分量,他拒绝直接交给美国,而是通过中间人向台湾当局施压,要求释放陈启礼,他用黑帮的义气,撬动了政治的杠杆,救下兄弟,也改变了历史。

代价随之而来,1986年,美国以“共谋毒品交易罪”将张安乐判刑10年。

他坚称自己从未沾染毒品,视此为“江南案”的政治报复,狱中的日子漫长而沉重,他却未曾消沉。

铁窗之内,他埋头研究美国黑帮文化,翻阅马克思主义书籍,思想的种子在暗处萌芽。

“江南案”不仅是张安乐命运的转折,也是台湾黑帮政治化的缩影,在冷战阴云下,黑帮不再仅仅是江湖组织,而是被当局用作执行秘密任务的棋子。

张安乐的角色,既是棋子,也是棋手,他的行动在无意中撕开了权力运作的幕布。

1996年,张安乐走出美国监狱的大门,结束了10年的铁窗生涯。

回归台湾的喜悦尚未散去,新颁布的《组织犯罪防制条例》却将他列为通缉对象。

无奈之下,他选择避居大陆,开始了一段全新的旅程,从黑帮“大佬”到“爱国台商”的转变,在这片土地上悄然展开。

狱中岁月并非虚度,张安乐将监狱视为“另一所学校”,他观察洛杉矶的黑人帮派,剖析意大利与爱尔兰黑手党的运作,甚至深入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

那10年,他从对江湖义气的执着,逐渐转向对民族大义的思索。

他曾说,监狱让他看到美国社会的另一面,也让他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去。

出狱时,他已不再是那个意气风发的“白狼”,而是一个带着思想沉淀的中年男子。

大陆的机遇来得恰逢其时,1996年,在台商朋友的邀请下,张安乐投身商海,创办韬略集团,专注于头盔制造。

他凭借敏锐的眼光与不懈的努力,将公司打造为全球最大的头盔制造商之一。

商场的成功,洗去了他身上的江湖气息,人们开始称他“爱国台商”,他穿梭于两岸之间,为经济交流搭起桥梁,也为自己赢得了新的身份。

在大陆的10多年,张安乐感受到浓厚的爱国氛围。

他熟读马列主义,参加各种论坛,与学者和商人探讨两岸的前景。

他的思想逐渐清晰:个人的奋斗应融入民族的复兴。

他的商业成就,不仅是经济的胜利,更是精神的重塑,他曾站在工厂的车间,望着流水线上忙碌的工人,心中涌起一种久违的踏实感。

2005年,张安乐在大陆的商业成就与思想沉淀达到顶峰。

他深感两岸关系的前景与个人命运息息相关,于是决定将个人的影响力转化为政治行动。

创立“中华统一促进党”是他政治生涯的起点,也是他从黑帮“大佬”到政治领袖的象征性转型,这一政党以“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为纲领,旨在通过合法的政治渠道,推动两岸的和平统一。

张安乐自称“政治传教士”,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台湾民众了解并接受这一理念。

“中华统一促进党”的根基可以追溯到2004年在广州黄花岗成立的“保卫中华大同盟”。这一组织最初是一个民间团体,旨在维护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

200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60周年之际,张安乐正式将“保卫中华大同盟”改组为“中华统一促进党”,并出任总裁。

党员人数迅速增长至5万,分支机构遍布台湾各地,其中不乏竹联帮的旧部。

张安乐强调,政党与黑帮是两个独立的概念,但同时也坦言,黑帮背景为他提供了独特的基层动员能力。

在政党的创立过程中,张安乐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人脉资源。

他利用自己在黑帮时期的威望和影响力,迅速集结了一批志同道合的追随者,这些追随者中,既有对统一理念深信不疑的理想主义者,也有出于对张安乐个人魅力的追随者。

他们的加入,为“中华统一促进党”注入了活力和战斗力。

张安乐的政治实践充满争议,但也展现了他的坚韧和勇气。

2010年,陈云林访台时,他调动2000人上街欢迎,高举标牌,喊出统一口号,这些行动不仅展示了“中华统一促进党”的组织能力,也让张安乐的政治理念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张安乐的黑帮出身成为“绿营”攻击的靶子,有人斥他为“黑道代言人”,质疑其政治动机。

他却不为所动,频频亮相电视节目,手持宣传品,侃侃而谈。

他主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台湾未来的最佳路径,试图以行动扭转民意,他组建出租车队,保护公开支持统一的人士,甚至有意参选台湾领导人。

他的身影,活跃于街头与荧屏,宛如一位布道者,用坚定的语气诉说信念。

在台湾的政治生态中,张安乐的“中华统一促进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台湾社会对“一国两制”的接受度较低,尤其是年轻一代对大陆的认知存在偏见。

张安乐的努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台湾社会的沉默,但要改变主流民意,仍需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时间。

近年来,随着两岸关系的紧张,张安乐的政治活动也愈发频繁。

2023年,他公开表示,如果“台独”势力挑起战火,他将“阵前起义”,这一言论引发了广泛关注。

他还积极参与各种论坛和研讨会,阐述自己的政治理念,试图影响更多的人。

2024年,张安乐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对台湾的未来充满信心,相信两岸最终会实现和平统一。

他强调,统一是大势所趋,任何阻挠统一的行为都是徒劳的。

来源:率真的史史均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