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白领们躺在阶梯式草坪上晒太阳,宝妈推着婴儿车在树荫下小憩,老人们坐在金属长椅上看城景。这片高楼间的“城市绿毯”,藏在上海徐汇滨江的“乐动力·西岸活力谷”。
白领们躺在阶梯式草坪上晒太阳,宝妈推着婴儿车在树荫下小憩,老人们坐在金属长椅上看城景。这片高楼间的“城市绿毯”,藏在上海徐汇滨江的“乐动力·西岸活力谷”。
西岸草坪的独特设计,经由躺椅多角度模拟并让不同身高和体形的人试躺后确定,打造出坡度为135度、宽1.05米、高0.55米的躺坪。小红书平台的网友评价,上海人把草坪变成了户外沙发,果然是“最懂躺平”的超大城市。
上海徐汇区,人体工程学草坪(图/小红书)
作为57城公共空间体验榜2024榜首,上海以91.10分的成绩证明:超大城市不仅能“跑得快”,更能“坐得下”。从钢筋森林里的“口袋公园”到历史街区的“共享客厅”,这座城市正用“微更新”的魔法,把每个角落都变成让人想停下脚步的“温柔乡”。
“坐” 的权利覆盖每个角落
谁能想到,如今登顶热搜的世博双子山,曾是世博会的工业遗址?这座48米高的人工山林里,登山杖免费取用点、无障碍坡道、山顶观景台一应俱全,连段子手都忍不住调侃:“在上海爬山,不用带氧气瓶,但一定要带充电宝——因为每个角落都想打卡!” 这样的巧思,藏在上海“千园之城”的规划里。
截至2025年3月,全市832座公园全部免费开放,65%的新增公园建在外环外,让郊区居民也能“推窗见绿”。苏州河沿岸的“望江驿”、黄浦江畔的骑行道,把滨水空间变成了市民的“露天会客厅”,晨跑的年轻人、夜钓的老伯、写生的学生,共享着24小时开放的城市“绿肺”。
在上海,“坐下来” 已超越简单的物理动作。这座拥有 2400 万人口的超大城市,正通过系统性规划、精细化微更新和科技赋能,将公共空间转化为 “可停留、可感知、可生长” 的生活场景。
截至 2024 年年底,全市已累计优化提升休憩座椅 2.1 万余处,新增公园 120 座,“一江一河” 滨水空间年到访量突破 3 亿人次。数据的背后,是上海对“人民城市”理念的践行。
上海的微更新 “小而美”。 2024 年完成的 2.1万处休憩座椅均融入地域文化:
普陀区 “流动的青春” 座椅以苏州河波纹为设计元素,金属板的曲线象征城市活力,夜间通过 LED 灯带勾勒水纹轮廓;
静安区新闸路座椅用废旧印刷机改造,致敬红色印刷所遗址“文明印刷局”,椅背上镌刻着《新青年》创刊号片段;
徐汇滨江西岸自然艺术公园 “千足虫座椅”则由 3000 个彩色模块拼接而成,可自由组合成躺椅、圆桌等形态,日均打卡量超 2000 人次。
上海创意公园长椅(图/视觉中国)
在工业遗产改造中,杨浦区“蘑幻森林”桥下空间将灰暗的桥洞转化为亲子乐园,蘑菇造型座椅内置蓝牙音箱,扫码即可播放苏州河历史故事;闵行区图书馆的墙面被改造成 “微美术馆”,海派水墨画作与智能座椅联动,观众落座后屏幕自动推送作品解读。
每个坐得下的座椅,都体现了上海的公共空间建设对“人”的深度理解。
在“十五五”规划中,上海明确提出“人民城市”的理念,构建起社区型、生态型、文化型、消费型、科创型五大功能空间板块,并前瞻性地布局“AI 空间”。在市级层面,120 公里的黄浦江两岸景观带贯通,将割裂的滨水空间连成“城市客厅”,晨跑者、夜钓者、写生的学生共享 24 小时开放的江景;在区级层面,杨浦区“15 分钟社区生活圈”让居民下楼即享市民驿站、长者食堂;在街道层面,静安区愚园路的“梧桐共享会客厅”活化历史建筑成为居民议事的实体空间。
这种 “多层级渗透” 的规划,让公共空间不再是孤立的 “打卡点”,而是融入生活的 “毛细血管”。
从 “通行节点” 到 “休憩驿站”,上海打破 “交通枢纽 = 匆匆过客” 的刻板印象,在虹桥火车站、浦东前滩等区域打造出 “可坐的城市节点”。
虹桥火车站的“城市客厅”设置智能座椅,支持按摩、充电功能,座椅间距通过AI算法动态调整,高峰期也能保障1.2米的个人空间;前滩“九宫格”社区则实现“轨交枢纽 — 商业体 — 公园”步行 3 分钟可达,座椅材质采用防滑石材,冬季可通过地埋式加热系统保持 18℃的温暖。
让每个“边角料”都有故事
全市2.1万处休憩座椅各有巧思。
苏州河的波纹曲线刻画在普陀区的“流动的青春”座椅,呼应着城市文脉;长宁区的“生境花园”里,树桩形状的木椅旁种着可食用的植物,老人坐着晒太阳,小孩蹲在旁边观察昆虫;静安区新闸路,一张由废旧印刷机改造的长椅刻着“文明印刷局”的历史,坐上去仿佛能触摸到红色年代的油墨香——这都是上海“微更新”的缩影:把城市“边角料”变成有温度的“城市家具”。
这些“会说话”的座椅,让街头巷尾成了天然的社交场。 当人们坐下来,还能看见“无墙美术馆”的设计:闵行区图书馆的50平方米墙面变身海派水墨展厅,扫码就能听画作的故事;杨浦“蘑幻森林”桥下空间,蘑菇造型的艺术装置把灰暗的桥洞变成亲子乐园。
当艺术刻进座椅的纹路中,城市的角落就成了可阅读的“立体教科书”。
微更新里的治理智慧是把“人的需求”刻进城市基因。在长宁区古北市民公园,“代际互动广场”的设计堪称神来之笔:共享厨房飘着咖啡香,老人教年轻人织毛衣,孩子围着非遗手作摊位打转。这种“全年龄友好”的场景,正是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缩影——下楼就能在“市民驿站”喝到长者食堂的热汤,转角的“梧桐共享会客厅”里,居民正围坐着讨论弄堂改造方案。
数据显示,上海60岁以上人口占比已达25%,但公共空间从没有“被遗忘的角落”:地铁口的无障碍坡道直通公园,商场母婴室配备温奶器,甚至连街角的电话亭都改造成了“一键叫车”驿站。这种“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微更新,背后是“人民城市”理念的落地:超大城市的治理,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蹲下身为老人设计扶手高度,是为年轻人留出“创业咖啡”的共享空间。
2024 年出台的《美丽上海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明确 “五大功能型空间”(社区型、生态型、文化型、消费型、科创型)与“AI 空间”前瞻布局,要求新建建筑 100% 落实无障碍设计,社区公园必须配置长者休憩区和儿童活动区。
在资金保障上,上海设立了“城市更新专项基金”。2024 年投入超 50 亿元用于零星旧改和口袋公园建设,同时引入社会资本参与运营。例如,苏河湾万象天地“下沉式峡谷公园” 由企业负责维护,政府提供租金减免,实现“商业反哺公共空间”。
数据最有说服力:在此前发布的《57城公共空间体验榜2024:空间里的松弛感,哪些城市能给你?》上海在“消费空间体验指数”中以88.71分领跑全国。购物中心不再是冷冰冰的商业体,而是嵌入公园的“快闪店”、开在老洋房里的咖啡馆。当Miu Miu把秀场搬进城市公园,当迪士尼的烟花照亮黄浦江,消费场景与公共空间的边界,早已在“可坐、可逛、可体验”的设计中悄然消弭。
当“效率之都”学会“慢下来”,以“魔都速度”著称的上海,也是“可以坐得下的城市”。生态型空间让人均公园绿地达8.6平方米,文化型空间用8307.10万册藏书构建“30分钟阅读圈”。徐汇衡复风貌区的百年老洋房里,咖啡香与钢琴声交织,游客坐在武康大楼前的台阶上,看梧桐叶在阳光下飘落;浦东前滩的“九宫格”社区里,居民步行3分钟就能到达街心花园,坐在长椅上看孩子在“AI互动装置”前奔跑。
当迪士尼的烟花、乐高乐园的积木、苏河湾的“下沉式峡谷商业”成为城市的注脚,人们随时能够找到休憩的座椅,上海证明:超大城市的竞争力,不仅是高楼大厦的高度,更是公共空间的温度。
从“空间中的生产”到“为人民的空间”,上海的蝶变藏在每个能坐下的角落:是草坪上的一次午休,是长椅上的一次交谈,是街角偶遇的艺术装置。这座城市用精密的规划织就“绿色毛细血管”,用微更新的细节注入人文关怀,让千万人在快节奏中找到“慢下来”的理由。或许,这就是超大城市的终极浪漫——让每个普通人都能在城市的怀抱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舒适区”。
文|南方周末研究员 李婧
责编 戴春晨
来源: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