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兰州高原夏菜的发源地和核心产区,榆中县抢抓农时,梯次推进高原夏菜大田移栽工作,完成从智能大棚到万亩良田的“绿色接力”,从传统农业到智慧种植,从分散经营到品牌化发展,榆中县以高原夏菜为纽带,书写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新篇章。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思璇 通讯员 张永琰
春风拂陇原,农事正当时。随着气温回暖,榆中县广袤田野呈现一派繁忙景象,30万亩高原夏菜陆续进入大田移栽关键期。
作为兰州高原夏菜的发源地和核心产区,榆中县抢抓农时,梯次推进高原夏菜大田移栽工作,完成从智能大棚到万亩良田的“绿色接力”,从传统农业到智慧种植,从分散经营到品牌化发展,榆中县以高原夏菜为纽带,书写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新篇章。
蔬菜移栽,机械加力
走进榆中县甘草店镇三墩营村的康洁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基地内,自动蔬菜移栽机在田间作业高效展开。随着低沉的变频电机嗡鸣声,打孔、投苗、覆土一体化作业一气呵成。仅需十分钟,百米长的标准田垄上已整齐排列着300余株菜苗,株距误差控制在2厘米内。这套自主移栽系统可实现日均5至7亩标准化种植作业,效率达人工移栽的3倍以上。
自动蔬菜移栽机在田间作业。
“我们充分利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及省市农机化示范推广项目,引进适合我县先进农业机械,建立新技术示范基地,举办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现场演示会,推广北斗导航自动驾驶、精准变量施肥播种、蔬菜、中药材育苗移栽、高效植保、机械化收获等先进适用智慧化农机装备,提高农业生产的精准化、智能化水平,通过示范引领,让农民直观感受新机具的优势,激发农民应用的积极性。”榆中县农机服务站党支部书记杨涵刚介绍。
近年来,榆中县构建“3+2+N”都市型现代农业体系,通过中部高原夏菜产业带、南部二阴山区生态农业产业带、北部旱作农业产业带“三个产业带”协同发展,推进现代种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两个重点”,建成一批高原夏菜、百合、中药材、马铃薯等优势特色产业园区和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打造出覆盖全县的特色产业集群。今年全县计划蔬菜种植面积43万亩以上,预计产值102.6万吨以上。
梯度种植,错峰上市
在榆中县龚家屲村白虎山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连片钢架冷棚,绿意盎然的芹菜苗在膜下滴灌的滋润下茁壮生长,农技人员指导农户调整水肥参数。这一场景背后,是榆中县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契机,构建的特色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带来的新气象。
“我们通过技术创新让蔬菜‘错峰上市’。”榆中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李锦成介绍,技术革新驱动产业布局优化。全县形成“川中设施菜、川东露地菜、南部冷凉菜”的梯度种植格局。依托“一月育苗、三月移栽、五月上市”的设施温室与钢架冷棚融合模式,春茬蔬菜较传统种植提前15天上市,秋茬延后15天收尾,破解了高原夏菜集中上市导致的压价难题。
榆中推广绿色高效种植技术,配套推广的双垄三沟栽培技术,配合膜下滴灌实现节水40%,水肥一体化技术更使肥料利用率提升至65%;病虫害防控方面,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减量20%至30%,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体系使农药使用量下降35%,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均提升0.2个百分点。
新一茬种子已在苗床上破壳萌动。
种业“芯片”,夯实根基
高原夏菜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不仅依托于现代种业体系的持续创新突破,更通过良种繁育体系与田间种植实践的深度融合,构建起种质资源创新与种植技术升级的良性循环,种苗培育技术的迭代为高原蔬菜提供优质种源保障,规模化种植需求又反向推动种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实现了种业“芯片”与种植“根基”的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在夏官营镇千亩设施农业基地,恒温大棚内正上演着现代农事的“双线作战”:翡翠色的幼苗在智能喷淋矩阵中舒展新叶,环境监测仪调控着温湿度;而育苗床上,新一茬种子已在苗床上破壳萌动。随着首批2500万株蔬菜种苗完成大田移栽,全自动播种机开启第二轮2500万株的种苗培育,实现全年茬梯次培育的无缝衔接。
全自动播种机开启第二轮育苗。
榆中县以中国·兰州丝路寒旱现代种业创新谷建设为契机,通过“自主研发+技术引进”双轮驱动,建成甘肃康源、榆中裕丰等16家现代化育苗企业,构建起集穴盘基质育苗、智能环境调控、水肥精准供给于一体的智慧育苗体系,年产出优质种苗超4亿株,可满足周边8万多亩蔬菜种植需求,年产优质蔬菜20万吨以上。
随着一批批菜苗植入沃土,榆中县将以“种业芯片攻关+精深加工延链”为突破,全力打造全国现代寒旱特色农业示范基地核心区,聚力实现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
来源:新甘肃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