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几天前,据小米公司发言人称,近日公司发现有关小米SU7保险相关的谣言被有组织地扩散传播,现严正辟谣澄清如下:目前SU7车型的投保服务平稳正常,网传信息严重失实;此外,“SU7出险率是同价位车型数倍”的谣言,同样毫无事实依据。
小米汽车的危机仍在继续!
几天前,据小米公司发言人称,近日公司发现有关小米SU7保险相关的谣言被有组织地扩散传播,现严正辟谣澄清如下:目前SU7车型的投保服务平稳正常,网传信息严重失实;此外,“SU7出险率是同价位车型数倍”的谣言,同样毫无事实依据。
▲微博@小米公司发言人
在SU7事故结果尚未落地之时,一些针对小米汽车的攻击正在酝酿。
值得一提的是,4月8日,雷军现身北京小米总部,与几位同事一起站在楼下,目送客人离开,视频中的他肉眼可见的憔悴,与往日的神采奕奕相比差别巨大。
受制于前段时间的风波影响,雷军的社交媒体以往的节奏被打乱,期间只发文庆祝了小米成立15周年,此外基本处于停更状态。
还有最新上险量数据显示,3月31日~4月6日,在“3·29小米SU7爆燃事故”后的完整首周,小米汽车销量为0.5万辆,排名下降3位至21名。这也创下了近两个月以来小米汽车最低周销量。
虽然这无法正式反映出事故带来的影响,但小米汽车是否会出现销量下跌一直是外界关注的焦点。
目前看来,小米汽车创立以来最严峻的危机或许才刚刚开始!
小米汽车的寒冬
近年来,热钱涌动,烈火烹油的新能源汽车行业,一直是黑公关们眼馋的“唐僧肉”。
最近被舆论架在火上烧烤的小米汽车,成了这类群体的有一个目标,小米在声明中强调谣言是“有组织地扩散传播”,暗示可能存在竞争对手或黑公关的恶意操作。
其实SU7的保险谣言不足为惧,毕竟这是一个很好分辨的谣言,各大保险公司也第一时间站出来进行了澄清,但问题是,这是否只是个开始,后续还有没有更具威胁性的商业攻击行为值得警惕。
黑公关现象是所有车企都头疼的问题,最具典型意义的就是理想MEGA的恶搞事件,自从这款车被攻击之后销量溃败,理想愤怒报警但也无济于事。
在今年,车企们继续加大对黑公关的打击力度,比亚迪悬赏500万抓黑公关、鸿蒙智行同样祭出悬赏令向其宣战,毕竟打击“黑公关”,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微博@鸿蒙智行法务
当然对于小米而言,更值得警惕这个危机的存在,毕竟小米SU7是小米军电动汽车领域的首款车型,这款车承载着市场推广与消费者信心建立的重任,后续的车型都需要在它的基础上放大品牌价值。
所以小米的反映也很快,第一时间做出辟谣开始清算恶意诋毁,既是保护自身利益,也是向市场传递“绝不妥协”的信号。
可以说,这是小米汽车对新势力品牌防御与构建的一次功课恶补。
当然了,除了这类有组织有预谋的攻击,舆论场的撕裂环境同样值得小米警惕,在信息快速传播的今天,负面舆论如同滚雪球般越滚越大,让小米汽车的品牌形象受到了极大的损害。
▲微博@小米汽车
同时用户对于智驾技术的信任也亟需修补,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一个小小的失误,都可能被竞争对手无限放大,成为他们抢占市场份额的契机。
曾经被视为新能源汽车界 “搅局者” 的小米汽车,凭借高性价比与智能化卖点,一度在市场上掀起抢购热潮。
但如今,等待着小米解决问题还有很多,甚至这些没有可以让步的余地。
雷军憔悴现身:IP 崩塌与重构
雷军一直是小米最鲜明的一面旗帜,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但事故后首次公开露面的雷军,显得异常憔悴,身形消瘦,眼神中透露出疲惫与焦虑。
▲图源:微博@赵璞
在社交媒体上,除了庆祝小米15周年,这段时间基本除了停更状态,这在以往热衷于与粉丝互动的他身上,是极为罕见的。
一直以来,雷军的个人魅力和影响力,为小米汽车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助力。据市场调研机构的数据显示,小米汽车 47% 的销量,依赖于 “雷军效应”,消费者冲着雷军的名气和口碑,选择相信小米汽车的品质和技术。
但这一次的事故,小米汽车和雷军第一时间未作出事件回复,给自己带来了一些非议,导致舆论场上各种猜测和谣言肆意传播,“数据黑箱”“公关甩锅” 等阴谋论甚嚣尘上。
小米汽车在这段时间里,仿佛陷入了舆论的泥沼,越挣扎陷得越深,品牌形象也在这场舆论风暴中,受到了极大的损害 。
这件事折射出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创始人IP的过度曝光,在给企业带来流量的时候,也让他的品牌脆性同时增加。
其实早期在舆论场中,雷军的口碑是不完美的,尤其在和友商的battle以及产品层面,都是让人又爱又恨的。
但自从小米汽车问世,雷军一夜封神,好像他说什么、做什么都是对的,以前的一些视频都被翻出来考公,爽文男主就是那一时期诞生的。
前段时间,海尔老总周云杰搭乘雷军流量出圈,说过这么一句话:“希望大家未必记住我,更多还是记住海尔的品牌、海尔的服务、海尔的产品。”
在互联网时代,没有一个企业能逃得过流量焦虑,毕竟这是能带来真金白银收益的,但流量的不可控性太大了,这类营销方式需要在一定的尺度之内。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沉默可能促使小米调整策略,减少对雷军个人流量的依赖,转而强化团队协作和产品核心价值。
但无论如何,小米和雷军都需要重新思考,企业家IP到底该怎么搞下去了。
小米汽车的“二次创业”
小米汽车的这场危机,并非孤立事件,它是互联网思维与汽车工业逻辑深度碰撞的必然结果,为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
从小米自身来看,目前的角色已经从行业颠覆者变成了品牌守城者。
当务之急是消除SU7车型鹅质疑,事故发生前,SU7 凭借其出色的性能和智能化配置,成为了小米汽车的销量担当,但现在结果还没落地,各类猜测满天飞,必须为这款小米汽车的奠基之作扫清一切障碍。
更重要的是,按照之前的市场预测,小米YU7大概率会在6-7月上市,这款车同样被寄予厚望,因为它是打开小米多车型战略的关键钥匙,经不起失败。
但原本对 YU7充满期待的潜在消费者,在事故发生后,纷纷持观望态度,消费者对其安全性的担忧成为了购买决策的最大阻碍。一位潜在消费者表示:“本来打算等 YU7 上市就买的,现在出了这事儿,还是再看看吧,安全最重要。”
▲微博@小米汽车
对于小米汽车来说,YU7 原本是扩大市场份额的重要武器,如今却陷入了困境,如何在危机中破局,成为了摆在小米面前的一道难题 。
而且更值得讨论的是另一个问题:小米用互联网速度改造传统行业的野心,与制造业厚重规律之间的碰撞。
对于整个行业而言,必须要认真审视危机,如从“用户需求导向”到“安全需求导向”的认知升级,同时平衡好创新速度与安全问题,还警示要在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之间找到平衡点。
当SU7的余温散尽,小米汽车能否完成从 "现象级网红" 到 "可靠制造业玩家" 的蜕变,将决定其在新能源赛道的最终命运。
雷军的憔悴面容,或许正是中国互联网造车时代最真实的注脚,时刻提醒着后来者,造车之路,任重而道远。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