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华北平原的麦田里,六旬老农王德福攥着今年小麦收购单的手指不住颤抖。账面上每斤 1.2 元的收购价,经层层扣除后仅剩 0.8 元,这与他记忆里祖父讲述的 "斗米换尺布" 的旧社会场景惊人相似。百年时光流转,资本对农民的盘剥手段虽披上现代外衣,其贪婪本质却始终如
在华北平原的麦田里,六旬老农王德福攥着今年小麦收购单的手指不住颤抖。账面上每斤 1.2 元的收购价,经层层扣除后仅剩 0.8 元,这与他记忆里祖父讲述的 "斗米换尺布" 的旧社会场景惊人相似。百年时光流转,资本对农民的盘剥手段虽披上现代外衣,其贪婪本质却始终如一。
上世纪三十年代严中平笔下的五种剥削方式,在当代农村演化出更隐蔽的形态。当山东寿光的菜农将西红柿装箱时,收购商通过 "智能分拣系统" 将 30% 的果实划为次品;广西蔗农在电子秤前发现,每吨甘蔗总会神秘消失 200 公斤。这些数字把戏与旧社会的 "大斗进小斗出" 如出一辙,只是算盘换成了区块链账本。
价格剪刀差在全球化市场中愈发锋利。2024 年数据显示,中国大豆种植户的收益仅占终端豆油售价的 12%,而跨国粮商通过期货套利获取超额利润。在河南某县,农民被迫以低于成本价 10% 签订 "订单农业" 合同,否则连进入市场的资格都被剥夺,这种 "现代包买制" 比百年前的原料控制更为残酷。
土地流转催生出新型佃农。在江浙地区,资本以每亩 800 元租用耕地后,转手将设施农业项目包装成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达 15%。当安徽某村村民发现,自己耕种二十年的土地上竖起光伏板时,才惊觉土地经营权已辗转抵押给三家金融机构。这种 "土地证券化" 游戏,让农民沦为资本棋盘上的过河卒。
教育医疗资源的市场化成为新型枷锁。温铁军团队调研显示,县城私立学校的学费已占农民工家庭收入的 35%,而乡镇卫生院的消失迫使农民承担高出城市 3 倍的医疗通勤成本。资本在教育、医疗领域的攻城略地,制造出 "留守 — 进城 — 返贫" 的生存怪圈,将农民牢牢钉在城乡夹缝中。
城乡二元结构仍是资本肆虐的温床。在珠三角,农民工养老保险企业缴纳部分常年按最低标准执行,仅此一项每年就从 2.8 亿农民工身上榨取超千亿资金。户籍制度与土地制度的错配,使农民难以完整享有生产要素收益,反而成为资本套利的完美标的。
资本垄断构建起全方位剥削网络。某电商平台的农产品抽成比例从 2019 年的 5% 暴涨至 2024 年的 22%,叠加物流、流量等隐性成本后,农户实际到账不足售价四成。更隐蔽的是数据剥削:在东北某智慧农业示范区,农民连作物生长数据都被纳入企业数据库,成为算法优化的免费养料。
土地制度改革亟待实质性突破。重庆地票交易试点表明,当农民能直接参与土地增值分配时,资本掠夺空间可压缩 40% 以上。但全国推广面临既得利益集团的巨大阻力,某房地产商会曾公然反对 "赋予农民完整产权",暴露出资本的真实恐惧。
反垄断利剑需斩向农业领域。荷兰 "绿色心" 合作社模式证明,当农民持股加工企业时,产业链利润分配可趋向合理。我国某省试点农民持股平台后,资本中间商利润占比从 58% 降至 27%。这种制度创新触及资本命门,但也遭遇了跨国公司的专利围剿。
在这场延续百年的博弈中,温铁军提出的 "城乡互助、生态反哺" 渐成共识。在川西林盘,小农通过社区支持农业(CSA)模式将利润率提升至 45%,城市消费者与生产者共建的信任纽带,正在瓦解资本的定价霸权。当资本镰刀遇见觉醒的锄头,新的生产关系或许正在沃野中萌芽。
晨雾中的华北平原上,王德福们开始用手机直播割麦。这些跳跃在 5G 网络里的劳动影像,既是向旧时代剥削方式的告别宣言,也是对新秩序的热切呼唤。农民与资本的百年纠葛证明:唯有彻底打破制度性依附,让土地真正回归养育它的主人,才能终结这场无止境的收割游戏。
来源:勇者旭日高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