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妈妈”许娣:曾因更年期险抑郁,67岁因《我的后半生》翻红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10 23:48 1

摘要:剧才播十分钟,一位“大妈”就已经牢牢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在亲家母的葬礼上,她的哭声格外响亮,把送亲家母的场子哭成了自己的舞台;

前段时间,电视剧《我的后半生》播出后,引发了一阵热烈的追剧潮。

小红书一博主发笔记称母亲每天都在问自己要资源,评论纷纷问:“这剧有这么好看吗?”

剧才播十分钟,一位“大妈”就已经牢牢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在亲家母的葬礼上,她的哭声格外响亮,把送亲家母的场子哭成了自己的舞台;

他人为亲家公介绍未来伴侣,亲家公还没表态,她先跳出来骂人,为“尸骨未寒”的亲家母出头;

葬礼仪式刚开始,她的手机又响了,铃声偏偏是“今天是个好日子”,亲家公一听,当场晕厥。

大妈名叫孙宝琴,由许娣饰演。孙宝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讨喜角色”,但她真实得惊人。她买菜要掐头去尾,抹个几毛钱的零头也不放过;就连自己女儿婚姻出问题,她也得掺和一脚,哪怕女儿说了无数次“这是我的事”......

不少网友看着看着才反应过来——这不是当年《我的前半生》里,把罗子君一边骂醒、一边护得死死的薛甄珠吗?那个“用吵嚷唤醒现实”的母亲,如今又一次换了身份,出现在另一场家庭风暴中。唯一没变的,是许娣对角色的拿捏。

她演的不是“完美女性”,更不是“完美母亲”,而是千千万万真实存在、带着烟火气的中国妈妈。嘴上没一句好话,心里全是为你好。她爱得不体面,却又用尽了全力。

但也正因为这样,这个角色在观众心中引发了极大的分裂:喜欢的说她接地气、不做作,“这家要是没她,早散了”;讨厌的说她没边界、太压迫,“有这样的亲家母能把人逼疯”。

而现实中的许娣,其实和孙宝琴一点都不像。

她出生于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名字里的“娣”字,透露出那个年代重男轻女的不公。

也许正因为如此,她才能格外体会那些来自生活深处的挣扎与韧性,懂得一个普通女人,如何在婚姻、家庭、情感之间摇摆着前行。

1958年,许娣出生在北京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家里三个女孩,她排名老二。名字里的“娣”字,一看就知道是“招弟”的意思,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她没少被苛责。

也正因如此,她学会了争,她从小就倔,什么事都得争口气、争个第一、争一个“我可以”。

父母一上班,她就和姐姐妹妹一起洗衣、做饭、擦地板,像个小大人。那时的北京没有娱乐,最大的“享受”就是听“话匣子”,广播里偶尔响起的评书、相声、老歌,成了她童年的全部艺术熏陶。

高中时,北京市戏曲学校的北京曲剧班来招生。许娣稀里糊涂地报了名。许娣回忆起那次考试,用一句话总结:“两眼一抹黑,什么都不会。”老师让她表演节目,她只能照着语文课文朗诵了一段《海螺渡》;幸好有个考生临场教了她一段京剧《平原作战》,她就学一嘴、唱一嘴,就被录取了。

可进了学校才发现,真正的挑战才刚开始。她什么都不会。别的同学从小就学戏、学唱、学跳,轮到她表演时,老师们都连连摇头。她唱不上高音,低音也压不住,声音大白,没技巧,唱不了两句就断气儿。

戏台上,别的姑娘在演青春少女,她只能画上老妆去演老太太。那一天,她坐在镜子前,看着自己老态横生的脸,忍不住哭着对老师说:“哪怕让我演个挑担子的路人,也别再演老太太了。”

可她心里明白,这份委屈,不能靠眼泪解决。既然选择了这条路,那就只能咬牙走下去。

只要琴房一空,她就钻进去练声,一个指头一个指头地按着琴键找音,自己琢磨、自己练。每摁一个音符,自己就唱一声,一练就是几个小时。

她说那办法傻,却真有效。就这么练,她硬是从学生时代练到了2008年退休,整整三十年。退休那天她看着钢琴苦笑着说:“我这才叫面壁三十年啊,终于是练成了。”

还有比唱功更痛苦的,是基本功。

因为许娣基本功实在太差,连续几天进度都很慢。那天老师冷冷地对她说:“今天,腿不压下去,你就别想回家。”

训练馆的地板冷硬,空气里只有倒吸凉气的声音。许娣的腿被一点点往下压,离地还有1厘米时,她觉得韧带都要断了。她痛得直喊,一次次站起来,又一次次被按回去。三个小时,整间训练馆都是她的哭声。

回家路上,她疼得走不动,只能一手撑着墙,一手折根树枝当拐杖,五分钟的路程,她走了将近十几分钟。

就在她停在原地休息的时候,一个男生从校园的拐角走来。他叫俞建伟,是许娣的同班同学,一个安静稳重的男孩。

他默默走过来,扶了她一把,嘴上连忙问“怎么搞的”。那一刻,许娣还不知道,这个男孩会成为自己永远的靠山。

他们最初的交集,其实并不浪漫,甚至有些戏剧。

还在读书时,俞健伟因为说了句脏话,被许娣当场“教育”了一顿。

后来俞健伟回家后还跟弟弟抱怨:“班上有个女孩嘴巴太厉害了,将来找老婆绝不能找这种的。”

可是缘分从不听人指挥。说了“不要”的那个人,最后却一次次站在她面前。

从第一次扶许娣回宿舍开始,他每天傍晚都会准时出现在练功房外,接她回宿舍。

两人逐渐熟络起来,彼此间的话题也越来越多,俞健伟不断鼓励许娣坚持下去,两人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友,最终发展为情侣关系。

三年曲剧班的学习时光转瞬即逝,许娣和俞健伟凭借优异的成绩,双双被分配到北京曲剧团工作,端上了当时人人羡慕的“铁饭碗”。

工作后的两人不再受学校的束缚,感情也日益深厚。在曲剧团工作的三年里,俞健伟攒下了不少积蓄,还为许娣准备了丰厚的嫁妆。

1981年,两人在北京领证结婚,虽然演艺事业尚未大红大紫,但他们的感情却如火如荼。

婚后,两人住进了单位分配的不足60平米的家属房,虽然空间不大,但五脏俱全。

1983年,儿子的出生让这个小家庭面临一个重要的抉择:谁来在家带孩子?

许娣事业心强,不愿放弃工作。俞健伟理解妻子的追求,毅然决定辞职在家照顾孩子。为了让丈夫安心,许娣将自己的全部收入交给他,自己全身心投入到事业中。

那些年,许娣在工作上非常拼搏。每个戏,每个动作,她都会反复练习多遍。她的努力得到了表演艺术家魏喜奎的认可,破例收她为徒。魏喜奎不仅是北京曲剧的开创者,更是与梅兰芳齐名的大师级人物,能够成为她的弟子,是许多人求之不得的事。

然而,当时剧团的人并不看好许娣。可师傅却对她说:“我观察你很久了,你是个正派的孩子。我选徒弟第一看人品,我想找的是纯粹学艺术的人。”

许娣告诉自己不能气馁,一定要通过努力弥补自身的不足,认真演好每一个角色,让观众觉得她是一个好演员。这个信念一直伴随着她的艺术生涯,直到现在。

在大师的指导下,她的演技突飞猛进,成为当之无愧的女一号。在魏喜奎先生去世一年后的1997年,许娣凭借在北京曲剧《龙须沟》中饰演程娘子,获得了第十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成为北京曲剧首位荣获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的演员。

曲剧事业达到巅峰后,许娣转战电视剧市场。在导演刘文田的引导下,许娣走曲剧事业达到巅峰后,许娣转战电视剧市场。在导演刘文田的引导下,她第一次站在了镜头前,从戏曲舞台走进了荧屏世界。

《爱你没商量》《三国演义》《左宗棠》《裴家大院》《闲人马大姐》……她演了一个又一个小角色,虽然不抢戏,但她从不敷衍,每一次出场都全情投入。她说:“戏多戏少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演的这个人,观众信不信。”

那时候的许娣,还在北京曲剧团上班。团里规定,演员在上班时间不能外出演戏,否则要被开除。所以她只能利用晚上或周末的时间接戏。一年拍不了几部,但她一点都不急,反而觉得慢慢来才稳当。

她不是一个投机的人,更不会赌命博红。她相信扎扎实实的生活,脚踏实地的积累。

尽管只是些配角,但片酬已经远远高于剧团的工资了。丈夫俞健伟总会笑着调侃她:“看来咱家靠你养,我们父子可就等你发财了。”许娣听了,总会笑着摇头,说:“别瞎说,咱家一起扛。”

有人说俞健伟有福气,娶了一个又有事业又顾家的好妻子。可谁又知道,他才是那个始终把她捧在手心的人。

洗衣、做饭、带娃,样样不让许娣动手。他是宠妻狂魔,她是事业疯子,他们之间,是一场互相成就的双向奔赴。

生活好了起来,可许娣也没有忘记最难的时候。工资拿到手,她只留一点生活费,其余的全数交给丈夫保管。她不贪、不讲排场,穿的用的依旧朴素,在剧组也从不耍大牌,跟年轻演员一样排队吃盒饭。

俞健伟继续扮演着她的“影子”,无论去哪拍戏,他都陪着,拎包、打水、记台词、看场记,事无巨细。他说:“她的世界是光,我愿意当那个背后的树。”而许娣却常常觉得不好意思,总说:“你别总伺候我,我自己能来。”可心里,她是暖的,是依赖的。

人们总说许娣命好,嫁了个贤夫良人,可只有她知道,所谓幸福,不过是两个不完美的人,在琐碎生活里选择了彼此,在漫长岁月中,始终没有放手。

前半生,许娣几乎没怎么休息过,直到更年期突袭,她才注意到自己的身体已经提前透支了太多精力。

2001年以后,许娣的人生似乎按下了暂停键。

不是因为事业,也不是家庭,而是身体。40多岁的她,正处在人生最有经验的年纪,却偏偏迎来了女性最难熬的一段路——更年期。

那段时间,她整个人仿佛被抽去了电。白天提不起精神,晚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眠。眼神里常常空洞,情绪一会儿是低谷,一会儿又暴躁如雷。医院跑了几趟,也查不出什么大毛病,可她知道,自己的状态已经出了问题。

最让她难受的,不是身体的不适,而是自己变得不认识自己了。

那段时间,她常常一个人发呆,对着镜子看半天,甚至不愿接戏。

以前那个台词背得滚瓜烂熟、下戏也能立马变身家庭主妇的许娣,如今连洗个脸都觉得累。坐在电脑前,她一天的任务就是玩纸牌,眼睛盯着屏幕,脑子却什么都没想。

丈夫回家,总会轻轻摸摸她的头,然后不说一句话,把她拥进怀里。每次那样的瞬间,她都忍不住大哭一场,像是给了自己一个喘口气的机会。

俞健伟怕她情绪低落,便变着花样逗她笑;怕她焦虑,就拿来剧本一句一句陪她练;怕她失眠,就抱着她讲以前的故事,讲他们刚认识时她掀桌子的模样。她笑着说:“你不烦我,我都烦我自己了。”他只淡淡地回:“谁让我是你老公呢。”

丈夫第一次真正意识到问题,是那一周她几乎没离开过沙发。那个周末,他拉上儿子,把许娣硬拖出了家门,说什么也要去香山走一趟。

刚开始,她觉得脚像灌了铅,一步迈出去都像在太空行走。爬了一半,实在走不动了。

可等她满头大汗地走下山,整个人却突然轻松了许多,像是许久未被打开的窗户,被一阵风吹进了阳光。那一刻,她才意识到,或许身体的病,心也能治。

从那天起,香山就成了她的“药”。爬山、流汗、呼吸新鲜空气……每一次攀登,都像是与旧自己的一次告别。

在丈夫的支持下,她决定提前从剧团退休,把精力投入到更自由的影视剧创作中。过去的生活总被剧团安排得密不透风,而如今,她想给自己一点空白,让身体也能喘口气。

2008年,她正式辞职,彻底从曲剧演员转身为电视人。丈夫负责打理家里的一切,许娣则拿着行李,在各个城市的片场之间辗转。生活很简单,一人主外,一人主内,琐碎里藏着安稳。

这一时期,许娣开始迎来荧屏的高光时刻。

她是《大丈夫》里那个开明又有点唠叨的妈妈王慧娟,女儿有什么事,她永远第一个跳出来扛;

是《小丈夫》里俞飞鸿的“戏精”母亲,年过半百还活得像青春少女,说话方式比年轻人还带劲。

但真正让她“出圈”的,是那年夏天,《我的前半生》。

她演的是罗子君的妈妈薛甄珠,一个嘴碎、贪便宜、惹人烦,却又处处维护女儿的市井老太太。观众一边喊她“烦死了”,一边又被她的金句笑出眼泪。

“你嫁人,不是为了吃苦的。”

“什么叫女儿傍着妈?那叫亲近。”

这个角色市侩得真实,却也热烈得动人。许娣用上海话演绎,全剧台词80%都是她现学现练出来的。为了练方言,她带着丈夫在上海住了一个月,耳朵贴着收音机,嘴巴一天不歇地练。

有人问她:“你一个北京人,怎么演得这么像本地人?”

她说:“没什么诀窍,嘴皮子练烂了,自然就成了。”

那年,她59岁,凭这部剧斩获了白玉兰奖最佳女配角。站在领奖台上的她,不再是那个被更年期折磨得坐在沙发发呆的女人,而是用一身烟火气和真本事,把生活和角色都演进了观众心里的演员。

她曾说:“拍戏不能演得像演戏,要像活人。”

或许这就是许娣的厉害之处,她的角色里,从来不只有戏,而是人生本身。

回看许娣的一生,从一个“什么都不会”的曲剧新人,到梅花奖得主;从台上的程娘子,到荧幕上的“薛甄珠”“孙宝琴”……她走了四十几年,一步未停。

她不是流量时代的弄潮儿,却用岁月证明,真正的演员,是能沉淀下来的。她从不急着出头,却总能站得住脚。

在娱乐圈,不是每个演员都能熬过“红”与“不红”的时差,现实中,也不是每段婚姻,都经得起几十年如一日的琐碎,但许娣都做到了。

曾有一段时间,许娣的事业进入瓶颈期,那时俞健伟安排好孩子的日常起居,便默默转身做起了她的“全能助理”。

在剧场里,经常能看到俞健伟忙前忙后,为许娣奔波的身影。在许娣拍戏时,俞健伟总是安静地坐在台下,或站在摄像机后面默默注视着她。

他是她的司机、助理、厨子、搬运工,当然,更是那个她走过半生后,依旧可以依靠的肩膀。

有人问他:“陪着许老师全国各地拍戏,会不会觉得辛苦?”

他咧嘴一笑,说得朴实却动人:“我不觉得辛苦,我这是体力活,她那是脑力劳动,她才是最辛苦的那个。”

话说完,他不再多言,只是转头看着不远处的许娣,眼神柔得像水。

许娣说:“我不羡慕你们年轻人的爱情,什么牵手、拥抱,我们俩从来没有。但我知道一件事——不管我去哪儿,他都在我后面。”

若说许娣一生收获了什么成就,也许她自己都会说:“最值得骄傲的,不是拿了什么奖、演了什么戏,而是我这辈子嫁了个好人。”

是的,一辈子演了那么多角色,只有这一场婚姻,她演得最认真,也最动人。

从剧团里的懵懂少女,到如今的金牌配角,许娣一路走来,靠的是拼命三郎的劲儿,也靠的是背后那个男人无怨无悔的支撑。

许娣的人生,从来都不戏剧化,却比戏更有戏。她演尽众生相,却始终是那个从红砖房里走出的女孩,不争风头,不抢主角,只用最笨的方法,把一条最难走的路,一步步走成坦途。

风来时她不倒,雨下时她不哭,60岁以后,她的人生,反而才刚刚开始。

作者简介:雷利,富书团队作者,一个人‬要想成功,你都需要一种能力来支撑你做好‬自己,不被阻挠,不被诱惑,这就是屏蔽力,第4本书已出版,图书《屏蔽力》正在热销中你的生活,需要屏蔽力,和500万人一起升级生活认知,本文:富书,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注:本文章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富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