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中和》导读 | 以高水平的专科建设带动医院发展(之二:优先发展中医特色优势明显的专科(二))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10 23:28 2

摘要:壮阔百年新征程,继往开来再出发!90多年来,广东省中医院紧跟党走,以肩负振兴中医为使命,以至精至诚守护人民健康。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广东省中医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藉此周年之际,我们回首既往,凝心聚力,汲取历史智慧力量,砥砺创造更美好的未

按语:

壮阔百年新征程,继往开来再出发!90多年来,广东省中医院紧跟党走,以肩负振兴中医为使命,以至精至诚守护人民健康。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广东省中医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藉此周年之际,我们回首既往,凝心聚力,汲取历史智慧力量,砥砺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让我们一起怀揣着省中医院的赤子丹心,团结奋斗,逐梦新征程!

接下来,本专栏按医院工作不同板块,系统梳理有益工作经验,通过采集医院奋斗史中的艰辛故事及光辉瞬间,凝结的管理智慧及医院精神,形成系列专题文章,以此向建院九十余载献礼致敬!

第十篇章:

以高水平的专科建设带动医院发展

围绕战略目标谋划专科布局,医院以“四个优先”之二,优先发展中医特色优势明显的专科,这些专科具有深厚的中医历史底蕴,在既有的基础优势之上,如何找准中医特色以及与现代技术的切入点,实现巩固、发展、提高,把中医药疗效发挥得淋漓尽致。上期,提到了骨伤科、痔疮科、妇科、儿科,本期将分享脾胃病科、针灸科的故事。

脾胃病科——

脾胃,被尊为人体的“后天之本”,围绕脾胃病的诊治,承载着千年的中医智慧传承。

说起广东省中医院的脾胃病科,就得从这位铸魂人,也是留下传世名药“胃乃安胶囊”,人称“岐王再世”的广东省名老中医、中医巨擘梁乃津教授说起。

1933年,年仅18岁的梁乃津,以优异成绩踏入上海中国医学院的大门。求学时光,他白天在药铺跟随师父诊疗,夜晚则沉浸在集体课堂。在名医祝味菊门下,梁乃津如饥似渴学习,凭借过人的勤奋与天赋,深得真传。但他并未满足,为博采众方,又先后追随章次公、徐小圃、朱南山、朱子云等沪上名家习医。在诸家的悉心指点下,外加其自身刻苦,医术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

毕业后,梁乃津在上海滩行医。彼时,中医正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南京国民政府扬言要取消中医。一位只相信西医的要员,其家人患了肠胃病,西医用尽办法却毫无成效。在绝望之际,有人推荐了梁乃津。会诊时,梁乃津自信地说:“安心服药,一诊可愈,不必复诊。”此话一出,众人半信半疑,毕竟病危至此,当真一诊可愈?果不其然,几剂中药下肚后,奇迹发生了。这位要员大为震撼,送上“岐王再世”的牌匾,梁乃津也因此声名远扬。

抗战期间,梁乃津辗转多地。1940年11月,他与吴粤昌等人共同创办了《广东医药旬刊》杂志。

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广州中医学院筹建,梁乃津作为筹建骨干,担任筹备委员、副教务长兼医经教研室主任,还成为广东省第一批博士生导师之一。他负责编写教材、著作,发表多篇学术文章,当中如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和广州中医学院教材《内经讲义》等,著作有《伤寒论概要》等。

在教导学生时,梁乃津常说,学中医必须在经典方面下功夫,因为这些都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由一代代先辈通过学习实践和观察创造出来的伟大成就。他并不排斥现代医学,甚至认为作为一名现代中医,除了要坚决以中医为立业之本外,还要掌握现代医学知识。如果只懂门诊看病,那么在管理病房工作时遇到急危重症患者可能会束手无策。诊断要中西两重诊断,抢救时要使用西药,这些不懂不行。只有精研中医,同时又能通达西医,他人治不好的病,自己能治好,这才是出路。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有鉴于胃病患者众多,梁乃津毫不犹豫献出自己临床应用多年的验方,在余绍源的协助下,研制出“胃乃安胶囊”和“金佛止痛丸”。

1985年,“胃乃安胶囊”一经问世便大放异彩,于1986年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于1989年获全国中成药优质奖,于1991年获全国唯一中成药金奖。这既彰显出中医在脾胃病治疗领域的独特优势,更为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的发展拉开了序幕。

20世纪80年代,脾胃病科(曾用名:消化内科)还处于萌芽阶段,病床数不到15张,年收治病人不到200来人次。当时负责病床工作的主要是余绍源和罗云坚。

1986年,医院首次招收临床硕士研究生,梁乃津、庄国德、余绍源和梅广源担任导师,在脾胃病科工作2年后的黄穗平成功考取,成为该科培养的首位医学硕士。在导师们的悉心教导下,黄穗平传承了梁乃津等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在以后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科室的三位学科带头人余绍源、罗云坚和黄穗平,都取得很大的成就,先后被评为广东省名中医,带领着科室团队努力工作,探索创新。

特别是在中医理论及特色方剂的道路上,如余绍源确立了从“虚、瘀、毒”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及癌前病变,创立了名方药“胃炎清片”“胃炎清胶囊”“萎胃复元汤”“胆石消片”;罗云坚确立了“伏毒”理论辨治肠道复发性疾病,创立了名方药“调肠消炎片”“调肠理气片”“调肠健脾片”“肠涤清”“结肠安片”“调肠消瘤方”“调肠克敏方”;黄穗平从“脾虚失运”辨治慢性复发性消化系统疾病,创立了“健脾理气方”“健脾化瘀解毒方”。

扎根经典的同时,脾胃病科积极追踪掌握现代医学知识。

20世纪80年代初,医院选派余绍源和罗云坚赴中山医学院附属二院进修,专注消化内科工作,学成归来后,开设消化性溃疡病专科门诊。

进修的过程中,余绍源、罗云坚敏锐捕捉到现代科技与传统中医结合的良好契机。

可别小看那根细小的管子,“通过一根神奇的纤维长管,就能看到‘肚里乾坤’,观察到胃肠道内的情况”。1985年,医院首间消化内镜室建成,尽管当时内镜室仅有1条纤维胃镜和1条纤维肠镜,但这一“零”的突破意义非凡。

1995年,黄穗平当任科主任,次年被医院派往上海仁济医院进修学习先进消化内镜技术,回来后带领团队开展胃造瘘术、贲门失弛缓扩张术、内镜下的各种消化道出血止血术和ERCP等系列内镜技术,极大地提升了专科的治疗服务能力。

中西医结合、临床与内镜融合,在具体病种的救治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面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这一病死率较高的急危重症,在张北平主任的带领下脾胃病科率先建立了我院消化道出血诊治绿色通道,及早消化内镜下止血,并结合中医辨证论治,换救了病人的生命,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赢得了广泛赞誉。

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和炎症性肠病等领域,脾胃病科也不断突破。针对单纯杀菌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局限性,余绍源团队筛选出四味中药制成“胃炎清”药片,取得了良好疗效。罗云坚和陈延主任在炎症性肠病的研究上,探索出了新的治疗方案,制定了相关诊疗指南,获得多项科技奖项。

除了本院工作,脾胃病科还积极开展协作帮扶。自2016年黄穗平名医工作室在龙川县中医院挂牌成立,他每月利用周六日时间前往贫困山区龙川县中医院出诊、查房和带教,既让贫困山区病人群众享受到省名医的优质医疗服务又为当地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中医人才,为该院评为广东省首家县级的三级甲等医院贡献力量。张北平教授则致力于提升基层医院的内镜诊治水平,她带领团队奔赴各地,手把手指导,让县级医师的消化道早癌诊治水平大幅提升。

在科普宣传方面,脾胃病科的专家们也别出心裁。黄穗平教授的公众号“黄穗平说脾胃”、张北平团队的“北平说”、陈延的“常言道”等科普平台,以生动有趣的图文、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公众普及消化疾病的养生保健及中西医防治知识,让中医知识走进了千家万户。

经过数十年不断努力,脾胃病科取得重大发展,中医特色治疗优势突出,年服务住院患者近9000余人次,年内镜诊治数量近12万例,其中三、四级内镜手术量达4万余例,居全国中医院之首,获评国家首批中医重点专科、广东省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是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幽门螺杆菌规范化诊治门诊全国示范中心、国家结直肠息肉管理项目协作中心、国家胶囊内镜研究中心临床培训基地、中国幽门螺杆菌分子医学中心广州分中心、内镜精灵人工智能早癌筛查基地等、国家危险性上消化道出血救治示范基地等。近3年,专科承担课题17项,其中国家级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6项,厅局级课题3项 ,院级课题3项,横向课题2项,累积经费518.5万;共发表文章111篇,其中SCI共44篇,累积影响因子227分,中文核心22篇。脾胃病专科主编及编写学术专著25部,教材6部,牵头制定消化疾病相关指南/共识/标准8部,参与7部。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著作奖二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奖1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广东省中医院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获得国家专利9项。

针灸科——

作为广东省最早的针灸专科,这故事要从周仲房、司徒铃、庞中彦这三位医学大家说起。

周仲房,毕业于广东水师鱼雷学堂,官至少将,后入学堂习国学医术,他不仅在针灸领域造诣深厚,还撰写了《针灸学讲义》和《针灸学》两部专著,为中医针灸的理论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1936年,他担任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代校长,医院针灸科成立初期,他挑起大梁,一边在临床一线为患者诊治,一边将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司徒铃,1936年从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毕业后,便一头扎进医院针灸科,致力于针灸临床及带教工作。1937年,庞中彦加入,三位志同道合的医者携手,让针灸科在创立之初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1952年,针灸科迎来了重要的发展契机,成为广东省第一个针灸临床教学基地,司徒铃担任主任。那时的针灸门诊十分简陋,只有针灸针、三棱针、艾绒等基本器具。但司徒铃并未却步,他师从针灸名家后,积极探索创新。为了让教学更加生动直观,他研制出“电光针灸模型”;在艾灸方面,他大胆创新,采用外涂艾绒流浸膏进行电热艾灸,这种创新的艾灸方法不仅提升了治疗效果,还为艾灸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20世纪60年代中期,响应毛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司徒铃带领医疗队深入广东各地农村巡回医疗。在梅县的那段日子里,他们的足迹遍布乡村的每个角落。短短40天,就为贫下中农诊治病人达8237人次,治疗的疾病种类繁多,涵盖了痛症、瘫痪、子宫脱垂等常见病症,还有胆道蛔虫、胆结石引起的胆绞痛、阑尾炎、毒蛇咬伤等急性病以及流感、流行性结膜炎等传染病。

20世纪70年代,针灸科的创新步伐进一步加快。陈全新,他在1958年为也门国王针灸治疗而获誉“东方神针”。他经常思考如何解决进针疼痛这一难题。经过无数次实践,陈全新独创了“飞针疗法”,也就是后来闻名遐迩的“岭南陈氏针法”。这一针法以其快速进针、减轻患者痛苦的特点,受到了广泛赞誉。同时,陈全新教授还开展了头针为主治疗脑性瘫痪、穴位注射治疗痛症等多种特色针灸疗法,并研制了“当归1号注射液”“当归2号注射液”“丹参注射液”“人参注射液”4种院内制剂。同一时期,司徒铃教授创制了针挑疗法仪,为针灸治疗增添了新的手段。在他们的努力下,针灸科培养出了靳瑞、张家维等一大批优秀的岭南针灸名家,科室发展蒸蒸日上。

20世纪末叶,针灸科在传承的基础上,迎来了茁壮成长的时期。

自1972年开始,每年都有来自美国、英国、法国等36个国家的约50名外国留学生前来进修学习,针灸这一中华医学瑰宝借此传播到世界各地。1987年,谭瑜英将针灸疗法与戒毒工作相结合,在广东省率先开创针灸戒毒疗法,这一创新举措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吸引了大量港澳及东南亚的病人前来求医。

在针灸特色疗法创新方面,有着众多探索,如刘炳权研究开展子午流注针法,根据人体经络气血运行的时间规律进行针刺治疗;陈全新专注于无痛进针手法和针刺补泻手法的研究,凝练形成“岭南陈氏导气法”,能快速将经络之气引导至病变部位,达到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郑宗昌倡导“针药结合理论”,提出了“头体针治疗中风”“针药并用治疗男性不育”等多种创新治疗模式,并在病房开展了头针、眼针、挑治、火针等多种特色疗法。针对脑梗死、脑脊髓外伤所致的瘫痪、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等疾病,针灸科还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治疗规范,这些规范沿用至今,为无数患者带来了康复的希望。

2000年,符文彬接任主持针灸科工作。他深知外部环境的竞争激烈,科室要想取得发展,必须全面变革。

于是,符文彬点燃了“三把火”:加速人才培养、全面提升临床能力、聚焦科研。

在人才培养方面,他费尽心思,引进了跨学科精英人才刘健华。当时,刘健华是炙手可热的人才,面临着国内外众多单位的邀请。符文彬多次电话邀请刘健华前来参观科室,与他促膝长谈,描绘科室未来的发展蓝图。最终,刘健华被他的诚意和科室的发展前景所打动,选择加入省中医院针灸科。刘健华专注于针灸效应的机理研究,为科室科研突破提供了强大助力。

在符文彬的带领下,科室还优化了“师带徒”模式,创新出以“导师制”为主体的针灸人才培养方法,培养出了许多兼具临床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青年人才。如今,针灸科已发展成为拥有114名医生,其中47名具有高级职称,博士39人、硕士58人的大科,研究生比例达到85.1%。

在中医特色传承方面,针灸科积极整理挖掘岭南传统针灸技术,形成了“岭南陈氏针法”“岭南传统天灸疗法”“司徒氏灸法”“司徒氏针挑”“大接经技术”等众多岭南传统针灸技术。这些技术先后入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岭南陈氏针法”更是入选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针灸科也成为了国家级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基地。

在临床上,针灸科结合现代循证医学、整合医学等先进医学思想,针对各种疑难病症,充分发挥中医针灸的特色优势。

以脑梗死为例,针灸科运用石氏醒脑开窍法、头针、疏经调脏针法及通督调神针法进行治疗,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患者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帮助许多中风偏瘫、意识障碍的患者恢复健康。

对于颈椎病,科室采用多种特色针灸技术,如腹针、挑针、体针等,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性化治疗,有效缓解了患者的疼痛和不适。

在抑郁相关病症的治疗上,符文彬带领团队创新性提出肝失疏泄、脑神失调的病机理论,形成疏肝调神针灸抗抑郁理论,创立岭南疏肝调神针灸技术。临床实践证明,该技术治疗轻中度抑郁障碍的有效率约70%。

科室还开设了多个专科门诊,如脑病专科、抑郁相关病症专科、头颈肩背痛专科等,另设有2个专病门诊:针灸治疗抑郁相关病症专病门诊,针灸治疗肥胖内分泌疾病专病门诊,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专业的医疗服务。年门诊量近40万人次,病房收治人数年均超过1000人次,诊治疾病涵盖内、外、妇、儿等各科100多种,病人来自全国各地以及49个国家和地区。

科研方面,针灸科围绕中风病和抑郁相关病证展开深入研究。

在中风病研究中,研究团队突破了“治痿独取阳明”的传统理论,创新性地提出“督脉为脑脉、主治脑腑疾病”的学术思想,确立通督调神法为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治疗方法。当中,以神经元保护和脑可塑性为切入点,探索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恢复期以及后遗症期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成功拿下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课题。相关研究成果获得了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为针刺治疗中风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和临床指导。

在抑郁相关病症方面,创新性地提出“肝失疏泄、脑神失调”的病机理论,形成“疏肝调神”针灸抗抑郁理论,创立岭南疏肝调神针灸技术,治疗轻中度抑郁障碍有效率达70%上。主持国自然区域重点项目等国家级课题18项、省部级课题20余项。牵头地方标准1项、团体标准2项,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适宜诊疗技术推广项目和院内优势病种项目各1项,成立全国首家抑郁相关病症针灸专病门诊,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与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各1项。

在颈椎病方面,创新性提出针灸从“心胆肾论治”颈椎病颈痛的理论,创立并拓展应用4项针灸特色技术并牵头团体标准4项,制定针灸方案纳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颈椎病临床路径》,临床应用有效率提高至90.4%,研究结果发表在杂志《Pain》,成果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与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各1项。

在肥胖症方面,形成“一针二层三级阶梯式模块化”体重管理中医诊疗优势方案,使针灸治疗疑难肥胖的有效率提高至50%,制定地方标准1项、团体标准4项,成果获广东省针灸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

如今,省中医院针灸科的影响力已辐射全国。针灸大科是广东省针灸学会挂靠单位、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单位、中国针灸学会睡眠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及中国针灸学会经络分会主委单位。其中,广东省针灸学会在符文彬主任的带领下,从2012年的6个专业委员会发展到2025年的35个专业委员会,会员数量从2012年的1019人发展到2025年的9000多人。

针灸大科网络遍布全国各地,与全国130多家医院签订了合作协议,牵头的全国针类技术协作组成员有23省77家医院,全国颈椎病协作组成员有9省11家三甲医院,适宜技术推广单位超过10省100余家医院。牵头广东省针灸医疗联盟有全国13省34市51家单位、岭南针灸推拿联盟有10省160余家医疗单位、肥胖专病联盟有20省140余家医疗单位。针灸科2000年至2025年共举办国际、全国性学术会议50余次,近年来举办“深圳宝安国际针灸会议(2018、2019、2020、2022,深圳宝安)“海口国际针灸会议(2024)”等大型会议影响力较高,2023-2025年已举办五届“岭南疏肝调神针灸传承创新与研究应用学术会议”,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针灸学者关注盛会。

近10年专科围绕“抑郁相关病症”“疑难脑病”“疼痛”为主攻方向开展系列研究,取得了诸多佳绩,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5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华夏医学科技奖三等奖1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广东省优秀科技成果奖1项,校级科学技术奖7项,“南粤创新奖”1项。

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不仅推动了针灸事业的发展,还扩大了岭南针灸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精彩预告】

下期更精彩!详见

第十篇章:以高水平的专科建设带动医院发展之一:围绕医院战略目标谋划专科布

参考 |《致中和——读懂广东省中医院的第一本书》

《杏林筑梦——广东省中医院九十载专科发展史》

指导专家 | 吕玉波、罗云坚,等

指导主任 | 林定坤、陈博来、罗湛滨、邹瞭南、王小云、梁雪芳、许尤佳、杨京华,等

撰稿 | 张燕、黎英贤、侯宇、黄俊翰、温明华、林晓红以及骨伤科、外五科(肛肠科)、妇科、儿科等专科人员(备注:由于参与指导、编写人员较多,相关名单详见 《杏林筑梦——广东省中医院九十载专科发展史》)

编辑兼初审 | 卢悦明

审核 | 王军飞

审定 | 陈佳佳

来源:彩虹娱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