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中央企业作为“国家队”更要在国家科技创新特别是基础、前沿领域中担当主力军。近期,由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工作局指导,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新华社北京分社联合推出,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提供学术支持的“对话新国企·科技创新主力军”系列融媒体访谈正式上
对话新国企·科技创新主力军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中央企业作为“国家队”更要在国家科技创新特别是基础、前沿领域中担当主力军。近期,由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工作局指导,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新华社北京分社联合推出,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提供学术支持的“对话新国企·科技创新主力军”系列融媒体访谈正式上线。访谈邀请两院院士及中央企业杰出科技人才,围绕行业科技前沿、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才培养、弘扬科学家精神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彰显中央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为中央企业发挥“三个作用”、争当“三个排头兵”贡献智慧力量。
系列融媒体访谈将在科技日报、新华网、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知领”、国防科工局新闻宣传中心“中国的航天”“军工记忆”“中国航天文化”、科普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杂志新媒体、知乎等平台播发。今天为您分享第十二期《高原天路背后的科技突破与精神传承》。
从青藏铁路到高原高速,从技术突围到精神传承,他们的事迹不仅是中国冻土工程的里程碑,更是科学家精神与国之重器同频共振的生动写照。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重庆交通大学校长赖远明,中交集团技术总监、首席专家汪双杰,受邀参加“对话新国企·科技创新主力军”系列融媒体访谈,讲述一代代交通人如何攻坚克难“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攻克“世界性难题”:高原冻土技术突破与全球贡献
赖远明院士指出,青藏铁路550公里多年冻土区曾是西方眼中的“工程禁区”,但中国通过创新技术破解困局。“主动冷却路基技术的提出,有效地解决了青藏铁路重大工程中的冻土问题,还为全球冻土地区的工程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
近年来,我国科研人员进一步发展非饱和冻土水热力气耦合理论,研发L型热管,提出了块石热管保温材料复合路基,还有块石通风板这种复合路基技术,主动应对气候变暖导致的冻土退化挑战,将有力支撑青藏高速公路、川藏铁路等国家战略工程。
汪双杰回顾了我国冻土公路建设历程:1954年青藏公路因冻土问题仅季节性通车,80年代中国首创高原沥青公路,但吸热问题引发病害。中交集团历时40余年攻关,形成冻土病害处治技术体系,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从国防安全到西藏发展,冻土技术的发展是几代人接力的成果。”汪双杰说,特别是中交集团作为最早开展冻土公路研究的一支队伍,历经40多年持续不间断的攻关,推动冻土技术不断迭代升级,取得突出成绩。
青藏高速公路:“最后一公里”的技术攻坚与试验突破
作为国家高速网G6最后未贯通路段,青藏高速格尔木至那曲段面临严峻挑战。
赖远明指出当前需攻克四大难题:一是高寒极端环境下公路工程的韧性保障与提升,二是高寒极端环境下工程材料的耐久与结构稳定,三是高寒恶劣环境下公路工程高品质建造技术,四是多年冻土区公路工程质量检测与评定的技术和标准。
汪双杰表示,中交集团将依托玉树地震后共和至玉树公路的创新经验,为青藏高速公路贯通提供支撑。“技术储备就绪,只待国家一声令下。”
协同创新:产学研融合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
在推动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有机融合、双向互动上,赖远明提出三条路径:一是健全科研管理机制,加大前沿领域科技研发投入;二是聚焦冻土工程韧性理论、智能建造等新方向搭建高端平台;三是打破学科、产业、技术壁垒,推动不同领域的交叉融合。他强调:“成果转化要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牵引,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汪双杰从央企的视角补充道,中交集团联合高校建成冻土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及野外观测研究基地,形成了“科研-监测-应用”闭环。他特别提到赖远明院士团队的人才培养贡献:“一线工程师与科学家并肩作战,是攻克极端环境工程的关键。”
科学家精神:在雪域高原续写“两路”精神新篇章
赖远明将科学家精神凝练为“胸怀祖国、服务人民”。他说,胸怀祖国、服务人民,是科学家精神最鲜明的底色。像钱学森、邓稼先、竺可桢、华罗庚等老一辈科学家,还有黄旭华、南仁中、黄大年等新中国培养出来的杰出科学家,都是最杰出的代表。以及中国首位系统开展冰川野外调查工作的施雅风院士、首次提出主动冷却路基技术的程国栋院士、中国徒步横穿南极大陆第一人的秦大河院士等,他们将科学家精神写在祖国大地上。赖远明呼吁青年学者深入冻土一线,“在枯燥与挑战中践行科学家精神,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汪双杰以亲身经历诠释传承:“50年代建设者‘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如今物质不缺,精神也绝不能缺。”他回忆起在海拔4700米阿里喀喇昆仑边防公路建设的岁月,强调新时代需以“两路”精神赋能青藏高速、川藏铁路等重大工程。
青藏高速公路还没有最后贯通,青藏公路还需要提质升级。未来进藏的几个方向的通道,无论是铁路还是公路,都面临着新的建设任务和安全任务。两位嘉宾共同认为,在这个特殊的环境下,新一代建设者要更好地把“两路”精神、科学家精神继承下来、传承下去。“缺氧气不缺志气,这就是我们的使命!”(新华网记者 杜文杰)
来源:国资小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