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看中王洪文当“接班人”,吴法宪对王说:这个台,你压得住吗?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09 18:25 1

摘要:据徐景贤回忆,毛泽东当时“给了张春桥一个任务,要他物色新的上海市委领导的人选”。这样,从张春桥一系列书面汇报中,毛泽东陆续了解了工总司及王洪文的情况。

毛泽东对王洪文的了解最初得之张春桥。

张春桥、姚文元1967年初回上海工作时,每隔几天就要向毛泽东和中央文革写书面报告,汇报上海情况。

据徐景贤回忆,毛泽东当时“给了张春桥一个任务,要他物色新的上海市委领导的人选”。这样,从张春桥一系列书面汇报中,毛泽东陆续了解了工总司及王洪文的情况。

1967年1月夺权后,上海市革命委员会成立,王洪文成为市革会的七名主要负责人之一。而从当时市革会传阅文件的顺序看,王洪文排在第七名:张春桥、姚文元、马天水、王少庸、徐景贤、王承龙、王洪文。

1967年7月21日至国庆前夕,毛泽东一直住在上海。砸联司那天晚上还和张春桥乘着防弹轿车去外滩。看到工人造反派戴着藤编安全帽,手持长矛,守卫在市革会门前,毛泽东很高兴,说上海工人造反派能够掌控局势。

后来,毛泽东在一场批斗会的电视实况转播中,看到了王洪文的形象。当时王洪文正在批斗会上做总结发言,毛泽东仔细听着王洪文的讲话,张春桥在一边向他介绍王洪文的情况。据徐景贤后来的回忆,王洪文在电视中的形象给毛泽东留下深刻印象。

毛泽东与王洪文第一次见面,是在1968年的10月1日国庆节。

王洪文是上海赴北京参加国庆观礼代表团的领队,和上海的许多代表们一起住进了中南海。

10月1日那天,检阅游行队伍之后,马天水在天安门城楼上见到毛泽东时,说王洪文希望见主席,毛泽东同意了。

张春桥将王洪文带到屏风隔着的贵宾会见厅,随即离开,单独留下王洪文。林彪也在场。这次个别谈话,王洪文给毛泽东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徐景贤后来认为,毛泽东中央会议上当众推荐王洪文,表扬上海工人,肯定上海局势,显示了毛泽东想从工人中提拔新生力量的念头。

在上海第十七棉纺织厂时的王洪文(右一)

在林彪折戟沉沙之后,毛泽东面临的头等大事,就是选择一个接班人。经过艰难的思索和反复的衡量,他终于选定了一个人:王洪文。

选这个人有两重意义:第一,他是造反起家的,他接班意味着“文革”的成果得以保存,也象征着“文革”取得了伟大胜利;

第二,他务过农、当过兵、做过工,工农兵一身而三任。

用毛泽东的话说:“我们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什么不找一个姓‘工’的?”

其实,毛泽东心仪的人是张春桥。但他不敢选张,庐山会议使他明白,张和老干部、特别是军队老人势同水火,不能选。

王洪文能力不行,选择他,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这个选择,对于毛泽东来讲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选这样一个人,可以缓冲一下张春桥跟老人们的矛盾,因为这个矛盾已经是很难挽回了。毛泽东跟林彪讲过,让小张上来接我们的班,这一下就把张放在火上烤了。

1973年中共十大上毛泽东与王洪文、周恩来

让王洪文接班,最受委屈的莫过于周恩来。八届十一中全会,周恩来告诉陈毅要让林彪接班,陈毅吃惊地说:“怎么是他呢?应该是你嘛!”不管怎么说,林彪还是位开国元帅,如今要周恩来侍奉一位“儿童团”,其荒诞不经,无以言表。

我们还是读读《汲郑列传》:

始(汲)黯列为九卿,而公孙弘、张汤为小吏。及弘、汤稍益贵,与黯同位。……已而弘至丞相,封为侯;汤至御史大夫;故黯时丞相史皆与黯同列,或尊用过之。黯褊心,不能无少望,见上,前言曰:“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上默然。有间黯罢,上曰:“人果不可以无学,观黯之言也日益甚。”

汲黯很早就位列九卿,是元老级人物。他崇尚黄老,淡于功名。但,就是这样一个人,眼看着夤缘攀附的市井小人,甚至自己的府吏,一个个爬到自己头上,也忍不住心中的怨望。他理解不了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积薪式的用人方式。汉武帝敬重汲黯,但也不免讥笑他不学无术。

周恩来何等聪明,他可不是汲黯。王洪文接班,他带头表态拥护,并利用各种场合做党政军内老同志的说服工作,为此甚至不惜和许世友当面争辩。

1973年,周恩来、王洪文等在北京机场迎接法国总统蓬皮杜

十大会上王洪文正式接班,十大的之前和之后,政治局两次开会批判周恩来。批判是否和接班有关,不敢妄测,但王副主席积极参加甚至主持过批判会,却是不争的事实。

批判会是那样的惊心动魄,平时对周礼敬有加的人,此时相遇亦形同陌路。周恩来身心交瘁,甚至已做好下台的准备。

不料,毛泽东一席话,把一场暴风骤雨化作了风和日丽,而且把事情推到了“不好惹”的“小将”身上。

经历了这场生死磨难,周恩来倒真该看看《汲郑列传》的结语:

太史公曰:“夫以汲、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汲、郑亦云,悲夫!

其实,君王和宰相牴牾,历史上时有发生。东晋的孝武帝和谢安,便是一例。本来,谢安指挥儿子谢玄,淝水一战击败强敌苻坚,稳定了东晋的形势,武帝甚为倚重。后来因小人离间,君臣误会,国家岌岌可危。大将桓伊用一曲筝笛合奏,化解了君臣的心结。《晋书·桓伊传》载:

奴既吹笛,(桓)伊便抚筝而歌《怨诗》曰:“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周旦佐文武,《金縢》功不刊。推心辅王政,二叔反流言。”

桓伊的歌声慷慨激越、悲壮苍凉,直唱得谢安“泣下沾衿”,武帝“甚有愧色”。毛泽东让周恩来读《桓伊传》,用心良苦呵!

1972年,王洪文从上海调中央,毛泽东开始近距离地观察和栽培接班人。据徐景贤讲,毛泽东对王洪文确实抱有希望,循循善诱,耳提面命。无奈王洪文根基太浅,是扶不起的阿斗。王的秘书肖木说,有一次毛泽东讲起张勋复辟的事,可以想见老人家当时是忧心忡忡,担心“文革”夭折,而王洪文竟连张勋是谁也不知道,问毛辫子兵是怎么回事,毛让他自己去查。

带这样的学生,实在是累。十大之前,王洪文到上海搞调查研究。一到市委康平路办公室,他就急忙派人去找朱永嘉。原来,毛泽东要他读《后汉书·刘盆子传》,他看不懂,不知毛是什么意思,所以趁回上海之机,赶快找朱永嘉给讲讲。

刘盆子是西汉末赤眉起义军推出的领袖。为了名正言顺,起义军要推一个刘姓皇室后裔为王。他们找了三个人,让他们按年龄大小依次抓阄,结果年幼的刘盆子抓到了,遂被推为皇帝。那年盆子十五岁,刚放牛回来,赤着双脚,衣衫褴褛,见大家跪拜,竟吓得要哭。

王洪文的经历还真有点像刘盆子,早年也放过牛。刘盆子当皇帝是因为姓刘,王洪文接班是因为姓“工”。让他读《刘盆子传》,朱永嘉说:“这无非是毛泽东给他敲警钟——你不要自以为了不起,你不过就是个刘盆子。”

王洪文主持毛主席追悼会

行文至此,不由得想到,1966年林彪接班时,毛泽东也让他读古书,读的是《三国志·郭嘉传》。

郭嘉是曹操的谋士,曹起兵初期的战役,擒吕布、破袁绍、征袁尚,端赖郭嘉。可惜郭嘉英年早逝,他死时曹操对群臣说:“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郭嘉号)最少。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赤壁战败,曹操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毛让林读《郭嘉传》,流露出他对林多谋善断的赞赏,和对林多病之躯的担心。短短五六年时间,毛泽东从选郭嘉到选刘盆子,心理上该有多么巨大的落差。

朱永嘉一字一句地给王洪文讲清楚了《刘盆子传》,王洪文不傻,也都听明白了。但明白归明白,江山易改禀性难移,接班后的王洪文,吃酒、打牌、看电影、打猎,一个通宵一个通宵地连轴转。毛泽东病重时,政治局委员轮流值班,王值班时,竟丢下病人,偷偷溜到中南海去打野鸭子。徐景贤说他“比刘盆子还刘盆子”。

他哪里比得上刘盆子!刘盆子很善良,也有自知之明,在哥哥刘恭的帮助下,曾几次推辞帝位,只是未获允准罢了。刘秀平掉赤眉,很同情他,“赏赐甚厚”,刘盆子因此得以善终。

王洪文的结局可就悲惨多了。“两案”判刑之人,大都保释出狱,只有他,病死秦城。

在秦城监狱,吴法宪曾对他说:“当年我们打长春的时候,你还是一个孩子(其时王在长春),一下子当了接班人,主持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工作,你应该想一想,这个台,你压得住吗?”王洪文说:“想到这些都已经晚了。”言谈之中,透出一丝“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悲凉。

来源:朔州日报-知鉴趣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