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狂风战斗机是冷战时期,由欧洲多国合作打造的空中猛兽,距今已经服役50多年,但是至今在一些国家中服役,那么这款战机是如何历经沧桑保持经久不衰的呢?
狂风战斗机是冷战时期,由欧洲多国合作打造的空中猛兽,距今已经服役50多年,但是至今在一些国家中服役,那么这款战机是如何历经沧桑保持经久不衰的呢?
狂风战斗机
1960年代末,随着欧洲国家逐渐从二战创伤中恢复,面对美苏两强的军事压力,欧洲各国意识到单打独斗难以支撑先进战机的研发成本。
1968年8月26日,英国、德国和意大利签署了谅解备忘录,正式启动了多用途战机(MRCA)项目,这是狂风的前身。
当时英国皇家空军空军需要一款能够在华约军队压境时,穿越低空突防的战机,它必须兼具速度与灵活性。这一需求直接影响了狂风的设计理念。
狂风战斗机的研发过程并非是一路顺畅的。
因为三国之间存在着各种分歧,以及技术路线方面的争斗,这几乎让项目面临夭折的境地。
在1970年的柏林会议上,英国坚决要装配罗尔斯·罗伊斯RB199发动机,不过德国代表团却全力支持欧洲联合研发的新型涡扇发动机方案,双方僵持不下,致使会议曾一度中断。
最终三国决定成立泛航宇公司,共同承担研发和生产任务,英国负责前机身、驾驶舱以及航电系统。德国负责中央机身,意大利负责尾翼组件和部分机翼系统。
狂风战斗轰炸机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其可变后掠翼设计。
此设计准许飞机,依不同飞行阶段来调整翼展——起降之时,翼展最大为13.91米时,高速飞行之际,则最大后掠为67.5度。
这使得狂风既能在低空高速飞行之际,维持良好的稳定性,达成了看似相悖的性能需求。
狂风战斗机机身长16.72米,最大起飞重量达到了27986千克,最大速度为2.2马赫。
与同期的美国F-111战斗轰炸机相比较,狂风它在体积方面更小,在重量上更轻。机动性也更为良好。
不过其航程稍微短一些。俄罗斯的苏-24攻击机,尽管有着相近似的任务定位,不过其航电系统的精准程度,比不上狂风。
苏-24攻击机
在欧洲战场上,他们需要的不是一款能够飞越大西洋的战略轰炸机,而是一款能够在华约坦克压境时,穿越复杂地形,精确打击敌方前线部队的战术利器。
狂风装备的地形跟随雷达系统是其关键技术之一。
这一系统能够在全自动模式之下,能引导飞机以极低的高度(最低可达60米),飞越起伏的地形,这个时候保持着安全的距离。
TFR系统,每秒进行8次地形扫描,它能够非常精准地、细致地计算出飞机与地面之间的距离,并且会自然而然地、下意识地调整飞行高度。
如此一来,飞行员便可以将精力专一于任务上,而无需再去人工手动控制高度了。
第一架狂风原型机于1974年8月14日,在德国曼兴首飞。
不过生产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三国分工生产的方式,在工程上造成了巨大挑战。
最初几年,来自不同国家的部件经常出现配合问题,有时差距达到几毫米,这在航空制造中是不可接受的。只得不得不返工无数次。
最终三国共生产了992架不同型号的狂风战机,包括496架IDS攻击侦察型,115架ECR电子战型以及381架ADV防空型。
1979年,首批量产的“狂风”IDS正式被移交给了西德空军。
随后英国和意大利也逐渐开始装备了这款战斗机。这款机型投入服役之后,使得欧洲空军的作战水平的得到了一次显著的增强,并且这种提升的相当可观。
1991年,海湾战争中狂风首次在实战中亮相。英国皇家空军部署了50架狂风GR.1参与到多国部队对伊拉克的空中打击行动之中。
当狂风战斗机第一次执行低空穿透任务的时候,伊拉克防空系统几乎完全无法做出有效的应对。狂风战斗机以不足100米的高度,以及85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穿越沙漠,伊军的雷达几乎很难探测到。
在为期43天的空中行动里,英国狂风执行了超过1500次战斗出击,投放了约6000吨炸弹。
不过在战争初期,狂风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有8架战机被击落,主要是在执行那种危险的低空任务之时,被伊拉克的防空火力给击中了。
这一教训促使战术进行了调整,转而向中高空投放精确制导武器。
皇家空军随后紧急为其装备了TIALD(热成像、激光制导的吊舱)系统如此一来,极大地提升了打击精度。
1999年科索沃战争,标志着德国狂风战机的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时刻,在这场战争期间,德国迎来了自二战结束之后的首次实实在在的战斗行动。
德国空军部署了14架狂风ECR电子战型号的战机,这些战机专门去对南斯拉夫的防空系统实施压制。
这也是德国军队战后身份的一个转折之点,我们并非仅仅为防御力量,而是于多国行动里肩负起维护和平之责。
意大利空军的狂风也在这场冲突当中担当起了重要的职责,执行了大约1100次战斗飞行。
2001年阿富汗战争,以及2003年伊拉克战争,进一步证明了狂风的适应性。
英国皇家空军的狂风GR.4升级型在这两场冲突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执行了从近距空中支援,到战略轰炸的多种任务。
英国国防部的一份被解密文件显示,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期间,狂风战机借助“风暴阴影”巡航导弹,对27个高价值目标展开了攻击,其命中的精准度达到了98.3%,比预期的85%要高出许多。
一位参与伊拉克战争的英国飞行员透露:“在巴格达的防空系统之下,我们必须在以秒来计的时间内,完成投弹并且进行规避。狂风那种系统的集成以及自动化的程度,是我们能够完成任务的关键所在。”
狂风IDS型能够挂载,多达9吨的武器,包括空对地导弹,AGM65"小牛"导弹、风暴阴影巡航导弹。精确制导炸弹,帕夫韦II激光制导炸弹、增强型铸造炸弹,还有反辐射导弹:AGM88"哈姆"导弹ECR型专用。还有美制的空对空导弹,AIM9L"响尾蛇"导弹自卫用途。
这种多样化的,武器挂载能力,使狂风在不同的,作战环境中,保持高度的适应性。
随着美苏两极对抗不断加剧,欧洲国家一方面不愿完全依赖美国的军事保护,另一方面又没有足够的能力单独去应对华约的军事威胁。
狂风项目,还成为欧洲军工合作的重要试验场。这一项目为后来的欧洲台风战斗机项目,奠定了合作基础,尽管充满挑战,但是证明了多国合作开发复杂武器系统的可行性。
但是狂风战机的争议从未停止。
狂风战机的研发成本超过200亿美元,从立项到服役花了近12年。
也就说,欧洲人花了两倍的钱,用了两倍的时间,造出了性能,只有美国F-111一半的飞机。
F-111战斗机
从作战表现来看,狂风的确经受住了考验。
它在多场实战当中,损失率低于原先的预期,其精准的打击能力,得到了极为充分的证明。而且在实战里,狂风的表现,超出了研发时所预想的预期,尤其体现在它于复杂电子战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方面。
狂风的双座设计被证明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因为在高压任务中,工作负荷分担至关重要。当你以超音速飞行,这个时候还要规避敌方防空系统、锁定目标并操作复杂武器系统时,单人根本无法胜任。
尽管狂风战机,已然服役近50年,不过其留下的技术遗产,依旧对现代战机设计产生着影响。
从电传飞控系统,到集成化航电架构,狂风所开创的多项技术路线,被后续的欧洲台风以及F-35等先进战机所继承与发展。
最后一批狂风战机,逐步地退役,德国空军计划于2025年前全部退役,英国已于2019年退役了最后一批,这款传奇战机即将变为历史。
狂风不只是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还预示着欧洲军事工业合作的全新开端。
从狂风起步,接着到台风,接下来迈向未来的第六代战机,欧洲也在稳稳当当朝着自己的航空工业生态体系往前走。
来源:知趣解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