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5日15:00:重庆游客张女士在乌鲁木齐大巴扎某干果店询价,店员以“3元”为单位模糊报价(未明确克/斤),并承诺“买多打折”。
一、事件始末:从“胎菊刺客”到全网声讨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时间轴还原
4月5日15:00:重庆游客张女士在乌鲁木齐大巴扎某干果店询价,店员以“3元”为单位模糊报价(未明确克/斤),并承诺“买多打折”。
4月5日15:30:张女士选购胎菊、黑枸杞等商品后,被告知总价9800元,商家声称“按克计价”(胎菊3元/克=1500元/斤,超市场价37倍)。
4月5日16:10:市场调解员到场,引用《网络购物退货规则》拒绝调解,强调“实体店无理由不退”。 - 4月7日18:00:张女士抖音曝光事件,#新疆干果刺客 话题72小时播放量破4.2亿次,引发文旅部介入。
4月8日11:00:涉事商家迫于压力退款,大巴扎启动“价格标识专项整治”。
二、数据深挖:一场精心设计的消费陷阱
1. 价格迷雾背后的暴利链
单位换算游戏:商家利用“克”替代“斤”计价,使单价看似低廉(如黑枸杞5元/克=2500元/斤,而批发市场均价220元/公斤)。
折扣欺诈术:所谓“5折优惠”实为抬价后打折,胎菊实际售价仍超正常价18倍。
支付心理操控:先打包后报价,利用消费者“面子压力”促成交易,移动支付即时性加剧被动性。
2. 调解机制失效的深层症结
涉事调解员未核查明码标价合规性(《价格法》第13条要求显著标明计价单位),反而强调“自愿交易”。
对比杭州、成都等旅游城市,83%的消费纠纷调解员会现场查验标价牌,而新疆此项数据仅47%。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三、舆情风暴:9800元刺穿了什么?
1. 地域特产品牌信任崩塌
事件曝光后,美团平台新疆特产周订单量暴跌52%,其中胎菊类商品退货率高达89%。
淘宝“新疆好物”直播间遭刷屏质问:“是不是按克卖?”
2. 移动支付时代的监管时差
技术监管滞后:
现行系统无法实时比对线上标价与线下结算价,给“阴阳价格”留下操作空间。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四、行业反思:旅游市场如何终结“刺客经济”?
1. 技术破局:给价格加上“防诈锁”
智能标签系统:乌鲁木齐试点推广电子价签,强制显示“单位换算对比”(如3元/克=1500元/斤,并标注市场参考价)。
税银联动机制:将聚合支付数据接入税务系统,自动预警异常交易(如单笔超5000元特产消费)。
2. 调解机制改革:从“和稀泥”到“快刀斩”
借鉴三亚经验,设立旅游消费仲裁庭,授权现场冻结争议款项、10分钟内调取监控取证。
对调解员实施“红黄牌”考核:未核查标价合规性直接扣分,累计三次黄牌取消调解资格。
3. 信用惩戒:让失信商家“社会性死亡”
涉事店铺营业执照二维码扫码显示“历史投诉记录”,美团/大众点评强制标注“价格争议商户”标签。
建立“黑名单”跨省联动:被新疆处罚的商家,禁止在云南、西藏等旅游大省重新注册。
五、当事人发声后的蝴蝶效应
1. 正向推动
新疆文旅厅4月8日紧急出台《旅游消费服务十二项规范》,要求所有特产店设置“价格计算器”自助终端。
乌鲁木齐大巴扎启动“透明消费示范区”建设,试点AI监控自动识别未明码标价行为。
2. 争议犹存
部分商家抱怨“被一刀切”:合规店铺因客流锐减日损失超3000元。
网友质疑:“整改总在曝光后,日常监管去哪儿了?”
结语
这场9800元的纠纷,犹如一柄刺向旅游市场痼疾的手术刀——它剖开了价格迷雾下的暴利贪婪,也暴露了移动支付时代的监管软肋。
当“新疆干果”从地理标志变成网络热梗,或许我们更需思考:如何在数字经济浪潮中,重建那份“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质朴信任?
来源:履端开物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