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战火中,有一支朗朗读书的“中文组”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11 08:52 1

摘要:这里是由一群苏丹中文教师自发创办的中文培训与语言中心,名为“中文组”。“受战争影响,该中心是苏丹目前唯一还在线下运营的中文教学机构。”“中文组”负责人穆瓦法克·阿提夫告诉记者。对此,他不知该感到骄傲还是难过。

新华社记者 张猛 法耶兹·扎基

苏丹北部尼罗州阿特巴拉市中心一个老旧居民区内,十余棵大树掩映下,一幢不起眼的平房内不时传出朗朗中文读书声。房屋墙皮斑驳,砖块裸露,不设任何标识。

这里是由一群苏丹中文教师自发创办的中文培训与语言中心,名为“中文组”。“受战争影响,该中心是苏丹目前唯一还在线下运营的中文教学机构。”“中文组”负责人穆瓦法克·阿提夫告诉记者。对此,他不知该感到骄傲还是难过。

2023年4月,苏丹突燃战火,持续近两年的武装冲突导致全国约2.97万人丧生,超过1285万人流离失所,近1700万名儿童失学,90%的学校处于关闭状态。

只是,弥漫的硝烟没有阻挡这群苏丹人学习中文的热情。

阿提夫说,为了让苏丹社会了解中国文化,帮助那些热爱中文的人,“中文组”成员自掏腰包、多方筹措,好不容易凑齐启动资金,又托朋友不远万里从中国背回部分教材。据他介绍,“中文组”现已招收140余名学生,其中约六成是来自苏丹战乱地区的避难者。针对学生的实际困难,中心大幅降低了学费。

22岁的避难者鲁阿·哈立德与家人辗转三次,一年前才落脚阿特巴拉。在2025年初“中文组”举办的“春晚”上,她领唱的合唱《朋友》让记者眼前一亮。“我是一名中文歌迷,从小就喜欢中文歌曲,现在能唱十多首。”鲁阿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2019年,鲁阿如愿进入喀土穆大学中文系,梦想成为一名中文新闻播音员。可突如其来的战火让鲁阿的世界陷入了黑暗,她不得不踏上颠沛流离之路。

然而,离乡逃亡并未浇灭鲁阿对中文的热爱。尽管只能随身携带少量行李,她却从没舍得丢弃中文课本。回想在中文系的欢快时光,听中文歌曲,成了她的心灵慰藉。

3个月前,鲁阿加入“中文组”,中文学习有了不小进步。鲁阿说,这里带给她希望,“仿佛在沙漠中走了很久,突然找到一股清泉”。

“中文组”二年级学生阿米尔·哈利法·萨利赫也来自首都地区。他非常看好中文专业的就业前景。萨利赫认为,随着中国科技、经济发展的不断进步,中文将成为“未来的通用语言”。

29岁的萨利赫选择学习中文,主要是受中文系出身的母亲的熏陶。萨利赫喜欢中国电影,想投身商业和旅游业。他说,苏丹和中国关系密切,一旦冲突结束,期待中国企业前来投资兴业、参与战后重建。

萨利赫原本家境殷实,但“战争让我们失去了一切,流落他乡,一贫如洗”。

为支付房租、学费和日常开销,萨利赫经常忙得不可开交:上午在离家2公里的工厂调制配送香水;午后急匆匆赶往学校,有时还会迟到;刚一下课,又要转战市场卖香水,直至接近宵禁时间。

萨利赫说,中文很难学,自己一开始甚至“张不开嘴”,只有坚持多练习。他常随身带着课堂笔记,工作间隙便拿出来念,“四是四,十是十”“声调错了,买和卖就会搞混”……

在距离“中文组”约320公里的恩图曼市,20岁的阿拉·卡伊斯靠着微弱的4G信号远程上中文课。视频那头,“中文组”老师的身影在手机屏幕中时动时静,“风雨……同舟……意思——”突然的断线经常让阿拉心急如焚,有时她不得不联系同学帮忙录下网课。

持续动荡下,停电停网让阿拉感到无助。她告诉记者,漆黑的夜里,她只能借着烛光或手电筒学习中文。阿拉说,艰难的日子里,她总会翻看日记本上用中文写下的几句话:“蜡烛会融化,但希望不会”“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阿拉盼望苏丹内战早日结束,自己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她说,“我有一个梦想:去中国留学,毕业后成为一名翻译,做沟通交流的使者。”

今年2月,“中文组”在苏丹东部城市苏丹港开设了分中心。“中文不仅美,更让不少苏丹人从中看到无限希望。我们不但要坚持下去,还会越办越好。”谈及未来,阿提夫眼神坚定。

来源:中工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