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 SU7 事故敲警钟:“智能驾驶”并非“致命驾驶”,敬畏生命!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05 00:33 1

摘要:曾几何时,驾着2014年购买的新车,在高速上享受“定速巡航”的快感时,内心是特别的高兴,脚终于可以不用踩油门了,但手还是紧握方向盘,生怕路上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

曾几何时,驾着2014年购买的新车,在高速上享受“定速巡航”的快感时,内心是特别的高兴,脚终于可以不用踩油门了,但手还是紧握方向盘,生怕路上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

没想到将近10年的时间,汽车界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智能驾驶”已应运而生,人们都可以手不用握方向盘了,汽车都可以依靠自己驾驶前进、倒车了,科技真真实实的改变了人们的驾驶模式。

这几天从自媒体上看了许多车主依靠智能驾驶的视频,甚至一家三口全部在车上睡觉,车自己在高速公路上呼呼行驶,这种把生命当儿戏,太相信“智能驾驶”的行为,想想都可怕!

这不,小米su7高速碰撞爆燃事故,以牺牲三个年轻女孩的教训,终于把人们从理想状态拉回到了现实,任何时候生命都必须掌握在自己的手上。面对人性的贪婪、欲望,再好的汽车科技在生命面前都是任重道远,人们在相信技术的同时,必须敬畏生命,否则悔之晚矣!

近日,一起小米SU7的高速碰撞爆燃事故引发轩然大波,事故导致车内3人全部不幸遇难。据了解,事发时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而这一事件也将智能驾驶的安全问题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更让人看到了车主对智驾理解的偏差以及背后隐藏的人性问题。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智能驾驶无疑已成为各大车企竞争的关键赛道。雷军作为小米的掌舵人,在智能驾驶领域投入巨大,并多次公开强调小米汽车的智能驾驶能力处于“国内第一梯队” ,还通过直播展示小米端到端的智驾技术,演示中尽量做到全程不用人工干预、零接管,这无疑给消费者传递了一个强烈信号:小米智驾很强大。但或许雷军低估了一点,当他在大力宣传智驾技术时,部分消费者会过度解读,甚至将“智驾”直接等同于“无人驾驶”。

从消费者角度来看,年轻群体尤其是新手司机,他们对新鲜事物接受度高,更容易被车企宣传的智驾功能所吸引。他们在购车后,倾向于更加信任智驾,觉得智驾比自己开车更安全、更便捷。这种信任的背后,其实是人性中的贪婪在作祟,人们总是希望能够享受更轻松、更便捷的出行方式,于是就有人大胆地把“智驾”当成“无人驾驶”来使用,在驾驶过程中双手脱离方向盘,甚至呼呼大睡,完全忽视了潜在的风险。

再看车企这边,包括小米在内,在营销时总是极力渲染智驾的强大功能。比如宣传“脱手驾驶”“AI代驾”等概念,虽然在用户手册中也会标注“智能驾驶功能为辅助驾驶系统,驾驶员需始终保持对车辆的控制”“系统无法替代人类判断,事故责任由驾驶员承担”等提醒,但这些提醒往往被消费者忽视。车企在宣传时营造出的智驾可以解放双手的错觉,与实际使用中的风险形成了鲜明的矛盾。

从行业层面来看,目前市场上大部分新能源汽车的自动驾驶技术最高仅为L2级,L2级本质还是人开车,辅助永远只是辅助。但部分车企采用“L2+”“L2.9”等不符合标准的等级宣传,导致消费者误以为能实现自动驾驶,行业陷入“技术越先进,责任越模糊”的困境。在这种环境下,消费者对智驾能力边界缺少真正的认识,盲目使用智驾功能,悲剧也就更容易发生。

此次小米SU7事故并非个例,此前也有不少因过度依赖自动辅助驾驶而发生的事故。这警示我们,在智能驾驶技术尚未完全成熟的当下,驾驶员必须牢记自己是驾驶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不能盲目信任智驾;车企也应该实事求是地宣传,加强对消费者的安全教育,而不是一味地用夸张的营销话术吸引眼球。

雷军和小米或许需要重新审视智驾的宣传与推广策略,而整个社会也需要对智能驾驶有更理性的认知,不能让人性的贪婪,让“智驾”变成“致命驾驶” 。只有这样,才能让智能驾驶技术在安全的轨道上不断发展,真正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便利 。

这场以生命为代价的警示,揭示智能驾驶发展已进入深水区,当技术进步的速度超越社会认知的进化节奏,当营销话术的张力突破安全伦理的边界,行业需要建立新的价值坐标系——不是比谁能更快地突破技术极限,而是看谁能更稳地守护生命红线。唯有将人文关怀植入技术基因,方能让智能驾驶真正成为通向未来的安全之桥。

来源:云岚读书笑谈人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