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杭州宣布将于5月1日起全面停止电报业务,此后北京将成为全国唯一保留该服务的城市。消息一出,北京电报营业厅的业务量激增,不少人特意前来,只为给杭州的亲朋好友发送一封电报。这个曾经承载紧急信息的“加急件”,如今却因“慢”成为人们追寻仪式感的怀旧载体。这一变迁
近日,杭州宣布将于5月1日起全面停止电报业务,此后北京将成为全国唯一保留该服务的城市。消息一出,北京电报营业厅的业务量激增,不少人特意前来,只为给杭州的亲朋好友发送一封电报。这个曾经承载紧急信息的“加急件”,如今却因“慢”成为人们追寻仪式感的怀旧载体。这一变迁,不仅是技术迭代的必然过程,更折射出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独特生命力。
作为曾经“最快的通信方式”,电报的辉煌已成历史。在电话、互联网尚未普及的年代,电报扮演了信息传递的关键角色,实现了即时远程信息传递,改变了人类的通信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世界的距离。彼时,从紧急通知到家常问候,电报承载了无数人的悲欢离合,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今,在即时通信时代,信息传播以毫秒计,电报的物理流转显得太过缓慢。但也正是这种“慢”,让它具备了别样的文化价值。年轻人排队在营业厅手写电文,为的是体验“字斟句酌”的郑重;有人将结婚誓言以电文形式封存,看重的是纸质载体带来的情感分量。这种对“慢通信”的青睐,本质上是快节奏社会里人们对情感仪式感的主动追寻。
更深层次看,市民争相“打卡”北京电报窗口的背后,是大众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就像一些传统技艺和习俗,即便在现代生活中实用性有所降低,却依然被传承、被纪念。电报也一样,它的存续,是对一段历史的铭记,提醒着我们时代如何变迁,通讯如何发展。
杭州停办电报业务,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却不是电报文化的终点。当它逐渐退出日常生活舞台,却在文化层面焕发出新光彩,其所承载的技术精神、文化符号与社会价值早已深深融入通信发展基因。北京保留的电报窗口,也将成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它提醒我们科技发展的轨迹,也连接着人们的情感记忆。
在5G时代,技术进步从未停歇,但我们对技术的追求以及对文化的敬畏却从未改变。那些承载着情感温度的文化符号,是值得珍视的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
2025年4月11日《中国文化报》
第2版刊发特别报道
《电报的文化记忆不断线》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