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将「脑腐」(brain rot)评选为年度词汇。它指的是长时间接触低质量碎片化的网络内容之后,「一个人精神和智识状态的衰退」。几周前,我们发布了征集,想听听大家在生活中的「脑腐时刻」。
2024年,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将「脑腐」(brain rot)评选为年度词汇。它指的是长时间接触低质量碎片化的网络内容之后,「一个人精神和智识状态的衰退」。几周前,我们发布了征集,想听听大家在生活中的「脑腐时刻」。
我们收到了超过1000份回复。很多人提到,「手机不离手」已经是自己新的生活日常。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专注力、思考力大为降低。最多的人提到的是,自己已经很难好好地读完一本书、看完一部电影了。还有一些朋友讲述,在长时间地使用手机之后,当自己需要思考、需要表达、需要计算和判断的时刻,却发现自己的这些能力好像已经丧失了——来自广州的@旭文一语中的:沉浸在短视频和碎片化信息中,总感觉自己被一些价值观所裹挟,被灌输了别人的观点、被降智,他说,那种感觉就像是大脑「被塞上了奶嘴」。
但讲述这些,并不是为了抱怨手机如何毁掉了我们的生活,而是因为「觉察」到我们正在经历的「脑腐」,恰恰就是对抗它的第一步。也有很多朋友给出了许多具体的、可执行的建议。重新与具体的人建立具体的链接,用小的兴趣爱好重新培养自己进入心流的能力,甚至,仅仅只是在玩手机玩得停不下来的时候,有意识地舔舔自己的上颚……
我们都知道,我们几乎不可能再回到没有手机的生活了。它是我们新的「亲密关系」,需要我们郑重对待、好好处理。对抗「脑腐」,与技术争夺对自我的控制权,将是今后所有人共同的课题——
「手机已经长成我身体的一部分了」
「脑腐」的背后,是超长的手机屏幕使用时间,有的时候,真的感觉不是我在玩手机,而是手机在玩我。
小川@呼伦贝尔 24岁
周末的时候,自己一个人不知不觉玩了一天手机。明明脑海里想着要去做一件事,但是短视频刷着刷着,就去某宝逛上了衣服,一会儿又跳到某书去看种草和避雷帖子……就这样来来回回在十几个软件中游走,被碎片化的信息绑架。突然回过神来的时候,我已经想不起来自己到底要去做什么事,但后台已经打开了十几个软件。
艾黎的成长信箱@上海 26岁
吃饭、洗碗、刷牙、洗澡……任何时刻都会习惯性地打开一个视频,好像连这短时间的「无聊」都难以忍受。
小䔤菜@上海 20岁
感觉手机已经长成我身体的一部分了,随时随地「机不离手」。曾经的我能够保持专注学习若干个小时,且思绪保持在一件事情上;现在我甚至难以专注下来做一篇阅读,内心浮躁,思绪漂浮,总觉得手机在吸引我。手机一声震动,就会把我好不容易建构起来的「冷静罩」撕裂,注意力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瓦解的。
一颗苹果@杭州 25岁
就在这周末,我本意是对抗「脑腐」想要学习,却发现自己的注意力已经无法集中了。我不断地摸手机、站起来收拾东西、喝水、扫地、剪指甲,最后学习任务也没有完成。周一的时候我怀疑自己是不是ADHD,从网上找到了自测量表,结果发现自己并不是ADHD,就是单纯的注意力缺失了。
阿豪@青岛 30岁
大概4年前,我躺在床上刷短视频,我清楚地记得拿起手机那一刻是上午10点,结果一抬头居然已经下午5点了。那段时间里,我觉得短视频里的段子都好有趣,后来我的女朋友也是我现在的老婆问我,「这真的有意思吗?」我想想,确实没那么有意思,只是我当时好像成瘾了,整个人被绑架了。之后我就把APP卸载了,到现在为止,再也没看过。
黄辣丁@成都 17岁
虽然我大多数时候不刷视频,但一旦刷起来就会报复性地刷,毫无节制。有一个即时刺激上瘾的本能脑被从人格中分离出来,打乱你的作息、节奏,带来悔恨、焦虑。对生活的掌控感大大降低。
滋宝@大连 33岁
睁眼就是看手机,除了工作忙的时候、睡觉和洗澡,其他时间无时无刻不在看手机:玩小程序游戏、看剧、看综艺、刷小红书。我觉得我的记忆力已经衰退到影响工作了。前天的事完全想不起来,昨天的事只能隐约记起来。前一天晚上还记得第二天要早点到公司,第二天早上完全失忆一点都没想起来,工作也是频繁出低级错误。甚至我天天看剧,剧情也是看完立刻就忘,记不住演员名和剧名。
姜生@北京 21岁
每天早上起床的时候,我最先打开的是小红书,而日常生活中的每个间隙,分明我有许多手机上的选择可以做,甚至必须去做,但是我还是选择点开小红书。即使我没有任何想要了解的事情,即使我刷到的都是大差不差的帖子,我也机械地、难以回转地将时间消磨于此。我感觉似乎我的「神经元」们总是在一种被圈禁的范围里活动,按照一些不断重复的无聊的意义虚无的链路活动。像是学生时代那种纯粹的数学计算、纯粹的物理分析那样的思维实践流程在我的日常生活里丧失了,变成了脑区里的雾海。
图源纪录片《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
那些「脑腐」时刻
失去耐心、失去词汇量、失去判断力,无法阅读、无法深度思考、无法准确表达……某一刻,当我们从社交媒体的信息流和短视频中抬起头时,我们发现自己的脑子真的在一点点变笨。
小高@山西 20岁
我的「脑腐」时刻就是现在,我在自习室里学习考研课程,老师在讲「马赫带」的概念,我反反复复默读了那段话好几遍,但这些概念就从我光滑的大脑皮层上溜过去了。
葭月十九夜@成都 21岁
去年在学校看见社团招新,数学爱好者社团有一个游戏叫「二十四点」。我当时信心满满,结果半天都没有做出来。我当时有一种从脚底直冲大脑的震撼,我曾经也是高中被人夸赞聪明的理科生,初中还学过两年奥数。高考数学也考了130+。后来真的有点太过沉迷手机,不是期末周的时候,一天能用十几个小时。那一天,我发现我真的变笨了很多。
靖婷@呼和浩特 24岁
上了高中之后,我发现自己没有办法看完一本「大部头」。我还是按照小时候的习惯,每年列书单,每年买十几本书,但实际上,高中3年我只读完了3本。上大学后,4年都没有再买书。说实话,我发现书柜上有这么多我不知道讲述了什么或者结局是什么的书时,内心非常崩溃。曾几何时,图书编辑是我梦想中的工作,但是现在,我明白自己已经读不完一本书了。
毛拉@陕西 23岁
我觉得我失去了沉浸享受的能力。以前看一本书爱不释手,追剧也很代入;如今相比于郑重地翻开一本书,更倾向于在碎片的时间刷刷手机、放空大脑。如果播放一部电影,除了惊险刺激、家庭狗血能略微调动起一点继续观影的欲望之外,对那些用镜头语言讲述的开头似乎都已经失去了耐心。
元气小甜豆@杭州 32岁
我现在总是会不自然地用一些网络热词,「看得我小脑萎缩了」,什么东西「水灵灵地出现了」,买杯咖啡就自嘲「奉献式牛马」,感觉我的表达都变得扁平了。
樱桃酱@北京 20岁
我想表达作品质量高就只能想出「神迹」「仙品」,遇事第一反应「我服了」「笑死」。原来万字小作文写得洋洋洒洒,现在想写点随笔,半天憋不出来十几行字,最后又遗憾地把笔放下去刷视频了。
潇雨@上海 24岁
因为本科时读了新媒体专业,美其名曰专业需要,每天保持高强度冲浪,刷4-5个小时小红书,沉浸在网络热梗中,几乎不再阅读书籍。结果我写毕设的时候,只能写出碎片化的语言,然后交给AI帮我整合。有了AI之后,我几乎都靠AI来帮我写作,以至于我现在再提笔写东西,都有点不知所措。
鸽子小姐@深圳 18岁
以前我经历什么事,脑子里都会自动开始造句,会浮现很多词汇来表达当时的感受,有想要随时动笔写下一些文字的欲望。现在,面对一个文学分析课布置的几百字小作品都抓耳挠腮半天,像挤牙膏一样几个字都挤不出,最后无奈复制粘贴了自己一年前的作品交了上去。突然会感觉很崩溃,因为发现自己再也没有耐心去细细地构思、打磨自己写下的一字一句,也似乎再也没有能力写下那么有灵气的文字了。更要命的是,我丧失了表达的欲望。当一件完整的事情从我肚子涌到喉咙,却变成七零八落的碎片、不知该从何说起后,表达的欲望立刻就被语塞的无力感给扼杀了。
陈十一@北京 30岁
我现在只想做选择题,而不是解问答题,只想不经过分析和思考,快速定位和给出答案。我对信息越来越没耐心,以前刷到户外美景系列是一定要看完甚至多看几遍的,现在感觉不管刷到什么都只想快点划走,或者倍速播放。可我忘了,这些景色本来就是来让我slow down的。
游兮兮@成都 35岁
前段时间我想写论文,可是写的时候发现自己很多英语专业词汇都不能很准确地表达,写论文的时候居然忘了如何交叉引用参考文献,甚至因为这些原因想放弃。也许不是我的学习能力在丧失,而是对身边的所有事一点耐心都没有。
QQ@纽约 30岁
经常忘记自己刚刚做过什么、要做什么。比如上班打开一个文件夹,但忘记自己要找什么文件,又把文件夹关上了。
康@北京 19岁
在现实当中社交的能力在退化。因为网络表达的简易化,我用各种表情包来直抒胸臆地传达我的情感。然而在现实社交中,我也不可能随时拿个表情包来抛出一个诙谐幽默的梗。
黑树@深圳 27岁
我的意识如浆糊般凝滞,本能地拒绝任何深度思考。哪怕是最微小的阻力,我就感到眩晕,急需打开视频、游戏寻求多巴胺奖励。任何强迫性的自律都会适得其反,只想放纵,直到我彻底感到恶心厌烦无聊到想吐。
图源剧集《欢乐颂》 图源剧集《欢乐颂》
如何健康地使用手机?
即使无法放下手机……至少这些使用习惯,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处理与手机之间的关系——学会更健康地使用手机,也是对抗「脑腐」的第一步。
木子敉@上海 17岁
作为从小生活在互联网中的05后,我们在没有意识到的时候就已经深受互联网影响,变成了低精力、抑郁、焦虑、巨婴的一代。陷入无意义感与无聊状态的时候,我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但也不知道自己除了「不作为」还能干什么。
但最近几年,我对手机的使用越来越趋于工具理性。我使用手机写日记、听播客、看新闻、阅读、学英语,其实使用手机的时间并未减少太多,但是对于手机的娱乐化使用越来越少。比如我会边做减脂餐边听文化类播客,学习一点碎片化知识;使用AI来帮我制定专业的锻炼计划和饮食计划。这三年里我从一个沉迷网络的孩子变成了有阅读习惯、完成了半程马拉松的人,达成了很多个人小小的胜利。事实上我觉得,在现在的时代,将手机融入我们的生活而不被它所控制是我们面对「脑腐」的正确做法。
橙龙@北京 24岁
多看关注,少看推荐,能调个性化算法就尽量调。比如一些平台可以调节不同模块的推荐程度,我就把学习、兴趣爱好相关的调高,同时把综艺娱乐类去掉。平时看到低质量的内容,我就会点「不喜欢」。这减少了我很多的停留时间。
阿葭@贵州 29岁
卸载了所有娱乐APP,仅剩阅读软件,利用所有碎片时间进行阅读。上一周手机阅读时间超过30小时,算是用一种上瘾抵消另一种上瘾吧。但比起碎片化信息上瘾,阅读上瘾没有任何不适感,还提升了我思维的连贯性和持久的注意力。
UAN@大连 29岁
给某些APP设置了时间限制,15分钟就会提醒。多数时候我会点开再看15分钟……但是比不限制强太多了。很多时候我感觉才过5分钟它就已经提醒我了,意识到时间流逝真的能减少无意识的刷手机。
Eita@上海 21岁
这一段时间的备考,我关掉了朋友圈、抖音,在学习过程中锁定应用软件。同时使用了时间和计划软件,让我在所有应用软件上的时间可以可视化。到现在我每天可以远离手机学习五六个小时,我觉得对我来说还挺有成效的。
蒋@漯河 23岁
曾经使用各种APP尝试限制手机使用时长,但是因为用电脑学习,仍不可避免地摄入大量信息,收效甚微。我会下意识地接受看到的观点,然后从评论区找到和自己想法相似的评论、点赞,信息的流入过程就结束了。懒得动脑思考、懒得组织语言、懒得去寻找更多的信息去判断言语的真伪。看到下一个帖子或视频的时候,对前一个视频的内容已经毫无印象了。没有内容的加工,信息在脑子里只是经过了光滑的跑道,然后就离开了。
后来我尝试每看一个帖子或视频的时候,无论长短,要留下自己的评论,组织语言自己表达从视频中得到的信息或者灵感。特别有感触的我会记录到自己的笔记本上。等到回顾一天的时候,复盘,扩展想法思考,还算有效果。
Nova@成都 26岁
最近卸载了手机里的视频软件,只留下了必要的微信、支付宝和网易云,为的就是自己在通勤时间能多看点公众号文章而不是视频。尽管有无数个想把视频软件下载回来的时刻,但还是坚持住了。也能感觉我脑子里关于写作的部分慢慢活跃起来了。
烂泥@宁波 45岁
一个人的晚饭时光,我端着一碗自制的番茄鸡蛋荞麦面坐在桌边,顺手打开综艺节目时,清晰地感受到了自己正在经历「脑腐」。事物的本源味道变得模糊不清,原本十几分钟的就餐时间被无限期地拉长,不管多早准备晚饭都会在两个小时后的打球局中迟到。
我的手机屏幕使用时间统计数据显示,我一天里平均打开手机近60次,每22分钟就要打开手机一次,每天沉浸式使用手机多达8小时。我总是无法看完一篇长文报道,文章看到一半不到就开始翻评论,打开一本新书看不了几页就又打开手机……由于眼睛对着屏幕时间过长,我的干眼症、腱鞘炎也时不时发作,最要命的是,由于睡前刷手机占用了大量本该睡觉的时间,我的睡眠时间肉眼可见地急剧减少。
我告诉自己,必须改变自己的手机依赖症了,不然我会从大脑开始退化为一个电子产品时代的巨婴。使用APP的定时锁机功能,每天晚上10:30到早上6:30,我的手机会「叮」的一声变成一个吉祥物。相信我,再也没有放不下的手机和躺不下的床。你也可以选定白名单,在锁机时间里法外开恩地打开,不过,微信和B站绝对不要放进!
但光有定时锁机显然还不够,因为手机现在已经是我们重要的工作工具,我除了在晚间和午间休息等时间可以彻底锁机,其他时间还是必须得用手机。怎样在被迫开放手机的时刻,让手机真正只被用于工作呢?我想了很久,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发现了系统自带的「健康使用手机」。现在,我的手机开机密码掌握在我自己的手里,而我的「健康使用手机密码」掌握在家人手里。让家人给我开通的某些应用和服务限额只有每天半小时,半小时用完,这些限额APP就会自动灰化锁死,只有在下班后回到家,才能短暂地开通某APP15分钟的使用权限。
自从用上这些方法,我发现,枕边那本放了很久的书很快读完了,每日例行打卡表的勾勾一直都是满格,我不再总是低头走路,重又闻见了久违的花香,听见了马路嘈杂,看见了天边晚霞。啊,时间终于把它自己归还给了我。
图源剧集《欢迎回来,旅人》
对抗「脑腐」,我们还能做什么?
能从「脑腐」中拯救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这确实并不容易。大家想了很多具体的、可执行的好办法,让我们从最小的事情开始做起。
呱@北京 28岁
自从新一代社交媒体不再强调「关注」和时间线,我就经常会下意识地陷入无限制的刷新中。最严重的时候,我会觉得有两个我,一个是浮在半空的理性的精神,它审视和厌恶,并且疯狂想提醒「不要再玩了」;另一个是无法停手的身体,它接收不到指令,也停不下来。
我看到过一种说法,大概是说在这种情况下,其实是大脑进入了「自动驾驶」模式,人任由潜意识去支配自己。如果想要打断这种「自动驾驶」,需要一脚更加果断的刹车。一个最近对我非常奏效的办法是舔上颚:在发现自己脑子开始不受控制、进入自动驾驶时,就用舌头舔自己的上颚,数上面有几道褶皱。刚听到这个建议,我还表示不信,但在我第一次数到第四道的时候,就能感觉到我的精神重新回到了身体里。我清醒了过来,也及时退出了无休止的刷新。
我想,舔上颚能及时「打断」的原因,一是这比「不要再玩了」明确得多,二是这个动作过于简单、立马能做,甚至不用移动身体,这样执行起来的压力就小得多。以这个思路为出发,应该可以供大家做出一点对「脑腐」的抵抗。
Minty@宁波 32岁
感觉需要找几个方法,系统化地重建对线下生活的掌控:去散步,公园、村里、森林里……尤其是需要撑伞的下雨天,走在街上脑神经非常放松。
从书架上抽出落灰的英文词典,随手翻半个小时,看着这些早就不太熟悉的字母,随便地划划写写。翻一些古典英文剧来看,认真听他们对话里的单词,能坚持半个小时就算胜利。
多阅读纸质书,手指接触纸张带来的摩挲感和油墨成年累月散发的独特味道,确实是电子屏不能带给我的,阅读纸质书是眼睛嗅觉触觉的多重感知活动,而电子屏只有眼睛在工作,听书就只有耳朵在活动,这可能与阅读时大脑皮层的神经搭建关系不同。还有最重要的是输出,消化吸收之后一定要输出点啥,不然大脑里会有一种「拥堵感」。
A@河南 19岁
看大自然纪录片,感受慢节奏的叙述方式,或者去公园晒太阳,闭上眼睛,感受时间从眼皮上走过。
随机漫步的观鸟人@河北 18岁
城市漫游,这是个很好用的办法!任择一条街道,一路走下来,走个三五公里,折返,晒太阳,观鸟,溜达一次搞定!
霜霜@深圳 31岁
为了颈椎开始打羽毛球,认识了新朋友也有锻炼到身体。多离开家、多去户外,空间大了可做的事情就变多了。总的来说就是要转移注意力,把时间多花在手机外的世界,用真实生活刺激逐渐麻木的脑袋。战斗是长久的。
泡泡龙@上海 23岁
我报了舞蹈课,发现随着对身体的掌控力变强,你会产生一种自律的感觉。跳舞学动作本身也是注意力集中的方式,它让你感觉对身体的支配性更强。每次跳完一节课成就感满满,自然就会更加督促自己夺回自己的支配权,不被手机带着跑!
米老太@芜湖 26岁
尝试培养一些需要专注的爱好,比如拼图、泥塑等。很难说这种方式对抗「脑腐」一定会有成效,但确实在做这些事的时候,心里的杂念会少很多。
莉莉@湘西 35岁
吃坚果,比如核桃仁、火麻仁等,挽救我的记忆力。但我感觉更重要的还是因为改变了阅读习惯,从刷短视频直播改成阅读文字类电子刊物。感觉现在比以前能更加客观理智地分析事件。
小米@上海 24岁
留学的半年,有一个月因为求职的问题受到了比较严重的打击,自信心受挫,我开始想要封闭自己。首先从物理上关闭了房门,其次精神上拒绝和朋友沟通、交流。我躺在床上刷小红书的各种食品,哪怕我不看,我的房间也一定要有背景音,甚至连睡觉的时候也要播放视频。每隔一段时间我就要打开微博,看看文娱榜的热搜,打开微信朋友圈,看看朋友的动态。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我接收了太多不重要的信息。令我最反感的是各种娱乐明星的信息,他们今天吃了什么?穿了什么衣服?拍了什么戏?我问自己:我为什么要知道这些?这些东西侵入了我的大脑,并且没有经过我的同意。
在留学生活的最后一个月,我联系上了一个农场,以工换宿了10天。在去之前,我卸载了所有的流媒体软件,并且规定自己每天都要写日记。现在我一整天几乎都打开免打扰模式,除去必要的信息检索不会打开小红书一类的软件。通过和自己高密度、高质量的对话,我了解自己的渴望远超过对娱乐八卦的关心,我更擅长、更喜欢探究自己了。
小川@呼伦贝尔 24岁
还是要回归生活,跟具体的人去做具体的事,把感受和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尤其是在周末,和朋友一起去吃饭逛街聊八卦,一整天都不看手机,能够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自己独处的时间里,让自己动起来,忙起来,洗漱上厕所的时候不带手机,给自己一些独立思考的空间,把感受放到自己刷的牙上,放在排便是否通畅上。
小安 @昆明 20岁
用自己的肢体去感受我身边的事物,想象它们和自己的联系,再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比如体会风穿过手指的缝隙,我会想象成一只无形的手和我十指相扣,这只手或许属于云朵,又或者属于想和我交朋友的天使;又比如,夕阳西下,天空被染成渐变的酒红色,我开始想象这会不会是一杯上帝调好的杨梅气泡酒,或许他会使用杨梅、伏特加、汤力水,味道一定很香甜清爽……开始这样之后,我发现自己在一点点重拾过去对世界的感知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还不错。
走路散步的人@上海 27岁
「脑腐」伴随着一个可怕的现象:我的大脑活跃又麻木、思绪很浮躁、心情低落。我意识到自己的思绪在飞速旋转,但这样的过度思考并没有给我带来什么好处。我可能在疯狂地搜索着某一种可以实现成功的方法论,也可能是通过看别人温馨的家常来解压,有时候也会在淘宝上疯狂购物来缓解焦虑。运动减肥、理财升职、搞副业、旅游攻略等等内容,都被我扔进了收藏夹,也许在我的内心,这都是我想要提升自己、改善生活的方法论。但我却从未付诸行动,因为任何实践都需要耐心、专注力、持之以恒地归纳总结并加以改进迭代的能力,而这些能力都在「脑腐」的过程中退化了。每当我内心想要改变自己,又会对自己的浮躁、拖延而失望,进而使得自己心情低落无助。
戒除手机这件事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当我意识到自己过度使用手机,且已经有了「脑腐」现象时,这就已经是一个好的开始了。我一开始不会强迫自己做太难的事。我会在日常做事时,刻意训练自己「专心做一件事」的能力。比如,洗漱就专心洗漱,吃饭就刻意让自己把手机放下来,慢慢吃饭。我发现自己吃饭的速度快了很多,也会比之前一边玩手机一边吃饭时吃得更少。冥想可以很好地提高我的专注力,因为冥想的方法论就是「只观呼吸,当你发现走神了,就又把思绪拉回到呼吸上」。
当我自己又开始胡思乱想时,我会拿一张纸出来,不管脑子里有什么声音,也不管是否有逻辑,我全都写在纸上。后面发现,写来写去,无非就那几件事:生存和自立的焦虑、身材外貌焦虑、想要做的事情、自己渴望的生活……我渐渐意识到,其实并非是手机真的那么好玩,而是我内心有太多的不满。我不满自己的现状,又迫切地想要改变,急功近利的心态让我疯狂地在社媒上寻找着另一种人生的可能性。通过手机里那些碎片化的娱乐提供即时快感,不断地刺激大脑,我回避了自己真正应该去面对的生活、成长的课题。
图源电影《日日是好日》
来源:是个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