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分析中情局“冷饭热炒”的这一行为,需要结合美国联邦大裁员和中情局人事“大清洗”这个背景。马斯克领导的联邦大裁员已经解雇了中情局40%的制内间谍,引发了中情局价值观的混乱。
分析中情局“冷饭热炒”的这一行为,需要结合美国联邦大裁员和中情局人事“大清洗”这个背景。马斯克领导的联邦大裁员已经解雇了中情局40%的制内间谍,引发了中情局价值观的混乱。
人力情报与人工智能情报的“暗战”
阿根廷准备解密关于二战德国纳粹在该国避难的机密档案。阿根廷没有料到,消息一出,这事儿被美国中央情报局(CIA)抢了风头,阿根廷尚未解密,中情局已经捷足先登,迅速贴上了阿根廷的解密行动,通过《华盛顿邮报》“冷饭热炒”,再次把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至五十年代该局创立之初追查希特勒下落的旧事炒热。
中情局大裁员仍在继续。随着马斯克的人工智能系统植入美国情报机构,预计未来三年内中情局制内间谍人数可能累计裁员70%。
马斯克在近日视察中情局之前曾发帖指出,中情局传统的人力间谍要么进化成人工智能时代的“量子特工”,要么成为纳税人账簿上冗余的数字。
而中情局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追查希特勒的行动恰恰是其第一代人力情报间谍前辈的珍贵历史。中情局贴上阿根廷的解密行动,透过媒体再次炒作追查希特勒秘闻,表明中情局对其传统人力情报历史的重视和不舍,也表明中情局内部对马斯克用人工智能替代人力情报做法的深层抵制。
希特勒的下落
近日,美国中央情报局(CIA)解密的档案显示,尽管官方记录称希特勒于1945年自杀身亡,但该机构在之后的十年间仍秘密调查其可能化名藏身南美洲的线索。这些文件时间跨度为1945年至1955年,经《华盛顿邮报》梳理后,揭示了冷战初期美国情报部门对纳粹头目下落的持续追踪与疑云。
根据英国军情五处(MI5)档案,希特勒与妻子爱娃·布劳恩于1945年4月30日在柏林地堡内自杀,其部分烧焦的遗体后被苏联士兵发现。然而,CIA特工始终怀疑希特勒可能逃脱了。一份1945年的文件称,美国战争部向联邦调查局(FBI)通报,阿根廷拉法尔达地区一家温泉酒店被怀疑为希特勒的潜在藏身地。该酒店所有者与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关系密切,且据信已为“德国战败后庇护希特勒做好一切准备”。
南美线索与调查中断
1955年的一份文件中附有一张摄于哥伦比亚的照片,显示一名化名“阿道夫·施里特尔马约尔”(Adolf Schrittelmayor)的男子与友人合影。中情局情报人员认为此人与希特勒高度相似,并称其于1955年1月离开哥伦比亚前往阿根廷。CIA一度启动对该男子背景的调查,但最终以“投入巨大却难获实质证据”为由放弃。据《华盛顿邮报》报道,1955年后,CIA文件中再无追查希特勒的后续记录。
阿根廷曾是纳粹“最后归宿”
此次解密恰逢阿根廷政府宣布将公开二战期间及战后接收纳粹分子的档案。历史学家估计,约1万名纳粹战犯通过天主教会的“老鼠路线”(ratlines)逃往南美,其中近半数选择阿根廷作为避风港——该国当时以拒绝引渡请求闻名。
臭名昭著的“最终方案”策划者阿道夫·艾希曼、奥斯维辛集中营“死亡天使”约瑟夫·门格勒均藏身于此。1960年,艾希曼在阿根廷被以色列特工抓获并带回以色列审判;门格勒则逍遥法外,直至1979年在巴西游泳时突发心脏病去世。
历史谜团
尽管多数证据支持希特勒死于1945年的结论,但CIA的长期调查及南美多国庇护纳粹的档案,仍为二战历史添上一笔未解悬念。随着更多文件公开,纳粹战犯逃亡的全球协作链条或将进一步浮出水面。
中情局借炒作希特勒下落证明自己传统人力情报的价值
来源:头号电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