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迈” 进城记:陇原麦香漫灵台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11 09:53 3

摘要:陇东的黎明总带着泥土的惺忪。当灵台县城的轮廓还在晨雾里浮沉,半坡牛肉面店的后厨已亮起暖黄的灯。印有“林小迈”字样的面粉袋整齐码在墙角,拉面师傅甄玉龙舀出两瓢面粉倒入和面机,手腕悬着陇原汉子特有的巧劲,兑水时划出的弧线在晨光里闪着细碎的金芒。

中新网甘肃新闻4月11日电(孙筱娜 朱强)陇东的黎明总带着泥土的惺忪。当灵台县城的轮廓还在晨雾里浮沉,半坡牛肉面店的后厨已亮起暖黄的灯。印有“林小迈”字样的面粉袋整齐码在墙角,拉面师傅甄玉龙舀出两瓢面粉倒入和面机,手腕悬着陇原汉子特有的巧劲,兑水时划出的弧线在晨光里闪着细碎的金芒。

面团砸在案板上发出“啪啪”的声响,老板马小龙凑近深吸一口气,黑垆土孕育的麦香混着酵母的微醺钻进鼻腔:“还是咱黑垆土长出来的麦子香。”

面碗落地的脆响里,第一碗飘着油泼辣子香的牛肉面端上餐桌。马小龙顾不上烫嘴,筷子挑起根面条“滋溜”吸入,面香在舌尖炸开的瞬间,他的拇指已然竖起:“筋道,好吃,咱店里以后用咱自己的面粉!”此刻,县城东西南北四家面馆里,同样的赞叹正混着面汤热气升腾——邵寨镇的面粉直销点,就这样悄悄嵌进了城里人早餐的烟火气里。

灵台县半坡牛肉面馆,邵寨面粉制作的牛肉面好评不断。 朱强 摄

三百里外的邵寨麦田正上演着春耕的韵律。面粉厂负责人王官英蹲在地头,指尖插进松软的黑垆土,油亮的泥粒顺着指甲缝簌簌滑落,像撒了把碎金子。去年秋播的冬小麦已蹿出三寸青苗,顶着露珠在风里轻轻摇晃,叶片摩擦声细如私语。“陇紫麦2号抗倒伏,得抓紧追肥。”他捡起根枯枝拨开麦苗,露出底下蚯蚓拱过的新鲜土痕。

这抹青色连着镇东头的粮菜基地,干槐树村的菜农老杨已经开着旋耕机在邻田整地。“等六月收了麦,这片地立马种白菜。”他抹了把汗,指着田埂上竖着的“粮菜轮作示范区”铁牌。镇上牵线搭桥的订单农业让大伙吃了定心丸,麦茬地里种什么、卖给谁,早早就签了保底价。

德生元面馆门前,销售员小郭的吆喝声裹着面粉的麦香传开:“黑垆土种的麦,咱自己面粉厂磨的,没有添加剂!”她抖开一袋手工面,雪白的面条在阳光下泛着珍珠般的光泽,“回去呛个汤就是正儿八经的酸汤面。”路过的宝妈伸手捏了捏面袋,触感细腻如绒:“孩子小,咱面粉没添加剂,吃着放心。”

面馆后厨飘着白气,甄师傅把醒好的面团扯成长条,手腕一抖甩在案板上。加了“林小迈”面粉的面坯特别吃水,扯开的面条根根带韧劲。煮面的汤锅咕嘟冒泡,马小龙捞起根面条掐断,芯里透着亮,“到底是自家地里长的麦子。”

“叮咚”声在收银台响成串。马小龙摸着后脑勺笑,“早上卸的五十袋,晌午就剩个底儿。”他指着后厨摞成小山的空面袋,“老主顾都说面有嚼头。”

邵寨镇文化旅游事业发展中心主任董宝映蹲在货车旁,手中的笔记本记得密密麻麻:“知味牛肉面店售罄三次,筷上瘾追加50袋……”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里,记录的不仅是面粉的销量,更是乡亲们的期盼。

正午时分,王官英的手机成了热线。天津的供销商催着补货,邮政发货平台显示库存告急,西安商会的老乡又订了八十箱。他站在联农带农产业园的原料仓里,掌心搓着颗粒饱满的“陇原235”麦种,金黄的麦粉从指缝漏下,像流淌的时光。去年刚投产的色选机正在车间里嗡嗡作响,麦粒顺着传送带翻着跟头,石子、瘪粒被精准剔除,留下的全是黑垆土孕育的精华。

灵台县德生元纯汤牛肉面馆门口,面粉正在销售。 朱强 摄

暮色漫过面粉厂时,三坡村联合党支部的会议室里灯火通明。王官英袖口还沾着田埂的泥点,激光笔在规划图上划出红色的弧线:“明年咱把粮菜轮作田再扩五百亩,让‘林小迈’的麦香飘得更远……”窗外,面粉厂的灯火与天上的星子交相辉映,夜班工人的身影在机器旁忙碌,传送带载着印着“邵寨味道”的面粉箱滑向货车,车尾“津 A”牌照在夜色里格外醒目。

门卫老周端着饭盒蹲在面粉厂门口,咬了口媳妇烙的麦香饼。传送带载着印“邵寨味道”的面粉箱滑向货车,车尾的LED屏闪着“津A”——这是今晚第三趟发往天津的货。他摸出手机拍下货车驶出大门的画面,发在合作社微信群:“瞧瞧,咱黑垆土的面粉闯关东去喽!”

陇原的夜,正被麦香轻轻包裹。而“林小迈”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完)

来源:甘肃新闻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