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雷|从耿车蝶变中洞察时代发展的生态与经济密码——评《又见青绿:“耿车模式”蝶变记》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11 09:58 1

摘要: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叙事中,乡镇的变革往往承载着时代的风云变幻。《又见青绿:“耿车模式”蝶变记》以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耿车镇为样本,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乡镇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交织进程中的曲折与奋进,为我们提供了一份极具价值的社会文本。这部作品在呈现耿车镇发展历程时,深

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叙事中,乡镇的变革往往承载着时代的风云变幻。《又见青绿:“耿车模式”蝶变记》以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耿车镇为样本,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乡镇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交织进程中的曲折与奋进,为我们提供了一份极具价值的社会文本。这部作品在呈现耿车镇发展历程时,深入探讨了经济与生态、传统与创新、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复杂关系,蕴含着深刻的时代隐喻,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乡镇发展的共性与个性。 耿车镇的故事起始于贫穷与生存的挣扎。曾经,这里饱受自然灾害和土地贫瘠的困扰,“洪水走廊”的恶劣环境让农业生产举步维艰,百姓生活困苦不堪,“讨饭乡”“三靠乡”成为其无奈的标签。在这样的绝境下,商业的种子在苦难中萌芽。从清朝的八大贸易行,到后来的废旧物资回收加工产业,耿车人不断寻找着脱贫致富的道路。20世纪60年代末,耿车公社综合厂的关德亮、刘尚武等人,在困境中探索出废旧塑料回收的新路径,曹其洲、朱士林等村民积极投身其中并取得成功,带动了更多人参与,使废旧物资回收加工业逐渐成为耿车镇的经济支柱。这一产业的兴起,不仅改变了耿车人的经济状况,还孕育出闻名全国的“耿车模式”。

“耿车模式”的诞生,是耿车人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智慧结晶。乡党委书记徐守存带领干部群众,在借鉴“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的基础上,结合耿车实际,探索出乡办、村办、户办、联户办“四轮齐转”,集体经济和民营经济“双轨并行”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使耿车镇的经济迅速崛起,成为苏北地区乡镇企业的佼佼者。在这一过程中,耿车镇的干部群众展现了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精神,他们不拘泥于传统模式,大胆尝试,为乡镇经济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费孝通、于光远等专家学者的关注和推介,以及《人民日报》等媒体的报道,让“耿车模式”声名远扬,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样板之一。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耿车模式”在发展中逐渐暴露出问题。废旧物资回收加工业的粗放式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耿车模式”一度成为废旧塑料的代名词,曾经的创新活力被环境污染的阴霾所掩盖。天空灰暗、河水浑浊、垃圾遍地,耿车镇陷入了“垃圾镇”的困境,居民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身体健康也面临威胁。这一阶段的耿车镇,成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失衡的典型案例,深刻地反映出在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忽视生态环境的代价是沉重的。

在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国家发展重要战略的时代背景下,耿车镇迎来了转型的关键节点。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提出,为耿车镇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宿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耿车镇的污染问题,将其列入重点整治区域。镇党委书记徐光良肩负重任,带领全镇干部群众打响了环境保卫战。在整治过程中,耿车镇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阻力。废旧物资回收加工业涉及众多家庭的生计,取缔这一产业意味着要打破许多人的“饭碗”,但环境污染的严峻现实又迫使他们必须做出抉择。徐光良等镇领导深入调研,了解群众的困难和诉求,制定了“四个一批”的整治思路,即取缔一批、控制一批、整治一批、入园一批,力求在解决污染问题的同时,保障群众的利益。

整治过程中的故事感人至深。新华村书记周璧,作为村里的经营大户,在整治中带头拆除厂房、卖掉设备,承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但他深知自己作为党员干部的责任,以实际行动支持整治工作。大众村书记李军,为了推动整治,积极做群众工作,甚至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跳入污水塘救起溺水儿童,用自己的行动感化了村民,让他们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这些基层干部的奉献和担当,成为耿车镇转型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全镇上下的共同努力下,耿车镇仅用66天就取缔了存续近半个世纪的废塑产业,清理了大量垃圾,整治了河道和土地,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这一成绩的取得,不仅体现了耿车镇干部群众的决心和毅力,也证明了在正确理念的指引下,只要团结一心,就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转型发展。

在环境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后,耿车镇面临着新的挑战——产业转型。失去了废旧物资回收加工业这一经济支柱,如何让百姓重新找到生计,成为摆在镇党委面前的重要课题。镇党委经过深入思考和调研,结合耿车镇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发展电商、苗木花卉、塑料精深加工等产业的转型方向。在发展电商方面,大众村的邱永信成为“耿车电商第一人”。他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听从李军的建议,尝试转型做电商。尽管初期遇到了诸多困难,如网店订单寥寥无几,但他并未放弃,通过不断学习和摸索,逐渐掌握了电商运营的技巧,实现了从废旧塑料加工到电商家具销售的成功转型。邱永信的成功带动了更多村民加入电商行业,大众村也因此成为全国首批淘宝村,耿车镇也获评“中国淘宝镇”。电商产业的发展,不仅为耿车镇经济注入了新活力,还改变了当地的产业结构和人们的生活方式。苗木花卉产业发展也是耿车镇转型的重要成果。李平作为“多肉大户”,在经历了多次创业失败后,响应镇党委的号召,投身多肉种植行业。她在种植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如大棚供暖问题、多肉品种适应性问题等,但她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对梦想的执着追求,不断克服困难。她积极学习多肉养殖知识,引进先进技术,通过直播销售等方式,将多肉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李平不仅成功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想,还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为耿车镇的绿色发展作出了贡献。塑料精深加工产业则是耿车镇在传统塑料产业基础上的升级。苗春和苗宗仁父子在废旧塑料回收加工行业摸爬滚打多年,在环境整治的压力下,他们积极转型,投身塑料精深加工。虽然在转型过程中遇到了市场竞争、知识产权纠纷等问题,但他们不断创新,研发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如可降解花盆等,使企业逐渐发展壮大。这些产业的发展,体现了耿车镇在转型过程中的多元化探索和创新精神。

耿车镇的蝶变历程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它反映了中国乡镇在时代发展浪潮中的不懈追求。这部作品在文学创作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它以报告文学的形式,真实记录了耿车镇的发展变迁,既有对历史事件的客观叙述,又有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耿车镇转型发展的全过程。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徐光良、李军、邱永信、李平、苗春和苗宗仁等人物,他们的故事充满了奋斗与坚持、挫折与成长,展现了普通人在时代变革中的力量。作品的语言朴实生动,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能够让读者感受到耿车镇的风土人情和人民的情感。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耿车镇的发展历程是中国乡镇发展的一个缩影。它所面临的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传统产业转型的困境以及在转型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创新精神和奋斗力量,都具有普遍的意义。在当今中国,许多乡镇都在经历着类似的变革,耿车镇的经验和教训为他们提供了宝贵借鉴。它告诉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期经济利益。同时,在产业转型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调动群众积极性,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又见青绿:“耿车模式”蝶变记》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耿车镇发展的记录,更是对当代中国乡镇发展道路的深入思考。它通过耿车镇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下,乡镇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面临的挑战。这部作品让我们看到,在时代洪流中,只要坚持正确理念,勇于创新,敢于担当,就能够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书写出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耿车镇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而它的发展故事也将激励更多乡镇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奋勇前行。

来源:江南时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