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沙战火为何越烧越旺?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10 03:42 1

摘要:2025年3月18日凌晨,以色列对加沙地带发动了自年初停火协议破裂以来最猛烈的空袭。短短几小时内,战机轰炸了至少35个目标,三座住宅楼轰然倒塌,200多条生命在睡梦中消逝,其中包括哈马斯多名高级官员。一位加沙城的母亲在废墟中哭喊:“我找不到孩子的鞋子,连一块完

2025年3月18日凌晨,以色列对加沙地带发动了自年初停火协议破裂以来最猛烈的空袭。短短几小时内,战机轰炸了至少35个目标,三座住宅楼轰然倒塌,200多条生命在睡梦中消逝,其中包括哈马斯多名高级官员。一位加沙城的母亲在废墟中哭喊:“我找不到孩子的鞋子,连一块完整的砖都找不到。”这一幕被当地记者拍下,成为社交平台上的热搜画面。

这场袭击的导火索,是哈马斯拒绝释放以色列被扣押人员。但更深层的原因,是双方对“安全”定义的南辕北辙:以色列要求哈马斯“彻底消失”,哈马斯则坚持以色列必须先撤军并解除封锁。这种“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死循环,让停火协议成了易碎的玻璃杯——每次看似接近和解,转瞬又摔得粉碎。

这场冲突的根源,可以追溯到1947年联合国划定的分治方案。当时巴勒斯坦人拒绝了1.15万平方公里的建国土地,而如今以色列实际控制面积已扩张到2.5万平方公里,巴勒斯坦仅剩6220平方公里。一位历史学者比喻:“这就像两人分蛋糕,一人不断切走对方的份额,还要求对方保持微笑。”

更棘手的是身份认同的撕裂。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为巩固极右翼支持,不断推动激进政策:追加部署萨德系统、强制迁移加沙居民,甚至被曝计划将巴勒斯坦人迁往苏丹。而哈马斯则通过火箭弹袭击维系着“抵抗者”的形象。双方都在用对方的暴力证明自己暴力的正当性,形成“以暴制暴”的恶性循环 。

联合国数据显示,加沙每消失的100条生命中,有28名是儿童。在汗尤尼斯医院,医生们不得不用手机灯光进行手术——电力早已被切断,麻醉剂更是稀缺。一位护士含泪说:“我们不是救人,只是延缓死亡。”

更荒诞的是生存资源的争夺。以军控制着所有进入加沙的物资通道,去年有近半数救援申请被拒。一袋面粉的价格飙涨到战前的50倍,人们为买面包排队6小时成为常态。有网友讽刺:“这里连呼吸都要申请许可证。”

美国一边呼吁停火,一边向以色列输送180亿美元军火,还六次在联合国否决停火决议。这种“精分”操作被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痛批:“反恐不是无差别轰炸平民的借口。”中国则持续呼吁落实“两国方案”,但就像劝架的邻居——声音再大,也拉不开扭打在一起的壮汉 。

有趣的是,这场冲突意外催生了“战时经济学”。也门胡塞武装通过袭击红海商船刷存在感,伊朗借机向以色列发射导弹展示肌肉,就连土耳其都趁机推销自家无人机。有人戏称:“中东乱局成了军火商的‘双十一’。”

停火谈判的症结,在于双方都要“赢者通吃”。以色列要求哈马斯先缴械,哈马斯要求以军先撤出加沙。这种“你先放下刀,我再放下枪”的逻辑,像极了两个孩子赌气。

但转机或许藏在细节里。哈马斯曾提议用50天完成第二阶段停火,以色列也松口可以“逐步撤军”。尽管这些试探像走钢丝,但至少说明——没人愿意永远活在防空洞里。

加沙一位老人在断壁残垣上种下一株橄榄树,他说:“我知道它可能活不过明天,但至少今天它是绿色的。”这或许是对巴以冲突最贴切的隐喻:仇恨的种子易播,和平的幼苗难长。当国际社会还在争论“两国方案”的可行性时,加沙的孩子们正在用瓦砾堆砌想象中的家园。他们的游戏规则很简单:谁先找到未爆炸的炮弹,谁就“输”了。

来源:3C捕快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