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为什么“全民皆神”?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09 23:07 4

摘要:先把目光投向 2016 年,一名叫拉维的人闯入大众视野,宣称自己是湿婆神的化身。湿婆神在印度教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形象神秘而强大。拉维对外宣扬,人们在月圆之夜对着恒河虔诚朝拜,就能获得超能力。此言一出,竟吸引了 200 多位生活困苦、极度渴望改变命运的人信从其说

在印度,各类与 “神” 相关的事件颇为引人关注,这些事件交织着宗教、历史与社会现象,呈现出独特而复杂的图景。

先把目光投向 2016 年,一名叫拉维的人闯入大众视野,宣称自己是湿婆神的化身。湿婆神在印度教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形象神秘而强大。拉维对外宣扬,人们在月圆之夜对着恒河虔诚朝拜,就能获得超能力。此言一出,竟吸引了 200 多位生活困苦、极度渴望改变命运的人信从其说法,纷纷前往恒河边朝拜。然而故事的走向急转直下,后来拉维因欺诈行为被警方逮捕,这场闹剧也暂时落下帷幕。

印度恒河

无独有偶,在拉维事件之后,还有一位叫库马尔的人,也自称湿婆神化身。他提出的 “净化灵魂” 之法更是离谱,让人禁食三天后与陌生异性共处一室。这种违背常理和公序良俗的说法,自然难以长久。最终,库马尔因侵犯他人权益被关进监狱,为自己的荒唐行径付出了代价。

与此同时,有个在当地有一定名气的维杰,同样号称自己是湿婆神化身。他频繁现身于各类线下宗教集会,做出用涂了牛粪的手摸信徒额头、称能赐福的举动。这种行为很快引发争议,之后被宗教监管机构警告,失去在集会中公开露面的资格。从拉维到库马尔,再到维杰,这些个人闹剧反映出印度民间对宗教化身概念的滥用,也让人好奇,印度宗教体系中这类现象背后,是否有着更深层次的缘由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再看 2023 年印度古吉拉特邦举办的一场大规模宗教庆典。期间,部分官员将某重要人物的画像与湿婆神像并排挂在庆典显眼处。追溯原因,早在 2019 年,就有一派宣称这位重要人物是湿婆神的第 10 个化身。这一现象将我们引入对印度宗教与世俗事务复杂关联的思考,也让我们不得不深入探究印度宗教中的关键概念 —— 分身,或许这正是理解诸多现象的关键钥匙。

印度早期,雅利安游牧部落征服原住民,夺取其财物与耕地。但雅利安人不擅耕种,仍需原住民劳作。为使原住民顺从,雅利安人将原住民信奉的神灵抹黑为恶魔,把原住民惧怕的恶魔包装成神灵。例如,将水神阿帕斯歪曲成引发洪水的恶神,借此告知原住民,他们信奉的神皆是恶魔分身,原住民为恶魔帮凶,而雅利安人是来拯救他们的。基于此逻辑,原住民需为雅利安人种地,这构成印度种姓制度的理论基础之一。如此一来,种姓制度与宗教紧密相连,在印度社会扎根

印度种姓制度

随着时间推移,社会不断发展,原住民对相关说法产生质疑。他们疑惑宣称拯救他们的天神所在何处,且底层民众若对天神存疑,婆罗门高高在上的地位根基便受动摇。在此情形下,祭司提出 “分身” 概念,试图化解矛盾、稳固宗教秩序。

祭司讲述故事称,很久前,阿周那国王遇一女妖,面临杀与不杀的两难抉择,杀则违背刹帝利不杀女性的规矩,不杀又违背斩妖除魔使命。此时,婆罗门祭司告知阿周那可杀女妖,缘由是湿婆神曾杀提罗塔玛,遭其儿子布瑞古仙人诅咒,而湿婆神本就欲下凡救世才如此行动。此后,人间国王被视为湿婆神分身,阿周那也在此列。这一说法巧妙地解答百姓对见不到天神的困惑,又助国王实现 “君权神授”,还平衡了与国王的权力关系。

这种祭司与国王的合作模式传播至周边地区,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尼泊尔,至今其国王登基仪式仍由婆罗门祭司主持。不过,随着社会观念的演变,新问题随之出现。国王能与祭司合作成为湿婆神分身,从理论和现实需求来看,也可考虑与倡导众生平等的佛教僧侣合作,毕竟众生平等理念相较种姓制度似乎更具合理性,更符合时代发展趋势。

印度祭师

面对这一潜在挑战,祭司提出 “梵我如一” 理念,称世间万物皆虚幻,皆为梵的分身,低种姓与高种姓本质无差异,人们因种姓产生的情绪是认知偏差,唯有领悟梵的本质方能解脱。这一理念表面上在精神层面宣扬平等,实则在现实中维持种姓制度,是祭司为维护自身宗教话语权与种姓制度的一种策略。

为了进一步强化宗教在社会中的影响力,祭司还将湿婆神定义为解决世间危机的神,每逢世间有难便派分身化解。如苏雷什经苦行获雪山神女赐福,拥有触碰他人头顶使其化灰的能力,他企图触碰雪山神女头顶,关键时刻,湿婆神化身舞女引诱他,致其触碰自己头顶化为灰烬。再有达纳阿修罗首领,因妻子希玛的忠贞而强大,湿婆神化身达纳引诱希玛,破坏其忠贞,达纳因而战败。这些故事在印度宗教文化中广泛流传,成为阐释湿婆神 “分身救世” 的经典案例,也进一步巩固了 “分身” 概念在宗教体系中的地位。

湿婆神的众多分身

自 “分身” 概念出现后,对印度宗教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与祭司合作的教派,其创始人被认定为湿婆神分身,教派被收编以继续推行种姓制度;与祭司理念相悖的教派,其创始人同样被称作湿婆神分身,不过被视为湿婆神对人们的考验,若不遵循种姓制度则被认为未通过考验,祭司借此牢牢掌握宗教话语权。在这样的体系下,“分身” 概念如同被赋予了多重功能,在不同情境下发挥着独特作用。

当面临外部势力时,“分身” 概念同样展现出其复杂性。面对侵略者,不合作被视为恶魔分身,合作则成为天神分身。这种灵活定义,使得宗教在印度复杂的历史进程中,与不同势力产生了多样的互动。但这也致使祭司内部产生分歧,关于梵天、湿婆神、毗湿奴谁创造世界及谁是谁的分身,至今尚无定论。这种内部的不一致,从侧面反映出 “分身” 概念在被广泛运用过程中引发的深层次矛盾。

在英国殖民印度时期,“分身” 概念发挥了不同作用。部分祭司将英国人描述为罗波那分身,罗波那在神话中是反派,由此反抗英国成为圣战;而英国人也与部分祭司勾结,将维多利亚女王塑造为吉祥天女分身,称其来印度是拯救民众,使得支持英国也成为圣战。这一系列操作展现了 “分身” 概念在特殊历史时期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它既能激发民族抗争,也能被侵略者利用,成为殖民统治的一种工具。

时光流转到近年,印度孟买大学副校长拉奥主张删除教材中的进化论,他认为人类并非由猴子进化而来,而是由湿婆神分身演变。这一观点反映出印度在信仰与科学认知方面存在矛盾,也体现出宗教在印度具有较大影响力,甚至对教育领域产生作用。从早期的种姓制度构建,到如今教育理念的争议,这些与 “神” 相关的现象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因素,值得我们持续深入探讨与研究,以更全面地理解印度这个独特国家的发展脉络与社会形态。

来源:震博趣聊旅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