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名门望族,孟子曾预言“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但这个家族,却创造了千年兴而不衰的奇迹,它就是“千年名门望族,两浙第一世家”的吴越钱氏家族。
千年名门望族,两浙第一世家
说起名门望族,孟子曾预言“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但这个家族,却创造了千年兴而不衰的奇迹,它就是“千年名门望族,两浙第一世家”的吴越钱氏家族。
吴越钱氏家族,崛起于唐末,繁盛于宋代,曾出过5位君主,5名状元,350名进士,133位王侯将相……到了现代更是声名赫赫,出现了人才井喷的盛况,光世界各国科学院院士就有104人,中科院两院院士18人。其中一位诺贝尔奖得主,两名外交家,三位学科之父,四位国学大师,五位全国政协副主席等,在文化、科技、经济等领域可谓是巨擘云集,誉满中华。
说起这个家族的“大人物”,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科技三钱”(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钱伟长),其他还有钱钟韩(钱钟书堂弟)、钱正英(水利学家)、钱临照(物理学家)、钱令希(力学家)、钱鸣高(采矿工程专家)等等,国学大师钱穆、钱基博,政界、军界的活跃人物钱其琛(原副总理)、钱昌照(原政协副主席)、钱信忠(原卫生部部长)、钱永昌(原交通部部长)……
一个家族如此千年兴盛,蔚为壮观,其原由为何呢?
始祖钱镠
钱镠被奉为钱氏始祖
钱镠生在唐朝末年,少年时曾贩卖私盐,后投军依靠战功获得中央信任,任镇海、镇东节度使。
两年后移治杭州,他拥兵两浙却未恃宠而骄,而是告诫子孙“永不称帝”。
公元902年,唐朝中央册封钱镠为越王。
5年后,朱温篡夺皇位,改国号为梁,并册封钱镠为吴越王。这时,部将都劝钱镠出兵讨伐朱温。他在部将面前折箭为誓,拒绝出兵,并保证世代归顺中原,不让百姓受战乱之苦。
此后整个五代十国,钱镠和他的继位者没有参与任何以领土扩张为目的的战争,而是以“保境安民,发展农商”为基本国策,着意治理地方发展经济。
说几个例子:一是统一吴越后,钱镠举力疏浚海塘与西湖,彻底解决了之江水患,民众感念钱王功德,遂改之江为“钱塘江”。
二是《百家姓》开篇是“赵钱孙李”,百家姓是宋朝时传下来的,宋朝皇族姓赵,百家姓排名第一的自然是赵姓。而钱姓能排第二位,在于钱镠执政勤勉,使得当地渔盐桑蚕之利甲于江南,文士荟萃人才济济著称于世。“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盛名远播。钱氏子孙归附赵宋后忠心耿耿,被宋朝皇帝赞为“忠孝盛大唯钱氏一族”,因此排在皇姓之后。
泽被后世
就这样,在天下大乱,群雄四起之时,吴越国却迎来了最好的和平发展时期,拥有天下三分之二的财富,长三角地区逐步崛起为中国近千年来最富裕的地区,影响迄今。 钱镠生前常说:“民为社稷之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免动干戈即所以爱民也。”
公元932年,钱镠临终前,告诫儿子钱元瓘要度德量力而识时务,“如遇真主,宜速归附”。
就在吴越国历经三代五王,到钱镠之孙钱弘俶在位时,大宋统一天下已成定局。公元978年,钱弘俶审时度势,遵从祖训,以天下苍生为念而纳土归宋。大宋不费刀兵实现了统一。
钱弘俶纳土归宋也为钱氏家族在宋代赢得了相当的“政治待遇”。 以往中国改朝换代多采取颠覆性方式,把原有朝代推翻,而皇室和权贵集团往往成为被铲除的对象,其家族资源多出现断代无以为继。而钱氏家族却成为鲜有例外,主要原因恰恰在于钱弘俶的主动归附,作为回馈,赵宋政权则采取了保护钱氏家族延续性的措施。
此外,钱镠将33个儿子分派江浙各处,发展成为很大的宗族力量。江浙经济富庶,文化繁盛,近代以后则是中国最早接触和吸收西方文化的地方之一。这种区位环境对于家族兴盛无疑是非常有利的。
家训塑造家风
除了时代与区域的因素,良好的家风是钱氏家族兴盛不衰的主要原因。
为了表彰钱家治理吴越之功绩,唐僖宗曾钦赐钱镠一块“金书铁券”,允诺钱镠及子孙即使犯有滔天大罪,也破例拥有刑法豁免权。
钱氏“丹书铁券”现存中国国家博物馆
这样的殊荣却让钱鏐忧心忡忡。得到铁券的家族,往往恃宠而骄、志得意满,慢慢就走向骄奢淫逸。 为了避免后世出现这样的情况,钱镠决定制定家训——经过20多年的思考和完善,钱镠创立了《钱氏家训》。它为吴越钱氏家族的鼎盛发达和人才辈出,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内驱力,是解读钱氏家族千年蓬勃、杰才潮涌的文化密码。
“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
这句话出自钱氏家训的国家篇,是教导家族之人要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而不汲汲于个人私利。“科技三钱”的爱国举动,就是最好的注脚。
钱三强和妻子何泽慧,1946年在法国结婚后,一起研究原子核裂变。他们发表的论文在国际科学界引起巨大轰动,当时很多媒体称他们是“中国的居里夫妇”。然而,当所有人都认定钱三强夫妇将会留在欧洲搞研究,向诺贝尔奖发起冲击的时候,他们却毅然决定回国。钱三强后来解释回国的原因说:回到贫穷落后、战火纷飞的中国,恐怕很难在科学实验上有所作为。正因为祖国贫穷落后,才更需要科学工作者努力去改变她的面貌。我们当年背井离乡、远涉重洋,到欧洲留学,就是为了学到科学技术,好回去报效祖国。
几年后,钱学森也做出同样的选择。当他决定回国而遭到美国软禁和威胁时,时时以“我是中国人,当然忠于中国人民”表明心迹,历经艰险,义无反顾,终于回到了一穷二白的祖国。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一家乘“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回国
有人问:钱学森是谁?知乎里有一条高赞回答振聋发聩——你摸摸自己后背的脊梁骨,其中有一节是钱学森给的!
“宣明礼教,读书第一。”
钱家子弟,勤读成风。国学大师钱基博曾自述,他5岁就跟着长兄钱基成读书,9岁时,已学完《四书》《易经》《尚书》《毛诗》《周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古文翼》等经典,且都能背诵。10岁起,跟着伯父学策论,熟读《史记》、唐宋八家文选。13岁起,读司马光《资治通鉴》、毕沅《续通鉴》,圈点七遍。
钱基博的儿子钱钟书,童年所受的教育路径也是如此。以至于钱家长辈一度反对将孩子们送去学校,因为家庭教育水准已经远超正规学校水平。
钱镠强调:子孙虽愚,诗书须读。就是不仅家境富足时要读书,家境贫寒时更要读书。
钱伟长的父亲去世得早,很多乡邻劝钱伟长的母亲,不如让儿子早点做工来补贴家用。但母亲说:“我再苦再累也要让孩子读书,这是钱家的家风和古训。
古语说: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家训不计其数,却唯有“钱氏家训家教”入选成为第一个国家级家训非遗项目。其中饱含的人生智慧,代代相传,世世因循,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文化财富。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