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岁老太用板车拉90岁母亲,徒步旅行2.4万公里,只为给母亲圆梦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11 10:59 2

摘要:当千万年轻人沉迷“特种兵式旅游”、用导航软件精准规划每一分钟时,一位63岁的退休教师却用最原始的方式颠覆了“诗与远方”的定义。

当千万年轻人沉迷“特种兵式旅游”、用导航软件精准规划每一分钟时,一位63岁的退休教师却用最原始的方式颠覆了“诗与远方”的定义。

她徒手拉着板车,载着90岁老母,用16个月走完2.4万公里,没有GPS,没有酒店订单,甚至没有一双像样的登山鞋。

更荒诞的是,这场看似“自虐”的旅行,起因竟是一句被多数人忽视的唠叨:“妈这辈子连村口都没出去过。”

当网友争论“父母养老该送保健品还是养老金”时,谢淑华用麻绳和棉被造了一辆“孝心专列”,让母亲在人生倒计时里看遍山河。

有人嘲讽她“作秀”,她却回怼:“你们给父母买再贵的保健品,有陪他们看过一场日出吗?”

这场“反效率”的徒步,撕开了现代孝道的虚伪面具:我们总说没时间,却忘了陪伴才是亲情最奢侈的礼物。

2013年清明刚过,徐州的天还带着凉气。

谢淑华裹着件灰布外套,挤进一场传统文化讲座的会场。

台上老师讲着“孝道”,台下人听得昏昏欲睡。

突然,话筒里蹦出一句话:“黑龙江兰溪王氏兄弟,用板车拉着老母亲走了大半个中国只为看奥运。”

她身子一颤,耳朵竖了起来。

“老母亲躺车上,兄弟俩轮着拉车,走了几万公里……”台上人越说越激动,谢淑华的眼泪却像断了线的珠子,啪嗒啪嗒砸在手背上。

旁边人递纸巾,她摆摆手,喉咙里哽得发疼。

散场时,她鞋底像灌了铅,脑子里全是自家老母亲的脸;那个在村口土墙根下晒了一辈子太阳的老太太。

回家路上,谢淑华踩着自行车直往老屋冲。

推开吱呀的木门,90岁的许美荣正蜷在藤椅里打盹,手里还攥着半截没纳完的鞋底。

听见动静,老太太眯着眼笑:“二妮回来啦?”

这声“二妮”叫得她心口发酸。

十年前爹走的时候,娘攥着她的手念叨:“你爹这辈子最远就去过县城。”

去年中秋,娘跟邻居老太唠嗑,声音飘进她耳朵:“俺活到黄土埋脖子的岁数,连火车轱辘都没见过。”

那晚,谢淑华在饭桌上撂下句话:“我要带娘出门看世界。”

大儿子筷子“啪”地拍在碗沿上:“妈您都六十三了,姥姥经得起折腾?”

老伴蹲在门槛上抽旱烟,火星子一明一灭:“给娘买点补品,雇个保姆伺候着,不比你这馊主意强?”

谢淑华没吭声,转身从柜底翻出个铁皮盒子。

里头躺着娘年轻时的照片,辫子乌亮亮的,背景是村头那堵掉了皮的土墙。

她把照片按在胸口,想起娘生小妹那年,寒冬腊月挺着肚子走十里地借粮,回来时棉裤冻得能立起来。

如今儿女都成家了,娘却成了栓在炕头的“老物件”。

“等不了啦。”她摸着铁盒边沿的锈迹,自言自语,“再等,娘真就看不见黄河长江了。”

板车上的苦与暖

谢淑华的板车是临时改装的,木板车架焊上铁条,车斗垫了三层棉被;顶上用竹竿支起防雨布,侧面挂着煤球炉和铝锅,乍看像座移动的“蜗牛壳”。

车头拴着根两指粗的麻绳,绳结被磨得发亮。这辆载着九十岁老母亲的“房车”,晴天遮阳,雨天挡风,夜里就停在国道边,支起帐篷便是家。

山路最磨人,上坡时麻绳勒进谢淑华的肩膀;她得把整个身子往前倾,脚掌擦着地皮一寸寸挪。

下坡时又得用后背死死顶住车架,脚后跟在砂石路上拖出两条深痕。

板车吱呀作响,老母亲裹着蓝布头巾坐在棉被堆里,手里攥着闺女的水壶。

有次过河滩,车轮卡进石缝,谢淑华跪在鹅卵石上掏了半小时,指甲缝里渗出血丝,起身时膝盖肿得像发面馒头。

暴雨天才是真遭罪,雨点子砸得防雨布咚咚响,谢淑华把老母亲圈在怀里;自己的后背贴着车斗边缘,冰凉的雨水顺着脊椎往下淌。

夜里帐篷渗水,她就让母亲枕在自己腿上睡,拿体温烘着老人发僵的膝盖。

最险的一回,麻绳在半道突然崩断,板车顺着斜坡往下溜。

谢淑华扑上去用双手攥住铁架,掌心被铁锈割得血肉模糊,硬是拽着车架退了二十多米,直到车轮卡住树根才停下。

路上也有暖心的光景,菜农往她们车斗里塞过黄瓜;卖西瓜的摊主劈开半只熟透的瓜,油罐车司机曾捎她们三十里地。

在某个雾气蒙蒙的清晨,谢淑华发现车把手上挂了袋热包子,底下压着张皱巴巴的作业纸,歪歪扭扭写着:“奶奶,包子是我用零花钱买的。”

老母亲捧着那张纸笑了半天,笑着笑着抹了把眼角:“这趟路走得值。”

板车轮印碾过四季,棉被晒褪了色,帐篷补丁摞补丁,唯独谢淑华那句“妈,咱明天还往前走”的口头禅没变。

有人问她图个啥,她总拍拍车架:“老太太坐得稳当着呢,再远的路,不都是人用脚量出来的?”

孝行回响

央视镜头怼到板车轱辘上时,谢淑华正蹲在国道边生火煮粥。

煤球炉子冒着青烟,铝锅里翻滚着小米粒,老母亲裹着褪色棉袄坐在车斗里,眯眼对着镜头笑。

这段画面在省内新闻里播了整整47秒,网友截了动图疯传:“这哪是板车,分明是移动的孝心充电站!”

谢淑华不识字,但会接记者电话。

有回《人民日报》记者问她“孝道咋传承”,她攥着老年机直嘬牙花子:“俺就认死理,你给爹妈端洗脚水时别捏鼻子,陪他们唠嗑时别老瞅手机。”

这话被做成黑底白字的海报,在三四线城市公交站牌挂了半年。

更绝的是某短视频平台,忽然冒出几百个“拉板车带父母赶集”的模仿视频,虽然多半拍完就把板车还给了隔壁种菜大爷,但点赞量个个破万。

高校讲座邀约雪片般飞来时,谢淑华把话筒调低了三寸。

“甭整那些虚的!”她敲着讲台,台下乌泱泱的年轻脑袋跟着一颤,“你爹妈种地供你上大学,不是让你天天在朋友圈发月亮说想家的。”

这话扎心,有大学生连夜买站票回家,进门发现爹妈凌晨四点还在剥蒜苗;他们常吹嘘的“老家果园”,不过是批发市场角落的烂摊子。

后来这事被写成观察报告,标题叫《当我们谈论孝道时,父母在剥第几筐蒜》。

荣誉证书摞起来有板车把手高,谢淑华全塞进行李箱底层。

“中国好人榜”颁奖礼上,她攥着水晶奖杯像攥着烫手山芋:“这玩意儿能换两袋面粉不?”

这话被主持人当场改编成金句:“孝心的重量,比水晶更透亮。”

如今她的板车照片进了知乎专栏,响应广大网友照顾老人尽守孝道。

民政局的电话最让她乐呵,自从她火了;周边县市养老院突然冒出大批“志愿陪聊员”,都是被儿女硬拽来的年轻人。

有小伙蹲在敬老院门口打游戏,被大爷用拐杖戳着脊梁骨骂:“你爹妈养你这么大,就为让你对着破手机喊‘全军出击’?”

这话后来成了养老院宣传标语,印在志愿者马甲背后,字大得隔两条街都能看清。

结语

谢淑华的板车最终停在了村口老槐树下,麻绳磨秃了三根,帐篷补了十二个窟窿。

老母亲临走前攥着她的手说:“值了,这辈子够本。”

如今她常蹲在屋檐下晒棉被,晒着晒着就笑;被角上还沾着黄山松针和黄河泥沙。

村里小辈问她孝道秘诀,她指指院里那辆褪色的板车:“别整虚头巴脑的,把你爹妈扶上车,轱辘转起来比啥都强。”

去年清明,有人看见她推着空板车绕村溜达,车斗里摆着老母亲的蓝布头巾,风一吹,头巾角扫过车辙印,像在给走过的两万四千里路挠痒痒。

信息来源:

百度百科——谢淑华——主要事迹

百度百科:兰西王氏兄弟

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

人民网:德耀中华·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事迹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

中国文明网:中国孝女谢淑华韩国演讲:行万里路 传孝道情

中国江苏网:谢淑华:拉着母亲“孝”行中国

人民网:拉车携母看世界——中国“孝女”谢淑华感动韩国

人民网:感动中国的“人力车孝女”谢淑华赴韩演讲

来源:五号探秘人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