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气象预警跑赢灾害,陇南这么干!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11 11:04 1

摘要:陇南市因地形地质构造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成为我国四大滑坡、泥石流高发区之一,也是甘肃省气象灾害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气象灾害占自然灾害的80%以上,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生产总值的3%至10%。面对严峻的自然灾害挑战,陇南市如何提升应急处理能力?连日来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祁玉洁

陇南市因地形地质构造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成为我国四大滑坡、泥石流高发区之一,也是甘肃省气象灾害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气象灾害占自然灾害的80%以上,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生产总值的3%至10%。面对严峻的自然灾害挑战,陇南市如何提升应急处理能力?连日来,记者展开了深入采访。

监测网络重构:从“全域覆盖”到“靶向感知”

在陇南市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应急指挥系统里,大屏幕上的数据实时跳动着。全市布设的408个气象监测站、22个水文监测站、3000多个地质灾害监测点,如同分布在崇山峻岭间的神经网络,每5分钟更新一次雨情、水情和地情数据。

“过去遇到暴雨天气,我们像在迷雾中作战,现在有了‘千里眼’和‘顺风耳’。”陇南市气象局局长樊明展示系统界面时表示:“当监测到局地3小时降雨量超过50毫米,系统会自动触发分级预警。”依托自主研发的“陇政钉”智慧气象平台,预警信息可精确推送至降水中心半径10公里、5公里内的县、乡、村三级责任人,实现“精准滴灌”式预警。

这种靶向预警能力,源于对366条跨区域小流域的数字化建模。通过建立流域信息台账,将水文数据、地质特征与气象预报深度耦合,实现了上下游预警信息的实时共享。2024年7月22日特大暴雨中,陇南市成功应对14次暴雨过程,均实现“暴雨+山洪+地灾”三预警齐发。2024年,暴雨预警提前量达68分钟。

预警机制革新: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叫应”

“多亏了预警提示,让全村躲过灭顶之灾。”武都区三河镇李家台子村支书李斌的手机里,保存着2024年7月22日的预警记录。当天10时,气象预警触发后,镇政府立即启动应急响应,干部下沉一线,6小时内安全转移870名群众——此时暴雨中心尚在30公里外。

在“陇南应急之声”微信群里,65.6万名成员组成的信息矩阵正创造新纪录。每当气象部门发布红色预警,系统会自动生成多版本预警信息,通过闪信、短信、微信等8种渠道同步推送,确保分分钟触达所有目标群体。这种“一键直达”的背后,是“叫应”机制的深度变革。

陇南独创的“双叫醒”机制,不仅通过8种渠道“全网覆盖”,更构建了党政线、行业线“双回路”响应体系。红色预警发布后,陇南市气象局严格落实“双叫醒”制度,确保预警信息逐村、逐户、逐人精准传递。

技术赋能同样显著。通过国家预警信息强制触达平台,陇南实现预警信息全网弹窗覆盖,重点区域部署的智能语音广播系统,让预警“声”入千家万户。数据显示,2024年暴雨预警信号准确率突破95%。

治理模式升级:从“各自为战”到“协同共治”

“过去各自为战,现在向神经中枢联动。”陇南市应急综合事务中心副主任刘映超如此描述新变化,“汛期17个涉灾部门骨干集中办公,气象专员嵌入防汛指挥部现场研判,应急会商如同联合指挥部。”2024年7月22日特大暴雨中,气象、水利、自然资源三部门数据实时融合,生成精准撤离方案,这种合成作战模式发挥了关键作用。

尤其在7月22日大暴雨期间,陇南市组织市、县(区)215名党政领导和500多名专业人员下沉一线,2万多名乡镇干部驻村蹲点。各部门严格落实“叫醒叫应”机制,迅速转移群众27101人,最大限度降低了灾害损失。

这种变革,源于陇南市构建的以强降水为重点的“151”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1个责任体系,贯通市、县、乡、村四级的气象灾害防御组织责任体系;监测预报预警会商研判机制、预警信息“叫醒叫应”机制、预警与应急响应联动机制、小流域灾害预警信息共享机制、防灾减灾科普宣传长效机制等5大核心机制,破解部门协作壁垒;1个“智慧气象”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整合12类灾害数据。在基层,“网格长+气象信息员”双轨制将2.5万名责任人纳入数字化管理系统,每个风险点均配备专属应急预案。

从监测预警的“最先一公里”到应急响应的“最后一公里”,陇南以创新实践书写防灾减灾新篇章。当科技赋能与制度优势深度融合,这座曾饱受灾害侵袭的城市,正从被动应急转向主动防御,用智慧与担当筑牢生命安全防线。数据显示,经过一年试运行,陇南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实现质的飞跃:预警信息覆盖率从72%提升至98%,灾害损失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至2.1%。

更重要的是,陇南市探索的“三个转变”治理经验——从全域防御转向精准防控、从部门分治转向系统集成、从灾后救援转向灾前预防,成为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智慧治理”样本。其核心在于构建“人防+技防+智防”三位一体的现代防灾体系,让预警信息真正成为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生命线”。

来源:甘肃经济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