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高考时间已经确定,高考命题也要开始了。一般情况下,每年的3月中旬之后,高考命题人员就开始遴选、确定,4月底、5月初高考命题工作正式开展。正式命题大概持续半个月左右,剩余半个月用来微调和印刷。
2025年高考时间已经确定,高考命题也要开始了。一般情况下,每年的3月中旬之后,高考命题人员就开始遴选、确定,4月底、5月初高考命题工作正式开展。正式命题大概持续半个月左右,剩余半个月用来微调和印刷。
今年命题是否参照联考模式?高考难度真的会再上一个台阶吗?
2025年高考难度预测
2025年高考命题的侧重点将继续围绕“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展开,通过回顾对比近几年教育部《通知》文件,可以看出2025年教育部对高考命题要求又提出了新的指示:
深化考试形式改革
近年教育部明确提出“深化考试形式改革”,而以往的要求主要集中在“深化考试内容改革”。今年在“内容”基础上增加了对了”形式改革”的强调,考生需特别注意这一点。
注重基础考查
教育部提出要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注意关键词“注重””基础”和“基本“。
今年进一步强调对“基础内容”的考查,并要求考生能够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这一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方法的理解与掌握,通过设置特定情境(包括可能的跨学科、跨领域情景设问),考察学生如何调动和运用必备知识,以及关键能力和思维方法。
“注重基础考查”的目的是确保大多数学生,只要能够理解和牢固掌握必备知识,并能灵活应用和融会贯通,就能够获得相应的分数。对于多数学生而言,在最后冲刺阶段,与其浪费时间在解决难题上,不如将时间用于巩固这部分知识点,以确保无论题型如何变化都能够应对自如。
加强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思维品质考查
教育部要求加强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思维品质的考查,以引导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培养”旨在引导和启发学生深入研究问题,使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够善于分析思考并寻找答案。同时,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方法,从而为国家的未来发展选拔出更多创新型人才。因此,考生仅仅对知识点进行浅层次的记忆是不够的,更需要深入理解。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和新高考改革的全面实施,高考命题也在逐步向更加全面的发展方向转变。“持续深化考试内容改革”将成为未来高考改革的重点方向和主要内容,这将是一个持续的探索过程。
与其说今年高考会更难,不如说今年高考会越来越“活”。而这一点在今年八省联考命题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没有真正理解知识内在规律的考生将越来越难以得高分。
八省联考的题目难度并不重要,也不需要深究,但里面传递的改革信息千万不能忽视。
语文学科试题变化
阅读选材出现新组合
信息类文本阅读选材文体出现新的组合形式一——“论述文+科普说明文”
考查语法知识
第18题以“帚星”得名的方式考查语法知识(构词法),这是一种新的考查方式。
考查字形
第19题要求学生在给出的一段文字材料中,找出两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这是语文教育‘强基固本’理念在试卷命题工作中的体现,同时也是汉字特点和汉字应用现状的必要要求。”(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王立军教授)
考查微写作
第22题要求学生以“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的身份写一段自我介绍。
这道题考查的是学生在真实情境下的语言运用实践。一方面,学生需要有效筛选关键信息,并做适当整合,另一方面又要适应目的、对象、场合的需要,准确得体介绍。如果分值再提高,字数要求再增加,即为对微写作的考查要求了,应予以高度重视。
备考建议:
1.全面回顾基础知识,回归课本,强化语法知识的运用,积累重点字、词,规范书写汉字。
2.扩大阅读范围:可适当阅读一些科普类、时事评论、艺术理论、政论性、访谈、演讲稿、专著导言等文章,提升不同文体文章的阅读能力。
3.在平时的阅读中,养成圈画阅读核心的习惯,强化阅读题做题思维。
4.增加文言文阅读量,拓展中国传统文化相关阅读内容。
5.多关注国家时政热点,注重作文素材的日常积累。
数学学科试题变化
第11题涉及拓扑知识
第11题最为严谨的解法需要用到超纲的Jones多项式。
这题有点像2023年新I卷的T12——严谨证明困难,直观感受容易——这也是未来高考的一个趋势。
大题的变化
1.大题升级为3问模式,题量显著增加。每道题的分值虽与2024年高考持平,但拆分为3问后,得分点划分得更细,对基础稍弱及中等水平的学生尤为有利。
2.第19题告别新定义题型,取而代之的是立体几何题,解析几何移至倒数第二,导数则退居末尾。
这份试卷传递的信息明确:压轴题不再局限于新定义或导数,立体几何同样可以“扛起压轴大任”,任何常考章节的知识都可能成为压轴题,任一知识点都可能灵活出现在试卷的任何位置。
备考建议:
1.本次试卷基础题接近90分,占据全卷的60%。大多数直接考查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不乏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素材。全面打牢基础知识,是重中之重。
2.含参函数的讨论、导数中含参的分类讨论、外接球的核心关系等中等题,通过规范训练可以掌握规律,所以,注重核心题型的积累,关注历年高考题的经典考法是达到120分的关键。
3.教育部在2024年就已明确,各章节均有可能涉及重难点的考查,所以备考时,不能留有知识和技能的短板,压轴题的来源和背景将越来越广泛。
英语学科试题变化
1.语篇类型多样化,七选五首次采用广告类说明文;
2.话题创新,C篇采用新话题——社会发展与城市建设;
3.完形叙述视角更加灵活,以第一人称讲述第三人称的故事;
4.设题更加灵活,词义猜测题采用新形式。
纵观八省联考,可知:新高考为发挥“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非常注重对教材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很多题目都能在教材中找到影踪。在临近高考的状态调试阶段,回归教材、落实双基,是非常必要的。当然回归教材不是通读或者泛读,要站在一定高度,理清脉络,深度挖掘教材科学回归,注重对教材内容的再加工。
命题过程(仅供参考)
牵动千万考生心情和命运的高考试题,到底是谁命制的?高考试题的命制又是怎样的过程?命题要求和命题原则都有哪些呢?
01命题前的准备工作
考试中心有一个命题专家库,里面存储着适合命题的专家、教师的资料。一般为了保持高考命题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命题者几年才会大规模更换一批。
高考命题人主要由三个群体组成:相关学科大学教授、高中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三者的比例依次递减,即大学教授占比最大,各科命题组组长一般都为大学教授。
这是因为高考的一大主要功能是为高校选拔人才。高校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需贯彻到高考中;高考试卷的命题方向,又引导着高中教学。显然,高中教师与教研员作为高中教学的具体实施者,对高校的人才需求不如高校教师把握精准,而且常年指导学生复习备考,有较强的主观性。
在高考命题组里,除了临时从全国各地抽调来的教授、专家,还有考试中心的工作人员。他们中最重要的,就是各个学科的学科秘书。每年除了命题,这些学科秘书的主要任务是调研高考试题的各种反馈,协助拟写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在命题期间,他们是命题老师的指导员、参谋员,起到的是“科学把关人”的作用。尽管不负责具体出题,但学科秘书一直被业界称为高考试题的“灵魂人物”。
高考命题人如何选拔?可简单描述为一优三非。
一优:即在行业内非常优秀,高校老师一般是正教授和博导,高中在职教师和学科教学研究者一般是有长期教学经验或研究经验的特、高级教师;
一非:教师不能是当年的高三任课教师。因为每位教师的教学都有自己的侧重和偏好,这种偏好会体现在他的教学与命题中,而且自己的学生当年参加高考,存在一定利益冲突;
二非:不能是当年考生的父母或直系亲属;
三非:未参与过高考补习、辅导、讲座、编写复习资料备考资料等工作。
02命题进行时
高考命题的第一步是“预命题”,也就是请命题专家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把自己想出的考题写出来。
当然,专家出考题可不是天马行空、随心所欲。考试中心学科秘书把专家请来后,第一件事是培训专家——通过培训提高专家对考试性质与目标、命题理论与技术的理解,类似于老师给同学们讲新课。
然后让专家们开始预命题,促进专家对题型、能力、难度等命题基本规范的掌握,类似于老师让同学们进行课后练习,熟悉新知识。
最后是正式布置“作业”,通过发挥专家特长、适度分配题量、明确工作节点等措施,确保命题顺利有序。
在这个过程中,学科秘书会制订一份本学科的命题细目表(这个细目表非常详尽,包括试题的文字表述、图表符号、设问指向与参考答案的一致性,还有试题素材、试题难度,都会做出详细规定),这个命题细目表还需要随时修订。
试题初稿出来后,还会组织专家集体讨论、研磨试题,聘请外部学科专家评审试题,以及合理预估试题的难度。
高考命题的第二步是“审题”,也就是经过学科秘书、学科命题组长等层层审核、校对、修改,保证高考试题的科学性、规范性、准确性、公平性。
高考试题的科学性要求是:试题素材、考查方式正确,试题难度、测量指标合理;
高考试题的规范性要求是:文字、图表、符号、公式、分数等基本信息准确无误,试卷格式、试题序号、指导语等试卷规范符合要求;
高考试题的准确性要求是:试卷整体质量过关,在保证单个试题质量的基础上,整份试卷的测量功能,包括内容分布、能力结构、难易程度、考试效果等,都符合预期要求;
高考试题的公平性要求是:确保不会因为考生的性别、地域、种族、民族、宗教信仰等因素使考试结果产生偏差。
03命题坚持四大原则
1.以教材及大纲为准
每一道题,一定要在考纲上有相应的考点对应。题意、描述、问题、解答,哪怕是字母顺序一个符号一个标点,要能够在教材处找到援引。
2025年高考考试大纲何时公布?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实施普通高中新课标的省份不再制订考试大纲。自2020年起不再公布高考考试大纲。
2020年年底,各地市招生考试院也相继宣布现有高考体系的考试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说明不再修订,参考2019年版考试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说明。
2.考纲的内容每大块都要覆盖,而且要注重交叉,各有侧重
经常某道题的考点罗列及援引要比考题本身要长,并且绝对绝对不会出现超纲内容,这就要求命题人员要有极高的理论知识,不是简简单单说把考纲背下来就可以的。
3.尽量不出怪题、偏题
命题人出题时会考虑该题对考生来说难度系数是否偏大,原则上不出怪题、偏题,主要在命题角度、方法、题型上下功夫。
4.要体现选拔性和区分度
那些让大多数学生感到为难的题恰恰抓住了多数学生在某一知识点上的短处,即所谓“软肋”,目的正是让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这也就是所谓的“区分度”。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目的是把考生按成绩分层,便于高校挑选。平时的测验或模拟基本上是测试性考试,目的是检测掌握知识的程度,查缺补漏。
因此,没有深刻领悟、精做与高考平行的选拔性试卷,就常常会在高考中丢“不该丢”的分。
5.“反押题”贯穿命题始终
高考命题组对高考教辅和网上押题信息的掌握,可以说是最全面的。出题的地方会有各种教辅资料以及官方教材。这些资料的主要作用并不是方便命题人员开阔思路,而是防止所出题目出现重复,尤其是后面的计算大题。某种思路一定不能被前人所用。
从出题到题目的标点符号,包括题目是否可能出现歧义,出题的顺序都要反复商榷,命题组一般会有两三个通宵不眠夜。
英语阅读理解、完形填空,还需要从近几个月的国外杂志中,几百上千篇中,挑选出主题积极向上的、生词量比较均衡的、语法涵盖全面的文章,进行出题。
语文作文的命题过程是基本是要翻阅所有的模拟题,坚决避免被预测。如果语文和英语的命题有一定的弹性,那么数学卷的命题特点只有一个:忠于课本。我们在听到这个的时候也很吃惊,每道题必须要在课本教材里找到援引。考纲的内容每大块都要覆盖,而且要注重交叉和侧重。经常某道题的考点罗列及援引比考题本身要长,并且绝对不允许出现超纲内容,否则必须砍掉。
6.难易度适宜,并且可以拉开档次
每年的平均分,每道题的分数段,客观题的得分率,一定要有具体的预测值,而且要对比往年。一般来说,所谓的“难一年易一年”也是存在这个考量的。不过这个难易程度很主观,平均分才是最客观的。具体到数学这科,平均分误差在三分以内。
对于命题组而言,考生个人分数不重要,群体的平均分才是考量的重点,试卷出来,平均分也基本定了。根据每年的平均分,每道题的平均分,每道题的分数段,客观题的得分率,一定会有具体的预测,而且会对比往年。
04测试试卷
方法一:当命题完成后,会有数名考生提前考试,接触到刚刚定好的当年高考试卷,选拔标准是成绩中游,来自省内几个县市的主要中学。试考的成绩就是他们高考的最终成绩。根据测试生的成绩,命题人会对题目进行微调,在这种情况下,十之八九会将题目难度降低。
方法二:考试院会请来没有参与命题的高中老师,到隔离区进行实考,并对试卷挑出各种毛病,最后再次修改,达成一致意见,试卷方可成型。
05印刷试卷
最后一步是印刷试卷,这个时候已经到了5月底6月初。会有几个指定印刷厂在动用大量警力严格保密的情况下,彻夜不休工作两天,印刷出所有试卷。
每种试卷其实都是两套,正式+备用。而且除了命题人,没有人知道哪套正式、哪套备用,正式和备用也不在一个地方印刷。但如果没有极其重大情况发生,不经中央批准,高考是不会轻易动用备用卷的。
06严苛的安检
遴选、确定了命题候选人后,会在4月中旬征询意见,询问能否参加当年的高考命题。在得到候选人口头同意后,会在4月底、5月初将命题人集中在一个指定地点,让大家签订非常详细的长达几页的保密协议,对外统一口径声称“出差”等无关的事情。
命题人每年都需要签“保密协议”。
虽然这个身份是对个人能力的极大肯定和荣誉,但不能对外透露。成为命题人后,每个人首先要上安全教育课,要求在高考结束后,不能撰写点评高考题目的文章,不能对外宣传自己曾是命题人的身份,不能接受媒体采访。
来源:精彩生活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