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掠影 | 姜堰区淤溪镇:党建引领“三链融合”,跑出集体经济发展加速度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11 08:27 1

摘要:近年来,姜堰区淤溪镇围绕党建引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四强四有”行动要求,做强资源整合链、加持数智赋能链、延伸产业协同链,推动村集体经济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近年来,姜堰区淤溪镇围绕党建引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四强四有”行动要求,做强资源整合链、加持数智赋能链、延伸产业协同链,推动村集体经济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0

1

做强资源整合链

走出“碎地生金”新路子

做活土地文章蓄势

以平田整治为抓手,着力破解农村承包土地细碎化难题,通过“集体领种、统一规划、连片种植、专业托管”模式,盘活闲置低效土地,推广“稻+豆+油”轮作,推动土地集约化经营。截至目前,新桥村率先整治土地110亩,首季产量达3.2万斤,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8万元,土地利用率提升40%,实现“碎地变整地、荒田变良田、低产变高产”,为全镇平田整治提供了示范样板。

唤醒沉睡老房提质

探索“村集体牵头、企业运营、农户参与”模式,统一出租闲置农房,打造特色民宿集群,并建立“保底租金+收益分成”机制,促进村集体和农户双增收。周庄村将10户农房统一出租给千垎田园旅游公司,打造“春花秋月”“朝花夕拾”主题民宿,村集体经济年增收6万元,带动8名村民就业。下一步,将深化与同程旅游合作,引入智慧民宿管理系统,推进标准化运营和品牌化建设。

建好标准农田增效

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着力点,打破零散田块,整合土地资源,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推行“村集体+农户+企业+合作社”管理服务模式,创新“油麦轮作+稻麦轮作+特色种植”多维轮作体系。潘甸村建成600亩“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高标准农田,每年增加管理服务费3万元。通过多维轮作,亩均产值提升30%,生产成本降低15%,实现季季都有好“丰”景。

0

2

加持数智赋能链

点亮“藏粮于技”新场景

专业筑基

激活产能新引擎

引入金农植保专业合作社,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推广播种机、无人植保机、无人驾驶拖拉机及多功能联合收割机协同作业,实现耕种收全程机械化,综合生产效率提升50%以上。同时,创新“统一供种、统一烘干、统一加工、统一销售”全链条服务模式,降低生产成本15%,让“藏粮于技”落地有声。

数智赋能

培育农业新优势

打造“科技+农业+研学”融合模式,构建育苗、种植、采摘、储运、销售一体化产业链,打造3000平智慧连栋大棚区,设置五彩果蔬采摘区、数字农业科普区、果蔬批发零售区“四区联动”体验体系,推动农业生产智能化、采摘服务品质化、研学体验场景化、产销对接一体化。靳潭村依托200亩园区,通过“四区联动”,带动就业50余人,实现人均月收入1200元。

生态固本

开拓绿色新征程

坚持“以水养鱼、以鱼净水”生态循环模式,部署智能水质监测系统,实时监控水温、溶氧、pH值等关键指标,精准调控养殖环境。精选鲢、鳙、鲲等滤食性鱼类,采用低密度、优比例、有机化养殖技术,建成鱼苗繁育鱼种塘,实现零投饵、零用药。基地年成鱼产量达260万斤,年产值突破1700万元。

0

3

延伸产业协同链

构建“集群赋能”新格局

汇智引才积蓄内生动力

成立湖村一体化公司和鲍老湖联盟党委,发布“湖村一体化公司招募令”,吸纳38名青年进入人才库,选拔22名骨干压担培养。镇主要负责人带队赴苏州阳澄湖、常州天目湖等地学习,对接科研机构提升技术能力,选派5名镇村干部担任强村公司管理层,10名“特种青年”挂职锻炼。

外争内兴丰富资金渠道

借助生态岛、传统古村落、省特田等创建契机,上争各类专项资金共计3000万元,打造森林氧吧及生态景观带。通过党委牵头、村村抱团,打造“鲍老湖大鱼头”品牌,带动3个参股村年分红86万元。引入区农水公司、同程旅行等资本入股,规划“湖村一体化”项目,推动鲍老湖森林公园建设,实现资产资源持续增值。

机制强链夯实发展根基

坚持制度保障、目标引领、激励监督协同发力。制定“强村公司运营方案”,出台“湖村一体化管理制度”系列文件,明确职能架构,提升运营效率,为规范化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同时深入贯彻落实《村集体经济增收硬八条》举措,建立对村高质量考核机制,强化巡察、审计监督作用,优化薪酬方案,全年共发放奖励激励资金4.6万元,激发镇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