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影片中,除去压抑的家庭空间,菜市场、咖啡馆等公共空间里,女主角与儿时一起长大的女性角色之间的互动,极为愉悦地展现出角色丰富的情感资源以及广阔的活动空间。
《还有明天》在豆瓣平台收获了23万人的评分,且长久维持在9.4分的高位,成绩瞩目。
影片构建出极为悲苦、令人窒息的情境,却又巧妙融入欢快的基调,这种独特的呼吸感与自由感成为其显著亮点。
在影片中,除去压抑的家庭空间,菜市场、咖啡馆等公共空间里,女主角与儿时一起长大的女性角色之间的互动,极为愉悦地展现出角色丰富的情感资源以及广阔的活动空间。
从女性视角以及意大利电影传统视角来剖析,这部作品意义非凡。
意大利电影长期受新现实主义影响,《还有明天》以罗马为背景,而罗马正是新现实主义的重要阵地。
影片在许多方面对新现实主义进行模仿,比如采用黑白画面,类似帕索里尼的部分作品,真实地展现城市空间以及人物的日常生活场景。
同时,它融入了歌舞剧情节,这是意大利喜剧的精华所在,还借鉴了意大利艺术喜剧的典型元素,像电影中一群女性因爱面子在家门口吵架的情节,极具典型性与刻板化的喜剧特征。
可以说,《还有明天》集合了意大利电影史上的许多精华元素。
与托纳多雷的作品类似,《还有明天》同样流露出对过去时光的怀念。
托纳多雷作为西西里人,其作品如《海上钢琴师》《天堂电影院》等,常常表达对儿童时代以及电影黄金时代的怀念。
《还有明天》尽管讲述的是一位罗马女性的故事,主题与托纳多雷的作品不同,但同样蕴含着怀念之情,并且其中的生殖快乐在众多女性叙事作品中较为少见。
多数揭示女性处境的作品往往呈现出过于苦涩的风格,而此片即便女主角遭受暴力以及糟糕的生活,却依然能从内心深处散发出一种生殖快乐,显得尤为珍贵。
在角色面孔的选择上,《还有明天》展现出极高的水准。
如同帕索里尼选人时注重一张面孔便能讲述一个故事,《还有明天》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其面孔都极具历史感与故事感,充满浓郁的罗马特色。
相比之下,此前的《成年人的谎言生活》在面孔选择方面则彻底失败。
电影结局的反转堪称一大亮点。
影片前半部分的铺垫让观众误以为女主角会与情人私奔,然而最终却发现她与众多意大利女性一同前往投票站。
这一反转与1946年意大利女性首次行使投票权的历史背景紧密相关。
当时,意大利面临着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的全民投票抉择。
此前,萨伏依王朝统一意大利后,对墨索里尼上台采取放任态度,希望其缓和国内矛盾、遏制共产主义思潮,却导致了可怕的后果。
墨索里尼被消灭、法西斯倒台后,意大利陷入巨大混乱,王室逃走,德国趁机占领并建立傀儡政府。后来在联军的帮助下,意大利人开展抵抗运动并获得解放,进而进行选举,排除了王室统治,建立共和制,意大利女性也得以参与选举。
这一时期,由于二战中男性大多参战,城市中许多工作岗位空缺,许多女性走出家庭参与工作、政治活动以及抵抗运动,从而获得自信,为女性解放奠定了基础。
二战中的女性
电影以此结局收尾,既出人意料,又令人振奋,意味着意大利女性结束了此前的“垃圾时间”,迎来充满活力的崭新开始。
电影对家暴的处理方式十分巧妙。
在意大利文化中,即便暴力也常被粉饰为出于爱,影片通过将歌曲、舞蹈与家暴场景相结合,展现出这种暴力与爱情叙事之间的割裂,揭示了曾经蒙蔽人们的错误观念。
不过,对于电影中女主角选择去投票而非私奔的结局,也存在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这是理想化、美化的结局,担忧女主角回到家后暴力会升级,质疑个人叙事与大历史叙事的融合是否过于顺滑,以及她面对具体生活时的实际状况。
但从电影呈现的内容来看,女主角拥有女儿、朋友的支持,有自己的工作与私房钱,目光中充满勇气,并且意大利后期的女性解放正是由这一批觉醒的女性所开启,所以这一叙事并非过度乐观,而是较为贴合当时的现实情况。
故事发生在罗马,罗马和那不勒斯是当时意大利主要城市中仅有的支持君主制的地方,影片中的情节符合罗马的社会现状。
电影最后一幕,在投票站出现的许多女性配角,此前都曾有过关于政治的简短讨论,这些线索直至最后才被观众串联起来。
例如女主角女儿的准婆婆,在冰淇淋店门口谈论投票时被丈夫无情打断,而最终女性们在投票站表达出了自己的想法。这让人联想到在现实中,即便在家庭中女性可能因各种因素而沉默,但在民主投票中她们能够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
意大利哲学家安德里亚指出,20世纪思想上最大的转变之一便是女性解放,从女性投票这一行为中便可得到验证。
电影中男性暴力的来源较为复杂。
女主角的丈夫作为法西斯士兵,战后精神陷入溃败,试图通过暴力在家庭中获取权利的肯定,然而这仅仅是一个明显的借口。
实际上,这种暴力源自意大利的文化传承,在传统观念里,妻子被视为丈夫的所有物,女性没有自由出入的权利。
女儿男朋友等角色同样体现出这种暴力倾向,即便他们未参加战争,暴力习俗依然存在。这不仅是意大利面临的问题,家暴现象在许多国家都较为普遍。
意大利作家玛拉依尼的作品常常围绕男性对女性身体的控制与长期占有这一主题,她本人出身特殊,父亲是反法西斯分子,她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其作品对意大利战后女性文化重建产生了深远影响。
与《还有明天》同期上映的《初步举证》,同样聚焦性别暴力故事,但女主角Tessa与《还有明天》的女主角迪莉娅截然不同。
《初步举证》
Tessa是一位成功的女律师,在男权社会的游戏规则中看似清醒且游刃有余,然而她依然是性别暴力的受害者。这两部电影都探讨了改变社会与改变自身的问题,在不同的时代以及女性的具体生活中,人们对此有着不同的判断与选择。
《初步举证》揭示了长久以来受害者反而要接受审判的荒谬现象,唤起人们对法律模式的反思。
在《还有明天》中,女主角通过工作接触到不同的人,如美国士兵、女性老板等,这为她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使其避免陷入自我孤立的状态。
从女性的角度来看,改变自身、避免孤立无援至关重要。
在《还有明天》中,女主角迪莉娅的工作状态反映出女性工作价值不被认可的现象。
她需要征得丈夫同意才能出门,同时从事多份工作,还面临同工不同酬的问题,即便辛苦赚钱也不被丈夫认可。
这与费兰特小说《烦人的爱》中对女性工作的描写颇为相似。
二战为意大利女性提供了工作机会,她们开始参与城市的运作,逐渐实现自我价值与身份认同。
比如《秘密笔记》中的瓦莱里娅,从最初为家庭工作,到后来在工作中找到自我尊严,其女儿则产生了通过工作实现自我的新想法。到了六七十年代,工作对于女性打开生活空间、建立社会关系变得愈发重要。
费兰特作品在中国的传播,增进了中国读者对意大利文学与文化的了解,推动了其他意大利文艺作品的引进。近年来,在意大利国内的写作与出版领域,年轻女性作家不断涌现,例如在色雷加奖的评选中,女作家获奖的比例较高。
费兰特的第一人称叙事对意大利文学创作产生了显著影响,成为当下的一个主要潮流。
来源:动物形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