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项由美国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关税将使美国家庭平均损失4400美元。研究指出,美国消费者面临的总体平均有效关税税率为25.3%,这是自1909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报告还预测,长期来看,美国经济将持续萎缩0.6%,相当于每年减少1600亿美元。此
一项由美国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关税将使美国家庭平均损失4400美元。研究指出,美国消费者面临的总体平均有效关税税率为25.3%,这是自1909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报告还预测,长期来看,美国经济将持续萎缩0.6%,相当于每年减少1600亿美元。此外,到2025年底,失业率将上升0.5个百分点,就业岗位将减少70万个。
美国前财政部长耶伦表示,新一届政府的经济政策是她所见过的最严重的自我伤害行为。在加征关税等政策背景下,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风险已经上升。耶伦指出,这些政策可能导致普通家庭每年额外支出近4000美元,并且投资和消费支出减少可能引发经济衰退。
美国构建的新型国际秩序以金融资本为核心驱动力,通过精密设计的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在维持表面自由贸易的同时巩固其霸主地位。不同于传统殖民体系,这种现代控制模式通过三大支柱形成闭环:核心技术的绝对垄断、政治制度的柔性操控、金融体系的深度绑定。在半导体、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战略领域,美国保持着二十年以上的技术代差,通过专利壁垒和出口管制形成天然护城河。这种技术优势转化为经济霸权,使得美国仅凭核心部件供应就能攫取产业链80%以上的利润。
美国对盟友国家的控制策略呈现明显的分层特征:对G7集团采取"技术换忠诚"策略,将次核心部件生产权作为利益交换筹码;对中等发达国家实施"品牌陷阱"政策,鼓励其发展终端产品品牌但锁定上游技术依赖;对资源型国家则采取"美元-资源"挂钩机制。这种多层级控制体系确保:德国汽车工业40%的电子控制系统来自美国供应商,韩国半导体产业75%的核心设备依赖美企,中东产油国90%的能源贸易以美元结算。
美元霸权体系经历三次战略升级:布雷顿森林体系(黄金锚定)→石油美元体系(能源锚定)→科技美元体系(数字锚定)。美联储通过"降息扩表-加息缩表"的周期性操作,近三十年完成七次全球财富收割,每次平均攫取2.3万亿美元流动性。但这种金融殖民模式正面临双重反噬:国内产业空心化导致制造业占比从1980年的21%降至2020年的11%;国际层面遭遇数字货币和区域本币结算的挑战,美元储备份额从2000年的72%降至2023年的58%。
中国崛起正在打破西方技术垄断的"三位一体"防线:在5G通信领域占据40%全球市场份额,新能源装备供应量占全球60%,半导体自给率从2018年的15%提升至2023年的35%。这种系统性突破引发美国战略焦虑,其遏制手段从关税战升级到技术封锁,再演变为供应链脱钩。但中国依托14亿人口统一市场和全产业链优势,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25%,形成独特的"突围-反制"发展模式。
只要中国放弃产业升级,放弃芯片自主研发放弃新能源汽车迭代,放弃航母、军舰下饺子,放弃太空技术更新发展,美国舆论机器会马上转向,重新高呼“全球化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是人类最高尚的情怀。”
美国人就是用这种理论给国内恨国党们洗脑的:只要你们能说服中国政府放弃这些,我们就还是一家人,我们就还是“中美夫妻论”。
美国人之所以对全球化出尔反尔,倒不是说他们中途变心了,而是从一开始,美国人就为全球化确定了样板模式。
中国人对美国人的理解存在着不小的误解。在中国的观念里,全球化是一种基于经济效率和产业分工的概念,是随着经济发展的自然而然的过程。中国认为这种分工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以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然而,美国人眼中的全球化概念却有所不同。他们更倾向于将其看作一个世界性的种姓天梯体系,这种分工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更多的是生态位上的分工。在这种分工中,经济利益并不占主导地位。由于种姓制度的本质特性,这种分工具有固化的特性,最终目标是各族群在种姓序列上“各守本位”。
日耳曼国家在这种全球化体系中处于不可动摇的顶端位置。而非日耳蛮国家所承担的角色远非只是简单的劳动力提供者、生产者或服务者。他们期望非日耳蛮国家能够提供包括“落后凝视”、“文化猎奇”、“种族歧视”和“雌性象征”等情绪价值。
换句话说,美国人(尤其是日耳蛮人)所设想的“完美全球化”中的中国,不仅仅是一个物美价廉商品的提供者,还必须展现其血汗工厂的存在以迎合某些白左人士的廉价同情心。满足他们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对着中国工人指手画脚!一会说人权,一会说加班,随着他们的喜怒惩戒或者奖赏!
美国估计也没想到,中国人根本就不搭理你!
结果现在的全球化就变成了,美国想要:去中国化的全球化。
中国见状,开始搞:去美国化的全球化。
结果,缺乏商品生产能力的美国,完败并被戴上了“逆全球化”的帽子。
到底是劳动创造价值,还是钞票创造价值?这个问题的答案,在这场斗争的结果也一目了然。
来源:怪口历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