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属风暴”现身,每秒10000发子弹,实用性超越了西方设计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11 14:13 3

摘要:在外国的军工设计人员眼里,中国就是最大的外挂,隔三岔五就能搓出来一些他们想象中的武器。现有电磁炮,激光炮,微波辐射炮,然后是无人机蜂群,高超音速导弹,六代机。结果最近中国又搓出了一个西方的概念武器:实用化的金属风暴武器系统。

在外国的军工设计人员眼里,中国就是最大的外挂,隔三岔五就能搓出来一些他们想象中的武器。现有电磁炮,激光炮,微波辐射炮,然后是无人机蜂群,高超音速导弹,六代机。结果最近中国又搓出了一个西方的概念武器:实用化的金属风暴武器系统。

但凡是个军迷就应该知道金属风暴的鼎鼎大名,这是一种摒弃了传统枪械的机械结构的子弹发射系统,通过电子点火控制串联排列的弹丸,理论上可实现无限叠加的恐怖射速。36管原型机0.01秒发射180发。

1997年,澳大利亚发明家迈克·奥德怀尔带着他的“金属风暴”武器系统登上吉尼斯世界纪录舞台,全世界都为这种每分钟射速超百万发的“未来武器”惊叹。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玩意儿真就成了一个原型机,外加炒股用的机器。华尔街投资者看到了炒作空间,毕竟在军火市场,“参数奇迹”永远比实用性能更容易吸引热钱。奥德怀尔作为一个兼职了发明家的商人更是深谙此道,甚至还炮制了“中国出价1亿美元求购”的谎言,成功撬动澳国防部和美国军方的关注,甚至获得消防灭火、海军榴弹发射器等匪夷所思的“转型”投资。

但资本狂欢掩盖不了技术硬伤。美国海军2007年采购的“金属风暴”榴弹发射器最终无疾而终,根本原因在于这套系统本质上是个“参数怪兽”:其串联弹药设计导致初速不稳、精度低下;电子点火系统在战场环境中的可靠性存疑;更致命的是,每分钟3500万元人民币的弹药消耗成本让任何军队望而却步。最后美国《防务新闻》给这玩意儿下了一个死刑:1秒1万发的数据只对股票分析师有意义。

结果没想到就在西方彻底放弃了这套武器系统之后,中国人竟然拿起来了,而且不仅拿起来了,还完成了实用化改造,失去具备了量产价值。尤其是在无人机时代,金属风暴这种子弹喷吐装置可以有效对无人机造成严重威胁。

根据《现代兵器》杂志的报道,我国早在“九五”期间,就已经开始对金属风暴的相关技术进行解构,与澳大利亚人沉迷于吉尼斯纪录不同,中国团队直指核心矛盾:如何让超高射速与实战需求平衡?0.01秒发射180发子弹看上去很美好,但是没有有效的火控和武器控制能力,这种射速只是在浪费子弹。

所以我国创造性地开发出了模块化串并式弹药设计以及可编程弹头。

前者通过4层4管平行排列的紧凑布局解决储弹量瓶颈,36管没有什么必要,考虑到实战因素影响,十六根管子就够用了。当然,由于是模块化设计,在真的有需要时还能继续叠加。一套4X4的子弹喷射系统,仍旧可以确保电子点火的高射速优势,达到每分钟45万发子弹。虽然不如上吉尼斯世界纪录的那个金属风暴,但是比1130近防炮这种加特林式机关炮要快多了。

而可编程AHEAD弹则是避免了火力浪费,通过钨合金子弹丸的定向散布,实现对无人机蜂群的“弹幕覆盖”。

而且我国军工人员在设计这个武器的时候早就已经想到了如何将其接入到我军作战体系中。该系统可以直接无缝接入我军使用的卡车底盘,既保持机动性又实现弹道聚焦;而雷达-光电跟踪系统的集成化设计,则直接借鉴了舰载近防炮的成熟方案。可以说我们的金属风暴,不是复刻澳大利亚的实验室玩具,而是用20年时间完成了从参数神话到战场工具的进化的实用型武器。

西方军火商惯用“颠覆性概念”刺激资本市场,却常因脱离战场实际沦为笑谈。而中国军工的独特之处在于,始终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进行技术筛选这就是为什么西方那些惊人的技术概念,最终总是会在中国变成现实。

来源:迷彩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