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智能革命席卷全球产业链的当下,医疗科技正悄然发生结构性重塑。从影像诊断到危重症救治,从实验室科研到家庭健康管理,AI、大模型、自动化与硬件平台协同演进的速度,正在将“医疗器械”重新定义为一个高度融合算法与场景的复合型产业系统。
【环球网报道 记者 姚倩】在智能革命席卷全球产业链的当下,医疗科技正悄然发生结构性重塑。从影像诊断到危重症救治,从实验室科研到家庭健康管理,AI、大模型、自动化与硬件平台协同演进的速度,正在将“医疗器械”重新定义为一个高度融合算法与场景的复合型产业系统。
2025年4月8日-11日,第91届CMEF中国国际医疗器械(春季)博览会(以下简称“医博会”或“CMEF”)在上海开幕。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00家企业集中亮相。这场被誉为“全球医疗风向标”的产业盛会,不仅是一次产品的集体首秀,更是一场关于未来医疗生态构建能力的集体答卷。
值得关注的是,本届CMEF的关键词不再是“进口替代”或“自主可控”的传统命题,而是“AI走进手术室”“算法深入ICU”“家庭健康场景重塑”等更加具体、精准且务实的现实路径。从盈康一生的“AI场景中台”,到强联智创导管机器人在神经介入的技术突破;从谊安将智能通气算法嵌入重症呼吸支持设备,到左点用数据与小程序打通家庭慢病监测系统;再到百洋布局放疗高端国产装备的产业化网络,这一切指向同一个趋势:医疗器械产业的下一站,不仅是技术创新的竞逐,更是生态能力的比拼。
CMEF医疗电子设备展馆现场
从“硬件更新”到“系统重写”
过去多年,医疗器械行业的创新轨迹大多围绕“物理性升级”展开:材料更轻、成像更清晰、设备更小巧。但这些技术进步往往是渐进式的,其影响力局限于产品性能层面的优化。如今,随着AI、大数据、传感器网络及物联网基础设施的快速成熟,医疗器械的创新逻辑已发生根本性转变:从“设备升级”走向“系统重写”,从“单点功能”迈向“平台生态”。
本届CMEF正是这一趋势的集中体现。与以往以产品型号和配置参数为核心的展示不同,今年大量参展企业开始以“系统解决方案”“智能平台”“全场景闭环”为核心讲述创新逻辑,呈现出明显的“平台化智能升级”走向。
盈康一生在展会上展示的“盈康大脑”AI平台是一个典型代表。作为海尔集团旗下的大健康品牌,盈康一生将AI嵌入整个医疗服务链中,从样本库到乳腺筛查、从肾病慢病管理到科研平台化实验设备,构建了一个多场景、多终端可联动的智能健康解决方案群 。
以乳腺癌筛查为例,其AI数字乳腺机结合图像分析引擎,可自动识别病灶类型并输出BI-RADS评级,不再依赖单一医生判断。这种“AI辅助医学”的模式,背后是模型训练、场景学习和设备接入的系统工程。更进一步,盈康也在推进院外场景的智能化,例如肾病管理解决方案,将家庭监测、云端分析与院内治疗打通,探索“医院-社区-家庭”(Hospital-Home)的全流程健康管理体系。
在家庭场景中,zdeer左点的展台颇具代表性。左点血压计的“远程共享”功能使得子女即使身在他乡,也可通过微信小程序实时查看父母血压变化;其助听器采用定制化AI芯片,对声音进行动态增强与噪音削弱,兼顾舒适与清晰。这背后,是家庭医疗消费对“智能连接”与“数据反馈”的实用诉求正在迅速上升 。
高端放疗设备方面,ZAP-X火星舟机器人是一款真正意义上的“次世代”放射外科平台。区别于传统笨重、复杂的放疗系统,ZAP-X以全自屏蔽、双回旋射线系统实现“非共面多角度治疗”,为头颈肿瘤患者提供更精准、更安全的治疗路径。其在北京、河北布局的制造体系,使其具备产业化落地的现实基础。
在业内人士看来,硬件不再是单点竞品,而是在算法、能耗、连接性、生态兼容性等多维指标上被重新定义。
AI技术成为新决策辅助引擎
人工智能在医疗行业的应用已不是新鲜话题,但在第91届CMEF展会上,AI不再只是“赋能”角色,更成为成为新决策辅助的有力引擎。从“工具级组件”到“系统级中枢”,AI的角色正在重塑整个医疗器械的设计逻辑与使用场景。
以AI导管塑形机器人为例,这一设备专为神经介入手术设计,通过与复旦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等神经血管领域权威机构联合开发,构建出一套“由算法驱动、以精度执行”的微创手术导航系统。其技术底座基于深度学习算法和三维血管建模技术,可对患者脑血管结构进行实时3D重建与路径规划,使导管能够“自动识别路径、精确导航”至病灶位置。
另一AI应用突破来自谊安医疗在ICU通气治疗场景的系统性改造。谊安发布的智能通气技术体系,核心在于构建一个基于AI算法实时驱动的“闭环通气控制平台”。该系统通过调取10万+呼吸波形数据训练AI模型,实现对人机不同步状态的自动识别,并构建肺损伤预测模型,可在实际通气操作中提前4小时预警“撤机失败”风险,有效提升治疗稳定性与安全边界。
背后的医学逻辑非常清晰:传统通气依赖医生手动调参,经验差异大、调整滞后;而智能系统则能实现每秒200次动态参数调整,基于实时肺部顺应性、压力-容量关系与呼吸力学指标实现数据驱动的动态闭环。这不仅是“效率提升”,更是一种医疗范式的变革。
在科研服务与实验室场景,盈康一生则将AI能力延伸至生命科学平台,通过数据采集与能源管理的双向优化提升科研效能。例如“云育”智能振荡培养箱不仅能实现温场均匀控制,还配备运行数据实时上传机制;“无极”系列保存箱采用零碳制冷技术,在能源消耗与控温精度之间取得技术平衡。这些设备通过与“盈康大脑”平台打通,可实现从样本管理到数据追踪的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体现出科研装备从“实验支持工具”向“数据型平台组件”的角色转型。
无论是手术导航、重症治疗还是科研设施,AI都正不断发挥更大的效力。这种“数据驱动、算法决策”的深层结构性变化,正在成为医疗器械企业竞争中的关键变量。
从源头到终端的全产业链共振
本届CMEF同期举办“医疗器械设计与制造”“智慧健康”“应急救援”“宠物健康”等一系列热点领域的子品牌展会,旨在打造覆盖从源头到终端的全产业链生态圈。
上游制造实现智能化升级。在中国国际医疗器械设计与制造技术展览会上,800家上游企业展示了智能制造新图景,聚焦医疗器械上游制造供应链,展品包括智能制造芯片、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嵌入式芯片、高敏感度压力传感器等。这些新技术应用前景广阔,将医疗器械制造推向智能化、高效化、精准化新阶段。
下游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中国应急、安防及救援技术装备博览会”内,5G远程急救车、模块化多功能救援车等装备,构建起从院前到转运的智能急救网络。而在“国际智慧健康展览会”,可穿戴设备与家庭诊疗系统深度融合,开启居家医疗新范式。
而银发经济也在重构康养生态。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全球康养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机遇。针对老年人的需求,CRS中国国际康复及个人健康博览会、CECN中国国际养老福祉及护理用品博览会、Life Care中国国际家用医疗用品展览会同期开展。
在第91届CMEF现场,记者发现,一个比技术展示更深层的趋势正逐步显现:医疗器械行业不再是“单点创新”的竞技场,而正在进入“生态协同”时代。展会期间,越来越多企业不再强调某款设备或某项突破,而是将平台能力、系统构建力和多边协作机制作为核心竞争力全面呈现。
首先是“连接”。医疗系统传统上是一个碎片化严重的行业,不同科室、系统、平台之间数据难以贯通,制约着效率与决策。盈康一生在现场发布了海尔生物医疗AI大模型生态战略,提出以“数字神经网络”为核心框架,推动科研、临床和数据平台之间的智能协同 。通过将AI嵌入乳腺筛查、样本储存、实验室设备等多个系统模块,盈康正在尝试构建一个面向医院和科研单位的可持续智能中台。这类“连接式中枢平台”的建设,预示着医疗器械企业正从“设备制造商”升级为“系统运营商”。
与此同时,家庭医疗领域也在同步发生生态跃迁。zdeer左点展台展示的远程血压计、助听器等产品不再是“单品类销售”,而是通过数据共享、小程序监控、AI语音算法等手段形成“家庭健康数据网络”。其背后是一个趋势:设备不再是一次性消费品,而是融入生活方式的持续性健康工具,与平台服务形成复合增长逻辑。
近年来,受益于政策推动与技术积淀,高端医疗器械国产化正加速推进,而CMEF成为观察这一趋势的绝佳窗口。ZAP-X放射外科机器人作为全球首款具备全自屏蔽结构的放疗平台,已在北京、河北同步布局制造体系,打通从核心部件国产化到整机交付的完整路径。这不仅提升了本土交付能力,更意味着放疗等高精尖设备开始告别“高端依赖进口”的历史周期。
在业内看来,从AI模型平台,到设备标准化扩展,从产品协同交付,到国产制造体系构建,连接上下游、下沉使用场景、实现高端替代——这“三重协同力量”将深刻影响未来医疗科技产业的格局重构。
来源:环球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