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谁没逃过课?”这条评论在唐尚珺逃课举报新闻下刷了屏。一个被公众熟知的高考“钉子户”,刚进大学半年就被盯上了——有人扒出他3月飞北京拍视频、清明节回老家、抖音IP迟迟不更新,甚至精确到“4月8日英语课旷课”,一个月逃课四天的“罪状”列得清清楚楚,还放话要求学校
“谁没逃过课?”这条评论在唐尚珺逃课举报新闻下刷了屏。一个被公众熟知的高考“钉子户”,刚进大学半年就被盯上了——有人扒出他3月飞北京拍视频、清明节回老家、抖音IP迟迟不更新,甚至精确到“4月8日英语课旷课”,一个月逃课四天的“罪状”列得清清楚楚,还放话要求学校开除他。(源自潇湘晨报等媒体)
这事儿听着就魔幻。唐尚珺是谁?从2009年第一次高考到2024年,他执着复读15次,考上过中多所名校,但都放弃了,直到去年以34岁“高龄”入读华南师范大学,被网友戏称“高考界活化石”。结果书还没读热乎,先被举报逃课了。
被举报的唐尚珺也很委屈:“去北京是请了假的,清明节回家也报备了,抖音定位又不是实时更新!”更让他无语的是,这种举报上学期就开始了,每次都要辅导员写三千字回复材料,“这不折腾老师吗?”
评论区直接炸了锅。有人骂举报者“心理阴暗”,有人翻旧账说他“坐飞机开轿车还申请困难补助”,也有人认真讨论:“大学逃课算个事?”
大学逃课,真值得上纲上线吗?
翻开中国青年报的调查,85%的大学生承认逃过课,公共课到课率常年不足一半。前些年云南某高校一口气处分了312名旷课学生,结果家长集体投诉:“我家孩子逃课是不对,但直接记过影响考研考公,至于吗?”
这事儿说白了,大学老师和学生早有了“默契”。老师台上讲课,台下刷题的、补觉的、打游戏的,看视频的,只要不闹出动静,大家心照不宣。有教授私下调侃:“我当年当学生时也逃课,现在让我对着空教室讲,反而浑身不自在。”
唐尚珺的辅导员估计也头疼——按校规,学生请假要有书面材料,病假还得附医院证明。但现实中,谁还没帮学生打过掩护?肚子疼、家里急事、心理焦虑,但凡说得过去的理由,老师往往睁只眼闭只眼。可这回唐尚珺撞枪口上了,毕竟他是全网关注的“特殊学生”。
举报者到底图什么?
网友的评论一针见血:“普通陌生人哪知道他行程?八成是身边人搞他!”这话不是没道理。唐尚珺的抖音账号有50多万粉丝,平时接广告、做直播,早不是普通学生。有人眼红他的流量,有人看不惯他“高龄读大学”,更有人翻出他复读时拿过某中学2万元奖金,质疑他“把高考当生意”。
但要说他真带坏风气?未免夸张。评论区网友说了大实话:“我们专业前三个月教室空一半,最后两周老师划重点,全挤爆了!”大学里真正的“坏学生”,是那些找人代课、论文抄袭的,而唐尚珺的“罪过”,不过是请了假却被人拿着放大镜挑刺。
规则与人情,该站哪边?
支持开除的人搬出校规:“逃课就该处罚!”可这话经不起推敲。且不说唐尚珺坚称自己履行了请假手续,就算真旷课,按《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多数高校累计旷课60——80学时以上才够开除。按每周20节课计算,他得连续旷课两个月——举报者揪着4天不放,多少有点“拿着鸡毛当令箭”。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人们对“特殊学生”的严苛审视。当年丁真爆红后进国企,多少人举报他“学历不够”;庞众望考上清华却被扒家庭背景,网友质问:“穷孩子就该苦大仇深,凭什么阳光开朗?”到了唐尚珺这儿更魔幻——你复读是励志,但进了大学就必须当圣人,连抖音发视频都成了“不务正业”。说到底,我们习惯了用单一标准衡量所有人。网友的评论看得人唏嘘:“30多岁读大学怎么了?人家白天上课晚上直播赚学费,非得逼到退学才满意?”
给教育留点弹性空间吧
哈佛有个“自主休假”制度——学生可以申请暂停学业去工作、旅行甚至创业,只要毕业前修满学分就行。国内,清华也有休学自主创业制度,反倒是某些高校曾以“未按时打卡”为由取消贫困生补助,还有学校规定“生病请假必须拍输液照片”,把管理变成了折腾。
唐尚珺事件本该成为改进的契机。比如建立“非传统学生”跟踪机制:既然他需要兼顾学业和谋生,学校能否允许弹性修学分?既然有人盯着他举报,能不能简化流程,让真正恶意投诉者自证清白?
教育本该是块容得下试错的土壤。就像@独行于天下 说的:“只要不违法乱纪,多点包容不行吗?”那些举报唐尚珺的人,可能忘了自己大学时也逃过课、抄过作业,甚至求老师“高抬贵手”。当我们对别人挥舞道德大棒时,或许该先摸摸自己的良心。
来源:教育人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