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10日晚,科兴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兴制药”)发布2024年年度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07亿元,同比增长11.7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148.09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525.43万元
本报记者 王僖
4月10日晚,科兴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兴制药”)发布2024年年度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07亿元,同比增长11.7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148.09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525.43万元。
科兴制药有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2024年,全球医药行业竞争加剧、国内生物药企加速转型,行业面临巨大挑战。在此背景下,公司“创新+国际化”的双轮驱动战略取得显著成效,其中国际化战略实现欧盟市场突破,海外业务增长迅猛,报告期内销售收入达2.24亿元,同比增长约61.96%;国内市场稳中有升,市场份额保持领先;高效推进研发管线,多条创新药管线临床前数据优异。
研发创新:从“改良”到“创新”
从近三年科兴制药年度报告披露的管线变化可以看出,公司在抗病毒、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已全面向创新药研发转型。2024年,公司在研项目数量14个,其中4项处于临床阶段,且创新药管线中不乏多款热门靶点的双抗、三抗。
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较受业界关注的创新药GB18(靶点GDF-15)项目,用于治疗肿瘤恶病质,对标全球领先同靶点同适应症管线,目前已完成国际专利布局。临床前数据显示,GB18能有效逆转肿瘤恶病质导致的体重减轻,提高肌肉和脂肪重量,改善运动功能。预计可实现每3周到4周一次的注射频率,减少用药负担,提高患者依从性。
同时,科兴制药也在积极探索AI研发,充分利用AI和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ADD)等数字化手段,高效高质地应用于抗体分子设计、结构优化、活性预测等方面,实现了多项技术突破。如GB12双抗,便是其运用AI技术突破性设计得到的抗体分子,它有效克服了单一靶点药物在疗效和持久性上的局限性。
知名商业顾问、努曼陀罗(丽江)管理咨询合伙企业执行事务合伙人霍虹屹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AI正在深刻改变生物医药行业的研发范式,成为底层方法论的重构工具。科兴制药的实践不仅实现了研发节奏加快、成功概率提升,还拓展了原本难以开发的靶点空间,成为中国生物药企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以技术换效率”的典型路径。
除了创新药管线布局,科兴制药的经典产品人干扰素也在不断寻求创新,并取得积极进展。
出海平台:从产品出口到合作出海
2024年,科兴制药的海外业务收入突破2亿元,占总营收比例从2023年的11%提升至2024年的16%。这一成绩背后,是公司从单纯的产品出口向平台化合作出海的进阶。
公司前述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说:“过去二十多年,科兴制药重点布局了人口过亿、经济高速发展的新兴市场国家,以具有性价比的生物类似药为切入点,走出一条差异化的出海之路。”
公司年报数据显示,报告期内,新兴市场实现销售额同比增长超15%。截至目前,公司已累计与30多家知名药企和生物科技公司达成出海合作,产品线覆盖肿瘤、自免、内分泌、代谢等领域,尤其在重点肿瘤领域,如乳腺癌,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产品矩阵。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科兴制药与浙江海昶生物医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的产品白蛋白紫杉醇(Apexelsin®),在欧盟获批上市,是国内第一家通过欧盟官方集中审评获批进入欧盟市场的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产品,也是科兴制药出海平台从新兴市场向欧美市场拓展的关键一步。
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科兴制药的出海平台优势在于“快”。从签署正式合作协议起,到产品文件的官方注册递交,最快可控制在一个月左右。同时科兴制药在市场洞察、营销推广、专业学术以及风险管控等方面可提供一站式服务,也可进一步为合作伙伴赋能。
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当前国际竞争格局下,国内生物药企应聚焦新兴市场国家,通过深入了解当地市场需求和法规政策,制定差异化的市场策略,加强与国际合作伙伴的合作,共同推进产品的研发、注册和商业化进程。通过引入先进的研发技术和管理经验,可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