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临近谷雨,2025年春耕进入关键时期。化肥作为春耕生产的“粮草”,其能否充足稳定供应并及时下摆到位,将直接影响到全年的粮食产量。每年春耕,化肥保供稳价工作都是一场需要农资全行业齐心协力,才能打赢的“攻坚战”。然而,今年入春以来,在自媒体“小作文”的肆意炒作和推
临近谷雨,2025年春耕进入关键时期。化肥作为春耕生产的“粮草”,其能否充足稳定供应并及时下摆到位,将直接影响到全年的粮食产量。每年春耕,化肥保供稳价工作都是一场需要农资全行业齐心协力,才能打赢的“攻坚战”。然而,今年入春以来,在自媒体“小作文”的肆意炒作和推波助澜下,引发化肥价格阶段性上涨的原因被刻意曲解,加剧了行情的异常波动,严重干扰了市场秩序,打乱了下游的备肥节奏,对春耕化肥保供稳价工作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不可否认,今年春耕前期,国内氮、磷、钾各肥种价格较往年同期,均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上涨,但究其原因,主要还是与阶段性的原料涨价、局部区域供需错配、外部风险加剧等因素的叠加有关。对于农资人来说,化肥价格涨跌原本是“家常便饭”,但在部分自媒体的有意策动下,“尿素出口即将放开”“白俄罗斯、俄罗斯产能锐减,进口钾肥价格即将暴涨”“国内氯化钾库存见底”“国际资本操控化肥价格”“政府越喊保供,说明市场越缺货”等毫无根据、罔顾事实的“小作文”满天飞,导致许多经销商和农户恐慌性采购,市场陷入“越涨越买、越买越涨”的恶性循环,增加了春耕农资保供稳价工作的难度。
透过各种“小作文”的表象,我们已经能够看到一条清晰的利益链条。例如,炒作“尿素出口放开”和“政府保供即说明市场缺货”的言论,表面上是在做市场行情分析预判,实际上是为个别工厂、贸易商哄抬价格造势。又如,一些在短视频和直播平台传播的“小作文”,经常打着“让农民用上平价肥”的口号,假意抨击化肥价格太高,实则是向农民兜售假冒伪劣产品。再如,有些自媒体热衷于片面曲解和质疑“国家化肥商业储备政策”,对农资保供稳价政策工具发挥的作用进行负面解读。这类信息巧妙地利用了农民信息不对称和政策解读能力不强的弱点,将市场波动异化为牟利工具,不仅对市场秩序造成破坏,也对国家在化肥领域相关支农惠农政策的公信力造成负面影响。
从更深层面来看,自媒体“小作文”乱象带来的危害还远不止于此。例如,在春耕备肥关键节点,虚假信息往往会进一步导致化肥价格波动加剧,这一方面可能会扰乱供应链的稳定,零售商为规避风险而延迟备货,导致社会库存空虚,在集中用肥季到来时增加调运压力,尤其是在气候条件不利时会影响春耕生产进度;另一方面给投机者带来操作空间,增加农民的购肥成本,导致农民减少用肥或购买低价劣质肥料,最终造成粮食减产,破坏粮食安全大局。
借由平台流量加持和裂变式传播,“小作文”对化肥市场行情的干扰力越来越强。保障春耕用肥“量足价稳”的目标,正被市场频繁波动与虚假信息泛滥的相互助推所侵蚀。在此背景下,若继续对自媒体“小作文”放任自流,任由其污染行业舆论生态,扰乱化肥市场秩序,破坏春耕保供大局,就会让农民的利益受损,影响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最终威胁“中国人端牢中国饭碗”的战略底线。
由此可见,维护春耕化肥保供稳价大局,亟须斩断“小作文”这只无形的黑手。对此,笔者认为,重点应从信息治理、市场监管、产业升级三方面发力:
一是铁腕整治虚假信息,建立权威发布机制。例如,对编造“出口放开”“库存危机”等谣言的自媒体,实施账号封禁、内容下架等雷霆手段,同时通过权威媒体及时发布化肥产能、储备投放、价格监测数据,挤压谣言生存空间。二是加强行业自律,打击投机与售假行为。通过大数据追踪,严厉打击贸易商哄抬价格行为和各类网络“忽悠团”。三是加速产业升级,增强抗风险能力。长期来看,破解价格波动需推动行业向绿色增效转型。例如,中农“海元宝”“聚自然”系列增效肥的研发;中化“生物+”系列产品的升级,通过技术赋能大幅减少肥料产品对资源的依赖,从根本上降低了市场波动对农资保供带来的风险。
守稳“肥袋子”,方能夯实“粮根基”。春耕化肥保供稳价,关乎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更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大局。当自媒体“小作文”与市场波动合谋冲击农业根基时,唯有以“霹雳手段”肃清信息环境,以“菩萨心肠”护航农民权益,方能筑牢春耕生产的防线。唯有让真相跑赢谣言,让实干击溃投机,才能确保“肥粮双稳”的蓝图照进现实。
编制 | 炼 晨
审校 | 童 玲
监制 | 陆 璐
来源:中国农资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