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化学工程的实验室里,王天振博士总是那个埋头于分子模拟程序、推敲数据模型的人。作为齐鲁工业大学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的副教授,他以分子计算模拟为核心,结合传热传质和水处理技术,为破解全球水资源难题贡献了扎实的中国方案。
在化学工程的实验室里,王天振博士总是那个埋头于分子模拟程序、推敲数据模型的人。作为齐鲁工业大学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的副教授,他以分子计算模拟为核心,结合传热传质和水处理技术,为破解全球水资源难题贡献了扎实的中国方案。
“化学工程的魅力在于,你可以从最小的分子尺度出发,解决最大的现实问题。”在一次国际技术交流会上,王天振面对来自多个国家的学者这样说道。他的研究视角始终紧扣“微观-宏观”的逻辑路径,在分子模拟的基础上构建多尺度耦合模型,力图打通科学计算与工程实践之间的“最后一公里”。在海水淡化与污水资源化利用方面,他主导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研究,特别是在碳纳米管膜的水处理应用方向,提出了结构-性能协同优化的新路径,不仅提升了膜分离效率,也拓展了其在极端水环境下的适应能力。相关成果已被多家科研机构和企业关注和应用,在行业内引起了积极反响。
(图:王天振在进行化学实验)
2021年,王天振团队在《Desalination and Water Treatment》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探索碳纳米管阵列作为单层纳米膜在海水淡化中的应用。通过分子计算模拟,他们精确优化了纳米管的孔径和表面特性,使水分子过滤效率提升了近20%,而能耗显著降低。“我们花了无数个通宵调整模拟参数,”王天振回忆,“当实验验证模拟结果时,我才觉得那些夜没白熬。”这项技术的影响力迅速显现:一家山东水处理企业引入该技术进行中试,运行数据显示,其能耗比传统反渗透法低约15%。更重要的是,这项成果为偏远地区低成本淡化装置提供了可能,潜在惠及数万缺水人口。
(图:王天振在和团队成员讨论)
除了学术研究,王天振的专利成果同样令人瞩目。他名下的专利中,“一种循环处理回收装置”和“一种钻井液废弃物处理装置”尤为突出。前者通过优化传热传质流程,将化工废水的回收率提升了25%,已在多个化工园区投入使用;后者针对钻井液废弃物的高污染特性,设计了一种高效分离系统,显著降低了环境风险。“专利不是为了躺在文件柜里,”王天振说,“我希望它们能真正在工厂、在城市里跑起来,解决实际问题。”
作为一名技术驱动的科研者,王天振精通ASPEN、MATLAB和VASP等工具,擅长用分子模拟解构复杂的传热传质过程。低调,却锋芒内敛;务实,却不乏远见。他以一种近乎工匠的姿态,推动着化工领域那些缓慢但不可逆的进步。
采访的最后,王天振依旧语气平缓,像是在讲述别人而非自己。他说,科研不是追风口,而是守住一束微光,用几十年去照亮它。有人在喧嚣中寻找掌声,他却选择在沉静中雕刻答案。化工的世界纷繁复杂,热与质的交换、分子与能量的舞蹈,无不需要理性与耐心。而王天振,正是那个愿意在万千变量中,寻找确定性的人。(文/张博)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