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夜的高速公路上,一辆开启“自动驾驶”的汽车以120km/h的速度巡航,而驾驶员却双手离开方向盘,甚至闭眼睡觉——这样的视频在社交媒体上屡见不鲜,配上“科技改变生活”“解放双手”的标签,让不少人误以为“全自动驾驶”已经到来。
深夜的高速公路上,一辆开启“自动驾驶”的汽车以120km/h的速度巡航,而驾驶员却双手离开方向盘,甚至闭眼睡觉——这样的视频在社交媒体上屡见不鲜,配上“科技改变生活”“解放双手”的标签,让不少人误以为“全自动驾驶”已经到来。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目前没有任何量产车能真正实现“无人驾驶”,所有所谓的“自动驾驶”功能(如特斯拉FSD、小鹏XNGP、华为ADS)本质上仍是高级辅助驾驶(L2-L3),必须由人类驾驶员全程监控。那么,是谁在制造“开车睡觉很安全”的幻觉?
结果:消费者误以为“可以睡觉”,导致多起致命事故(如特斯拉Autopilot相关车祸)。
“挑战自动驾驶极限”成流量密码:博主拍摄“方向盘绑水瓶”“后排睡觉”等危险操作,吸引眼球。平台算法优先推送惊险内容,营造“技术很成熟”的假象。事故视频被压制:车企通过OTA远程删除撞车数据(如特斯拉“EDR数据门”),负面案例难以传播。典型案例:2023年某网红直播“自动驾驶睡觉”,车辆失控撞护栏,事后辩称“只是测试功能”。
法律定义模糊:中国现行法规仍将L2-L3系统定义为“辅助驾驶”,但处罚力度不足。美国NHTSA对特斯拉Autopilot调查多年,却未出台严格限制。责任归属不清:事故发生时,车企常以“驾驶员未遵守提示”推责(如特斯拉手册要求“手放方向盘”)。消费者误信宣传,自担风险。荒诞现实:车企卖车时强调“自动驾驶”,出事时却说“只是辅助”。
“人工智能=人类智能”:当前AI无法理解突发情况(如逆行车辆、掉落货物)。极端天气(暴雨、大雪)下传感器可能失效。“系统警告=绝对安全”:部分司机依赖警报声,但疲劳或分心时反应时间不足。血泪教训:2021年台湾特斯拉车主开启Autopilot后撞上侧翻货车,系统未识别静止障碍物。
车企:停止误导性宣传,明确功能边界。监管部门:强制规范命名(如禁用“全自动”),完善事故追责。媒体与平台:减少危险行为传播,加强科普。消费者:认清技术局限,方向盘后没有“免死金牌”。智能驾驶的终极目标是安全,而非制造“开车睡觉”的幻觉。在L5级自动驾驶到来前,方向盘后的每一秒,都应是清醒的责任。
本回答由 AI 生成,内容仅供参考,请仔细甄别。
整以上内容编写一篇完整逻辑通顺的文章,能够发布今日头条的文章。
深夜的高速公路上,一辆开启"自动驾驶"的轿车以120公里的时速巡航,而驾驶座上的车主正低头玩手机,甚至闭眼打盹——这样的画面在短视频平台上层出不穷,配着"科技解放双手""开车也能睡大觉"的标签,让越来越多人误以为"全自动驾驶时代"已经到来。
然而,血淋淋的现实是:目前市面上所有量产车的自动驾驶功能,最高只达到L3级别,本质上仍是需要人类驾驶员全程监控的"高级辅助驾驶"。那么,究竟是谁在编织这场"开车睡觉很安全"的致命幻觉?
翻开各大车企的宣传册,"自动驾驶""无人驾驶""全自动导航"等字眼随处可见。这种精心设计的文字游戏,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消费者的认知:
**特斯拉的"完全自动驾驶"(FSD)**实际只是L2级系统,说明书里却用极小字注明"需驾驶员全程监控"某国产新势力宣传视频展示车辆自动避让行人,实际拍摄时有安全员暗中干预了37次豪华品牌推出的"脱手驾驶"功能,允许驾驶员短时间放开方向盘,却要求"视线不能离开前方"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营销策略,让消费者误以为现有技术已经成熟到可以完全放手。据统计,超过60%的特斯拉车主曾错误地认为FSD可以实现无人驾驶。
打开短视频平台,搜索"自动驾驶",最火的永远是那些挑战极限的内容:
"实测!在高速上睡一小时会发生什么?""方向盘绑矿泉水瓶,看车子能不能自己开""后排平躺,让车子自己开回家"这些博主动辄获得数十万点赞,评论区一片"科技改变生活"的赞叹。却很少有人注意到,平台在推荐这些视频时,都会用小字标注"危险动作,请勿模仿"——既想靠惊险内容吸引流量,又不想承担责任的矛盾做法。
更可怕的是,真正的事故视频往往会被限流。某车企被曝通过OTA升级远程删除事故车辆的EDR数据,使得负面案例难以广泛传播。
当车企和网红们大谈"自动驾驶革命"时,我们的法律体系还停留在马车时代:
中国现行法规仍将L2-L3系统定义为"辅助驾驶",但对违规宣传的处罚不痛不痒美国NHTSA对特斯拉Autopilot调查7年,开出最大罚单仅200万美元(相当于特斯拉2小时的营收)事故责任认定像踢皮球:车企说"司机没按要求操作",司机说"车企宣传可以自动驾驶"这种监管真空,让车企可以肆无忌惮地打擦边球。2023年某新势力车企的问卷调查显示,超过40%的车主承认曾在高速上因过度信任辅助驾驶而险些出事。
现阶段的自动驾驶系统,在面对这些常见场景时依然像个"人工智障":
无法识别侧翻的货车(2016年特斯拉首起Autopilot致死事故)会把月亮当成黄灯(某品牌视觉系统bug)暴雨天气下突然"失明"(激光雷达被大雨干扰)更可怕的是,系统越"智能",人类就越容易放松警惕。心理学研究显示,当人们认为机器很可靠时,反应速度会比完全手动驾驶时慢2-3秒——这在高速行驶时,就是50米的死亡距离。
车企必须停止玩文字游戏,像香烟盒标注"吸烟有害健康"一样,在显著位置注明"本车不能实现无人驾驶"监管部门应该强制统一术语标准,对夸大宣传处以营业额比例的罚款短视频平台需建立"自动驾驶内容审核机制",对危险演示视频限流并添加醒目警告消费者要牢记:方向盘后没有"免死金牌",再先进的系统也只是辅助1920年,当汽车刚开始普及时,人们争论的是"要不要要求司机考驾照";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又在重复同样的错误——高估技术,低估风险。
真正的智能驾驶,应该让出行更安全,而不是制造"可以睡觉"的致命幻觉。在技术完全成熟之前,请记住:没有任何算法,比得上一个清醒的驾驶员。
来源:开心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