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超音速反舰导弹、亚音速反舰导弹的威胁日益加剧,全球主要军事强国纷纷加大对末端近程防御系统的研发力度,而中国因为拥有1130近防炮成为这一领域的王者。而就在近期,中国一款被誉为“金属风暴”的新型弹幕武器系统首次亮相,由《现代兵器》杂志公开披露。这款由
近年来,随着超音速反舰导弹、亚音速反舰导弹的威胁日益加剧,全球主要军事强国纷纷加大对末端近程防御系统的研发力度,而中国因为拥有1130近防炮成为这一领域的王者。而就在近期,中国一款被誉为“金属风暴”的新型弹幕武器系统首次亮相,由《现代兵器》杂志公开披露。这款由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哈尔滨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研制的车载反无人机群反导弹弹幕武器系统,以其超高射速和多用途适配性,为舰载末端近防领域开辟了新的技术路线,其战略地位不容小觑。
“金属风暴”源于20世纪90年代澳大利亚提出的超高射速火炮概念,其核心在于通过多根预装弹药的身管和电子脉冲点火系统实现密集弹幕发射。中国版“金属风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采用16联装35毫米口径炮管,单管射速高达12000发/分,总射速可达惊人的40万发/分,远超现役最快的“1130”近防炮。其工作原理是通过电子控制器精准点燃发射药,依次推动弹丸串行发射,多管并联后形成覆盖范围广、密度极高的“弹幕墙”,能在3-5公里射程内拦截超音速导弹、亚音速导弹和无人机及“蜂群”目标。当然,如果用于拦截“蜂群”目标,可能不太划算,而且要用于发射的弹药也不太够用。我认为,其最大用途仍然是拦截那些漏网亚音速、超音速反舰导弹、空地导弹、航空炸弹等目标。
与传统化学能速射炮相比,“金属风暴”具备射速快、杀伤力强、成本低、适装性佳等优势。 尤其在面对海量来袭目标时,传统近防系统的射速和反应时间往往捉襟见肘,而“金属风暴”凭借全电发射和电子脉冲点火技术,可灵活调整射击频率,与火控系统无缝集成,形成网络化作战能力。 这种特性使其不仅适用于陆基平台,还能轻松整合至水面舰艇,成为舰载末端防御的“杀手锏”。
在现代海战中,西方的亚音速导弹,印度的超音速反舰导弹因其高速度和机动性,对舰艇防御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传统舰载近防系统虽能应对部分威胁,但面对饱和攻击,往往力不从心。 “金属风暴”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 其超高射速能在极短时间内构建弹幕屏障,将来袭目标“撕碎”于末端拦截区,有效弥补现有近防系统的火力密度不足。
此外,“金属风暴”支持多种35毫米弹药,如AHEAD编程引信子母弹,可针对不同目标优化杀伤效果。无论是低空掠海的超音速导弹,还是小型无人机群,其3~5公里的射程和灵活的组网能力,都能为舰艇提供多层次防御。更重要的是,其成本低廉和生存性高的特点,使其在高强度作战中具备持续作战能力,避免了传统导弹防御系统弹药耗尽的窘境。
“金属风暴”不仅是一款技术革新的武器,更是中国在舰载末端近防领域抢占战略制高点的体现。作为目前全球唯一量产化的“金属风暴”系统,其亮相标志着中国在超高射速火炮技术上已领先世界。这对于应对日益复杂的海上威胁具有深远意义。例如,面对潜在对手的航母战斗群或导弹饱和攻击,中国海军可通过在驱逐舰、护卫舰上部署“金属风暴”,大幅提升生存能力和反击效率。
更值得关注的是,“金属风暴”的出口潜力。 随着其装备部队并走向国际市场,其低成本、高效能的特性可能吸引中小国家采购,从而改变区域海上力量平衡。
来源:瞩望云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