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坤起诉的四川芬达,又搞新动作,你礼貌吗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11 16:07 2

摘要:你见过比这更魔幻的商战吗? 杨坤老师一纸诉状甩出去,被告席上的“四川芬达”二人组当场笑出了声——账号粉丝数从36万暴涨到46.5万,直播间礼物刷屏堪比跨年晚会,连账号简介都改成了“感谢坤哥送火箭”。 这场打着维权旗号的官司,活脱脱演成了2025年开年最成功的流

你们听说了吗? 杨坤起诉的那俩“四川芬达”又搞出新动作,推出一【标题】当维权变成免费广告:杨坤起诉案撕开了流量时代最荒诞的生存法则

你见过比这更魔幻的商战吗? 杨坤老师一纸诉状甩出去,被告席上的“四川芬达”二人组当场笑出了声——账号粉丝数从36万暴涨到46.5万,直播间礼物刷屏堪比跨年晚会,连账号简介都改成了“感谢坤哥送火箭”。 这场打着维权旗号的官司,活脱脱演成了2025年开年最成功的流量营销案例。

这事儿妙就妙在“法律判不赢,流量先判赢”的荒诞逻辑。 律师们拿着民法典逐条分析“四川芬达”模仿杨坤的造型、声音和标志性动作构成侵权,可网友早用脚投票把判决书写在了弹幕里。 当“拉布拉昆养殖基地”的土味视频播放量破千万,当《扔泥巴》恶搞版比原唱更洗脑,这场官司已然从法庭搬到了流量竞技场。 就像当年刀郎被群嘲后逆袭成顶流,如今杨坤的律师函反倒成了“四川芬达”的晋级门票,完美印证了互联网时代的“黑红经济学”:被明星起诉=全网认证的碰瓷高手=行走的流量密码。

这场闹剧最辛辣的讽刺在于,法律认定的“侵权”与大众认知的“玩梗”形成了诡异错位。 网红们深谙“擦边球生存法则”:不写杨坤全名却用“阿坤”代称,不唱《无所谓》却改编《扔泥巴》,模仿标志性动作却自称“行为艺术”。 这种“既要蹭你流量,又要规避风险”的操作,像极了在流量钢索上跳街舞,看得人心惊肉跳又忍不住鼓掌。 网友评论一针见血:“坤哥要是不告,我都不知道这俩活宝在模仿谁! ”

流量经济的吊诡之处在此刻暴露无遗。 那些被律师警告可能构成诈骗犯罪的过度模仿,在算法推荐机制里却是“用户喜爱内容”。 当“四川芬达”被告后粉丝暴涨十万,当直播间观众起哄“再模仿个坤哥走路就刷火箭”,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时代的注意力早已异化成狂欢的燃料。 就像鹿晗维权反而激发黑粉产业链,胡歌打肖像权官司揭露商家“白嫖”乱象,明星越是较真维权,越容易沦为流量游戏里的NPC。

这场荒诞剧给所有人上了堂生动的“碰瓷营销课”。 看客们享受着草根逆袭的爽文剧情,平台赚足了话题热度,律师忙着科普法律边界,唯有杨坤站在风暴中心进退维谷——继续告,可能成就下一个现象级网红;撤诉,等于承认自己成了流量玩物。 这种“维权死循环”恰似当代互联网的魔镜,照出了我们集体无意识的狂欢面孔:既渴望秩序,又迷恋混乱;既喊着抵制网络暴力,又忍不住为吃血馒头点赞。

当北京互联网法院的传票变成网红涨粉利器,是时候重新丈量法律与流量的楚河汉界了。 下次再看到明星起诉模仿者,不妨先问一句:这到底是正义的审判,还是新一轮流量盛宴的开幕式? 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或许我们最该守护的不是某个明星的肖像权,而是自己那点残存的清醒判断力。 毕竟,当法庭传票都能被做成搞笑视频素材时,谁还敢说现实比荒诞剧更有底线?

来源:美女爱洗脚

相关推荐